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胀脉案

《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弟 寒湿肿胀,水渍经隧,少腹阴囊腿足通肿,大腹按之硬,缺盆平,肢冷目黄,面颊俱浮,便滑溺少,脉沉迟而虚,背寒腹热,坐不得卧,病在水分。法先分消,佐以通阳。防己木通大腹皮(洗)、猪苓茯苓、薏米、半夏砂仁壳附子、姜。三服肿退肢暖。命却咸食淡,然后主以健运,佐以淡渗。去防己木通腹皮附子加生术、鸡内金(炙)、半夏曲(炒)、杜仲。数服食进,微汗出,囊湿便干,此经腑水湿俱有出路。惟诊左尺虚,酌肾气汤桂心牛膝车前茯苓山药椒目茵陈五加皮,薏米。十数服悉愈。后用八味丸调理得安。

侄孙 由腿胫肿入腹,渐至胸胁坚满,法在不治。姑与分消之剂,得汗,肿略退,然寒湿内蕴,非温通不愈。用浓朴、桂心、附子牛膝、茯苓、大腹皮砂仁壳、老姜。三服由面目退及胸腹,又数服腿足肿全消。

王 阴疟服劫药,疟止。面色晦黑,决其后必病胀,不信。予曰∶劫痰暂效,邪原未净,一也;

今卯月中旬木火司令,一逢辰上,湿痰内动,脾阳失运,必变中满,二也;毒品易犯食忌,三也;面黑无泽,肾水侮土,小便不利,四也。后果如言,视其目窠微肿如新卧起状,知其裹水。先用实脾利水之剂,再用金匮肾气丸料煎汤数十服,肿胀悉退。药乍止,时交未月,湿土已旺,渐胀小溲不利,又服前丸两月全愈。

族某 躯长体壮,病肿胀。或用破气消滞之品,胀益剧,行立肠几裂出,脐突,缺盆平,法本不治。

诊其脉细如丝,度必劳力伤精,脾肾两惫之症。询所由,自言长途辇重,池间出浴,酒后入房,忽觉溺涩,通是浊血,惊眩欲仆,食减腹膨,绷急欲死。遂用肾气丸料大剂煎服,减附子、丹、泽,熟地炒炭用,一剂腹有绉纹,再剂缺盆现,溺爽膈宽。又数服腹胀渐退,仍用加减肾气丸服。经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故与肾气方合。后不守禁忌,饱食山芋及未熟鸡蛋,胀复作。求治,予言前方必不验,卒如言。

房兄 病后失调,面浮跗肿,腹膨食少,小水短涩,腰膝乏力。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然土衰必补其母,非命火不能生脾土。且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必得桂、附之阳蒸动肾气,其关始开,积水乃下,经所谓膀胱气化则能出也。用桂、附、参、术、炮姜、茯苓、车前、牛膝、砂仁陈皮山药为丸。一料而安。

陈 伤酒病单腹胀,诊其脉知脾阳虚。用葛花解酲汤加牛膝,枳 子,腹宽展,能进食矣。后用参术健脾丸去炙草、大枣,加益智仁(煨)、砂仁壳。服愈。

韦 病后感寒腹痛,渐成胀满,脉沉微,溺少,食入胀加。腑阳不行,治以温通,则胀已。大茴香、大腹皮(洗)、草果、木通、砂仁、益智仁(煨)、茯苓、广皮煨姜。空心四服而愈。

石 腹胀不饥,小水不利,脉沉涩,腑气痹窒不宣。用砂仁壳、枳壳、木通、茯苓、益智仁草果(俱煨)、五谷虫鸡内金(俱炙)、莱菔子(炒研)。数服愈。

陈 五旬以上病单腹胀,食后作饱,得气泄略宽。明系胃病,服谬药,浸至胁满跗冷,脉来沉濡,左关微弦。症由腑气久衰,疏泄失职,气分延虚,渐干水分,致嗌干口燥,小水不清,化源乏力矣。通阳佐以益肾,通阳则传送速,益肾则气化行,腹胀自宽。沙苑子韭子怀牛膝(酒蒸。各钱半)、益智仁(煨)、橘白、砂仁壳(各一钱)、茯苓(三钱)、杞子、大腹皮(洗,各二钱)、枳壳(麸炒,钱二分)。十服胀宽口润,便爽跗温,右脉渐起,惟两尺虚不受按。加补骨脂核桃肉,去腹皮、枳壳。食宜淡,戒腥腻难化及一切壅气食物。再以猪肚纳卵蒜其中,扎定,淡者食之。腑气通则纳食不壅,服之甚通畅,胀去七八矣。又加沉香牡蛎十数服,小腹之硬者亦软焉。

族女 脘胀嗳腐,经迟腹痛,间发寒热。按东垣云∶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脾胃阳衰,纳运不旺,致胀满瘀停,宜乎营卫失度,冲任不调矣。仿《内经》浊气在上则生 胀之例,以通阳降浊。二陈汤甘草,加白蔻壳、韭子益智子(俱炒)、小茴香谷芽神曲(俱炒)、香附姜汁制)、煨姜。数服诸症皆平。

