郁脉案
本 谋虑不遂,胆郁生火。春季目眶红晕,惊悸,口渴溺黄,见闻错妄,脉洪疾。用龙胆泻肝汤去芩、柴、通、泽,加丹皮、白芍、赤苓、生枣仁。二服已定,再用平调之剂而安。
刘 年高胸闷,气从下焦逆上,饥不思食,此必郁怒致病。
右关脉浮长过本位,两尺搏大,显然气逆不降,少阳司令得此,有膈噎吐沫之忧。郁金、栝蒌皮、前胡、枳壳、苏子、青皮、降香末、郁李仁。数服效。
眭氏 食后脘痞呕酸,口燥鼻衄,经四月乃行。沉绵十载,由气分延及血分,乃肝郁不舒,致浊升血逆,有终身绝孕之累。生香附、吴萸(黄连汁炒)、黑山栀、茯苓、苏子、郁金、泽兰。数服痞呕渐减,去香附、吴萸,加丹皮、白芍、当归、延胡(俱酒炒)、椒目。数服经行。再加金橘皮、木香汁,加减前药为丸。渐平。
王氏 病久怀抱悒郁,脉细涩少神,左尤甚。呕酸食胀,胃阳不舒,左耳项痛连发际。虚阳上攻,胆气横溢,木郁土衰,必至便秘经阻。用吴萸汤去姜、枣,加制半夏、橘白、茯苓、枳壳、甘菊、钩藤、嫩桑叶,三服甚适。去吴萸,加谷芽、益智、当归,又数服,诸症渐除。
谢氏 右腋气瘤碗大,经先期,至则浑身牵痛,结 十载,从未孕育。头晕带下,食后吐酸,脉沉弦。
症由郁久伤肝,肝经气逆,致生风火,动血震络,腑气失降,呕眩浊逆,营卫失调,脉隧阻痹。治用两通厥阴、阳明法。黄连、山栀(俱姜汁炒)、香附(童便制)、枳壳、郁金、茯苓、当归、贝母、橘络、丝瓜络,数服症减。改用加味逍遥散去柴胡、白术,加贝母、郁金汁,合胶艾汤。数服而经渐调。
邹氏 因丧女哀悒,渐次胁痞,食入胀加,痰浊不降,呕苦便溏,脉虚迟。此悲愁郁损生阳,致气窒浊壅,治在泄肝温胃。仿吴茉萸汤,吴萸、干姜(各五分)、制半夏、茯苓(各二钱)、枳壳、砂仁壳、橘白、乌药(各八分)。三服呕止胀宽食进。改用通腑利湿。大腹皮(洗净,二钱)、浓朴(五分)、半夏曲(八分)、椒目(十五粒)、茯苓(二钱)、砂仁壳(八分)、煨姜(钱半)。数服而安。

- 郁脉案《类证治裁》
- 郁芦茶《茶饮保健》
- 郁冒《中医名词词典》
- 郁李仁粥《医学入门》
- 郁冒《中医词典》
- 郁李仁丸《小儿药证直诀》
- 郁冒《医学心悟》
- 郁李仁(棠梨)《滇南本草》
- 郁冒《竹林女科证治》
- 郁李仁《本草图经》
- 郁冒《丹溪手镜》
- 郁李仁《本草乘雅半偈》
- 郁冒《医效秘传》
- 郁李仁《药性切用》
- 郁冒《伤寒明理论》
- 郁李仁《本草撮要》
- 郁冒《伤寒括要》
- 郁李仁《本草害利》
- 郁冒(产后)《金匮悬解》
- 郁李仁《本草择要纲目》
- 郁门《张氏医通》
- 郁李仁《本草分经》
- 郁门《医方考》
- 郁李仁《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郁门方(计方一条)《脉症治方》
- 郁李仁《本草便读》
- 郁蒲茶《茶饮保健》
- 郁李仁《本草崇原》
- 郁气《中医词典》
- 郁李仁《中药学》
- 郁气崩漏《中医词典》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