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论治
带下系湿热浊气流注于带脉,连绵而下,故名带下,妇女多有之。赤带属热,因血虚而多火。白带属湿,因气虚而多痰。亦有五色兼下者,多六淫七情所伤,滑泄不止,则腰膝酸。宜调脾肾,或用升提,或用摄固。又当分白带、白浊、白淫三项。白带者,流出稠粘清冷,此出于胞宫,精之余也。白浊者,胃中浊气,渗自膀胱,水之浊也。白淫者,溺后滑精,流出无多,此房后男精不能摄也。按景岳云∶带症之因有六。一心旌摇,心火不静而带下者,当先清火。朱砂安神丸、清心莲子饮。如无邪火,但心虚带下者,秘元煎、人参丸。一欲事过度,滑泄不固者,秘元煎、固精丸、锁精丸。一人事不畅,精道逆而为带浊者,初宜威喜丸,久宜固阴煎。一湿热下流而为带浊,脉必滑数,烦渴多热。保阴煎、加味逍遥散,若热甚兼淋而赤者,龙胆泻肝汤。一元气虚而带下者,寿脾煎、七福饮、十全大补汤。若阳气虚寒,脉见微涩,腹痛清冷带白者,家韭子丸。如脾肾气虚下陷者,补中汤,或归脾汤。其淫浊初起而见热涩者,大厘清饮,初起无火,但见淋涩者,小厘清饮或五苓散。如肝经怒火下流者,加味逍遥散,甚者龙胆泻肝汤。如服寒凉太过,致下焦不固者,萆 厘清饮。如元气虚寒下陷者,补中汤。
如脾湿下流者,六君子汤、归脾汤。如久而不愈,虚滑下陷者,秘元煎、苓术菟丝煎。凡带下肥人多湿痰,越鞠丸加滑石、海石、蛤粉、茯苓、半夏、椿皮为丸。瘦人多热痰,大补丸加滑石、败龟板、椿皮。又产后去血多,白带淋沥者,卫生汤。其久而不止,脉弱无力者,固真丸、玉关丸、参 汤、克应丸,或秘真丹。皆可选用。

- 带下论治《类证治裁》
- 带下论《女科折衷纂要》
- 带下脉案《类证治裁》
- 带下解《素灵微蕴》
- 带下脉候《类证治裁》
- 带下黄候《诸病源候论》
- 带下门《丹台玉案》
- 带下黄候《中医词典》
- 带下门汇方《医宗金鉴》
- 带下候《诸病源候论》
- 带下门汇方《妇科心法要诀》
- 带下黑候《诸病源候论》
- 带下门诸论《冯氏锦囊秘录》
- 带下黑候《中医词典》
- 带下门诸论《女科精要》
- 带下方《女科指掌》
- 带下秘方《华佗神方》
- 带下出于风冷停宿《女科经纶》
- 带下青候《中医词典》
- 带下赤候《诸病源候论》
- 带下青候《诸病源候论》
- 带下赤候《中医词典》
- 带下三十六候《诸病源候论》
- 带下赤白《金匮钩玄》
- 带下三十六疾《中医词典》
- 带下赤白《丹溪治法心要》
- 带下三十六疾《女科百问》
- 带下部《本草易读》
- 带下砂淋由于湿热《医学传心录》
- 带下病《中医妇科学》
- 带下伤五脏有五色之分《女科经纶》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