沈氏 胎前腹满,产后面目肢体浮肿,咳频溺少,此肺气不降,水溢高原也。或劝用肾气汤,予力阻不可。

一服而小水点滴全无,胀益甚,脉虚濡欲绝。用五皮饮茯苓导水汤,去白术木瓜槟榔、腹皮,加杏仁苏梗栝蒌皮、冬瓜皮制半夏。数服肿消,腹渐宽矣。后用茯苓、半夏、生术、砂仁、薏仁、陈皮苏子木香、浓朴,水泛丸。服两料遂平。

按∶肺为水之上源,主气。此症水阻气分,以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溢则水留而为胀。其症年余无汗,得苏杏微汗而肿消,得五皮行水而便利,兼仿《内经》开鬼门、洁净府遗法也。

李氏 有年,食入气壅,绕脐积冷,胀连胸胁,溺少便溏,脉沉微。全是腑阳向衰,浊阴凝结。前用二苓、木通开太阳之里,砂仁、陈、夏理太阴之滞,干姜、浓朴、薏仁温通利湿,冷胀减,便溺爽,而胸痹未舒,犹是中脘清阳不旋之故。其家用俗传牛口中蚀出 稻草煎汤,服甚适。予仿用仲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半夏、青皮、浓朴、乌药木香。旋转清阳,可以纳谷。

张氏 腹 胀连带脉,腰围紧掣如束,脉坚而搏指,此病久兼入奇经。宜通其腑,并理带脉。枳实、大腹皮、怀中膝(酒蒸。各钱半)、砂仁、木通(各八分)、当归须、茯苓、郁李仁(各二钱)、郁金(六分)。

四剂胀宽,带脉亦不紧掣矣。后去郁李仁、枳实,加沉香(磨汁三匙)。数服全愈。

姜氏 五旬余,腹膨中空,外绷急,食入不加胀,头眩耳鸣口干舌硬,溺赤沫,便艰,足重坠,脉沉微。症属三焦湿郁生火,《内经》亦谓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跗肿,皆属于火。若郁热不除,遂成鼓胀不治。用山栀、大腹皮、黄柏知母(俱酒炒)、生地麦冬丹皮、赤苓、冬瓜皮、车前子。数服已效。

后去黄柏、丹皮,加海金砂、萆 ,服得安。

眭妪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今脘中食入作饱,腑气不司下行,医用流气之剂,更致腰痛带下吐瘀,诊脉右关沉微。经所谓浊气在上则生 胀也。药以辛温通阳泄浊为宜。制半夏、砂仁壳、枳壳、益智仁、韭子、茯苓、陈皮、栝蒌皮、谷芽杜仲、煨姜。数服诸症俱除。

纪氏 先因右胁痛,继而脘腹满闷,食入胀加。腑气失降,实由肝失疏泄。左关脉不甚弦,右寸近滑,恐属妊兆。泄肝通腑,仍不碍胎为稳。椒目、砂仁壳、茯苓、栝蒌皮、杏仁、陈皮、木香。数服而平。

赵 童年色萎腹蛊,脉疾寒热,无汗溺涩。以肾气汤治。牛膝、益智仁、车前子、茯苓、薏米、熟地、牡蛎。数服病减,加参、桂、砂仁壳。服愈。

张 小腹乃肝肾部分、胀满溺涩,已属下焦气化失司。今通大腹肿硬如石,脉右弦大,左虚涩,症属单胀。治宜通阳,勿用守补。党参、茯苓、牛膝炭。沙苑子。益智仁(煨)、杞子炭、沉香(磨汁)。数服溺爽胀宽。

张 黄胆积年不愈,近成单胀,腹坚满,食减便泻,乃气不化水。然神脉颓弱,难挽之 。姑用牡蛎、薏仁、茯苓、车前子、茵陈、砂仁壳。益智仁、牛膝、桂心。腹软溺利。伊芳兄复请,终以沉 辞之。

本 阴水腹大,肿硬如石,脉缓肢冷囊肿。用肾气汤。桂心(五分)、附子(三分)、蒸牛膝(二钱)、车前子(一钱)、茯苓(三钱)、大腹皮(钱半)。椒目(二十粒)。八服囊湿如淋,腹软溺利,加干姜、山药(研末)。大腹皮(煎汤) 泛丸。以通阳崇土防水而安。

张 胁痛胀,少腹肿硬,误服攻荡劫剂,胀剧,气注睾丸,脉沉小,右弦涩,乃肝失疏泄,气郁留浊。

治先理肝以泄浊,浓朴(七分)、小茴香、青皮(各钱二分)、枳壳(钱半)、茯苓、橘核(各二钱)、大腹皮(三钱)、延胡(八分)、椒目(二十粒)、车前子(三分)。四服胁痛疝坠俱止。但腹右硬痛不任偏卧,食不加胀,二便如常,按脉论症,单胀何疑。然病因脏损,治在通摄兼施。浓朴(五分)、枳壳(钱半)、牡蛎、茯苓(各三钱)、归须、橘核(各二钱)、牛膝(一钱)、桂心(三分)。四服症平。后仿肾气丸,用牛膝、车前、桂心、茯苓、山药、当归、牡蛎、白芍萸肉,蜜丸。愈。

