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脉案
夏 便红,遇劳辄甚,初服苦参子(俗名鸦胆子),以龙眼肉裹,开水送下十粒效。后屡试不验,予按东垣论脾为生化之源,心统诸经之血,思虑烦劳,致心脾不司统摄。宜用归脾丸或暂服加味归脾汤,其血自止,如言而瘥。(汤丸内俱去焦白术。)
幼侄 鼻衄便红,寒热无汗,食减神疲,脉大而数。此脾肺气虚,阴火乘络,致血从清浊道横溢而出。
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加山栀、白芍。一服,五更大热,比晓微汗身凉。次日寒热除,脉顿敛,三服而病已。
服侄 壮岁,便后沥血色鲜,乃肠胃远血,症属肠风。用升降法,荆芥、当归(俱醋炒)、白芍、槐米(俱酒炒)、黑山栀、生地、甘草(炙黑)、侧柏叶。三服愈。
张 辛苦佣作,日夜便血数次,由冬入夏未止。阴络已伤,渐至食减无味,神色惨悴,脉来沉细而数,势必寒热,延成损怯。勉用摄血,佐以益脾,以脾统血也。仿驻车丸,(去黄连。)阿胶(水化)、炮姜、当归(土炒)、白芍、熟地、甘草(俱炒黑)、莲子(炒)、红枣、南烛子、茯神。三服红痢减,寒热亦止,口中和。据述,腹不痛,但里急,必连便二次,此属气虚不摄。专用潞参、炙 、茯苓、山药、地榆(酒炒)、赤石脂,便血遂止。
何 童年便血,面黄瘦,能食。此脾气郁而生火也,用清理湿热。山栀、赤苓、生白芍、生薏仁、石斛、当归、柿饼(炭)、陈皮、地榆,数服效。
朱 春正痢血,一载未痊。阴络大伤,秋间三疟历冬,曾用常山劫剂未效。面浮足肿,食减神疲,懔寒宵热,脉虚近数。阴伤及阳,延成损怯矣。今痢纯红,日夜十数次。即培阳摄阴,尚恐不及。乃阅所服方,仍用制军辈,屡次通里,是欲竭其漏卮乎?毋怪愈治愈剧也。用潞参、茯苓、山药、白术(炒)、白芍、甘草(炙黑)、荆芥(醋炒黑)、乌梅、阿胶(煨)。一服血减,明日不甚怯寒矣。又加减十数剂,疟痢渐瘳。

- 便血脉案《类证治裁》
- 便血论治《类证治裁》
- 便血秘方《华佗神方》
- 便血淋漓并小便闭塞《经验丹方汇编》
- 便血尿血《证治准绳·幼科》
- 便血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便血尿血《保婴撮要》
- 便血辨病《常见病自测》
- 便血脏毒(幼幼汇集 下)《古今医统大全》
- 便血案《丁甘仁医案》
- 便血脏毒第七十二问《婴童百问》
- 便血(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便血章《医学妙谛》
- 便血《灸法秘传》
- 便血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便血《针灸聚英》
- 便硬闭《药症忌宜》
- 便血《评注产科心法》
- 便痈《中医词典》
- 便血《盘珠集胎产症治》
- 便痈《保婴撮要》
- 便血《也是山人医案》
- 便痈《儒门事亲》
- 便血《医学真传》
- 便痈《外科大成》
- 便血《广瘟疫论》
- 便痈《卫生易简方》
- 便血《叶天士医案精华》
- 便痈《奇效简便良方》
- 便血《幼科心法要诀》
- 便痈《立斋外科发挥》
《类证治裁》
- 作者:林佩琴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重锓类证治裁序
- 序四
- 自序
- 皇清例授文林郎先考羲桐府君传略
- 凡例
- 卷之首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重锓本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