金氏 中年经断,脘腹胀大,季胁紧掣如束,食下满,超时痛,便泻日数行,晡后股胫重坠,脉阳搏阴微,症由瘕聚胞宫,气闭 留,可导使下。失治则冲病及带,腰围 急,中下焦气机钝窒,运纳无权,满痛瘕泄,气虚下陷,由来渐矣,前年立法温通腑阳,胀宽能纳。今先主通降,胀缓再议。半夏曲、茯苓、草果(煨),砂仁壳、苏子、橘白、大腹皮、川椒目、降香。三服满痛除。专调带络,为其气虚则 急而陷下也。

潞参、升麻、益智子、沙苑子茯神、牛膝炭、当归须。三五服后,腰肋松而股胫复常。

邹 六旬外,由泄泻渐次足肿,入腹为胀,延及通腹坚满,面浮肢肿,水湿不运,溏泻未止。若论平昔嗜饮便红,宜丹溪小温中丸分理湿热。然脉来沉小,两尺如丝,明系脾肾久衰,火土俱弱,致气钝湿壅,清浊混淆。此消导破气,决非治法。但温理脾肾,兼佐泄湿,自可向安。炮姜(三分)、肉蔻神曲(炒。各一钱)、益智仁(煨,钱半),茯苓(三钱)、牛膝(蒸)、砂仁壳(各一钱半)、大腹皮(洗二钱)、车前子、橘白(各八分)、冬瓜皮(二钱)、倒蚀牛口 稻草(二两。煎汤代水。)数服肿退泻止。去姜、蔻、神曲,加沙苑子、半夏曲粳米(炒)。数十服胀全消。匝月后不节荤茹湿面,复胀,溺少,仍用牛膝、车前、茯苓、益智仁、炮姜、莱菔子、砂仁、麦芽、鸡内金(俱炒)。胀消而健。

韦 胸高突,腹肿硬,面黄鼻衄,足肿溺涩,夜分不寐。想成童后恣啖生冷,秋冬以来,邪痼气窒,延春身热膝冷,食入胀加,脏腑经脉窒痹。治先分理湿热,佐以软坚。栝蒌仁、山栀、茯苓、砂仁壳、大腹皮、车前子、牛膝、炒神曲、杏仁、生牡蛎、椒目。六七剂胀宽肿软者十四五。知肝失疏泄,脾失运输,分消中宜佐畅肝运脾。用陈皮、郁金、苏梗、当归、石斛、山栀、茯苓、薏苡、鸡内金(炙黄)、牡蛎,表里分消,而溺利汗出矣。惟晡后阳升,颊热头眩,溺色浑,行则气急,惧当春鼻仍易衄。治在降阳和阴。熟地、牛膝(俱炒炭)、丹皮、山栀、石斛、薏仁、赤苓、大腹皮、冬桑叶灯心小麦。溺清眩热已,惟宵则气急,寐不甚稳。去赤苓,加茯神、蒌霜、桑皮(蜜炙)、防己、炙草。数服气舒而胸突渐平,腹宽而膝冷渐和。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证治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1. 肿胀脉案《类证治裁》
  2. 肿胀论治《类证治裁》
  3. 肿胀脉候《类证治裁》
  4. 肿胀论《古今医彻》
  5. 肿胀门《小儿推拿广意》
  6. 肿胀后昏厥 热病经来《景景医话》
  7. 肿胀门《小儿推拿广意》
  8. 肿胀概论《丁甘仁医案》
  9. 肿胀门《幼科推拿秘书》
  10. 肿胀部《神应经》
  11. 肿胀门(红疸黄疸)《针灸大成》
  12. 肿胀案《丁甘仁医案》
  13. 肿胀门(幼幼汇集 中)《古今医统大全》
  14. 肿胀(肿即水肿.胀即肿满.)《脉症治方》
  15. 肿胀门推法《推拿抉微》
  16. 肿胀《针灸聚英》
  17. 肿胀如杯《中医词典》
  18. 肿胀《陈氏幼科秘诀》
  19. 肿胀危候《医学从众录》
  20. 肿胀《也是山人医案》
  21. 肿胀引经别证辨《叶选医衡》
  22. 肿胀《瘴疟指南》
  23. 肿胀总括《医宗金鉴》
  24. 肿胀《幼科铁镜》
  25. 肿胀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26. 肿胀《医学见能》
  27. 肿胀总论《症因脉治》
  28. 肿胀《叶天士医案精华》
  29. 肿证《活幼心书》
  30. 肿胀《邵兰荪医案》
  31. 肿证《活幼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