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疟论治

《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前论疟邪伏于募原,浅者客三阳经,深者入三阴经。夫脏腑之经,各有界络。邪在某经,即某经疟。因邪有浅深,舍有远近,行有迟速,故卫气相值,有日发,间一日二日而发之殊。间一日发,与日发者治法同,病亦易愈。惟间二日为难治,以伏邪深入三阴,故名阴疟也。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其经深远。

三阳疟多发在夏至后,处暑前。三阴疟多发在处暑后,冬至前。发愈晚者去亦迟,以气令收肃故也。其发时亦不定,有前间一日,忽间二日发者,有前间二日,忽一日夜两发者,有连发二日,中间一日者,有间三日发不爽者,或不忌口,不节劳,伏邪旁溢界络,皆能致之,否则发期错乱,乃将愈之兆矣。阴疟主治之法,惟和营调卫兼疏邪,勿期速效用劫剂,如常山饮七宝饮。每见用常山、巴霜劫痰得效者,面色熏黑,留邪在里,后多变成痨热鼓胀不治,良可恨悼,因前论治法未尽,而申之。凡通治诸疟,初起宜散邪,露姜煎。

往来寒热,小柴胡汤。寒多者,小柴胡汤桂枝。寒少热多,清脾饮。湿盛,平胃散。痰多,二陈汤二妙丸。湿盛呕泻,平胃散四苓散,加砂仁半夏。湿热俱盛,清中驱疟饮。暑热兼湿,香薷饮黄芩半夏、赤茯、滑石。伏暑秋疟,黄芩知母花粉栝蒌枳壳竹茹。热疟心下痞结,半夏泻心汤小陷胸汤加减。

此诸疟通治法。若阴疟邪深,本不在表,三五发后,乘元气未衰,用陈香橼大者全个,挖小盖,入水飞雄黄五钱,纳盖,铜丝扎好,炭火 , 时烟出,勿令雄黄走出,存性研末。病者隔夜勿食,明晨开水下,以箸探喉,吐尽胶痰。再服再吐,半日,饮粥汤吐止。顽痰既去,随服补剂,归脾汤加减,效。如未止,寒热必轻,截疟饮立效。勿用常山等。延久必虚,专养正却邪,补中益气汤加半夏。如未止,热重于寒,用丹皮鳖甲白芍当归何首乌。寒热夜甚,何首乌散加归身。发时渐晏,大剂补中汤升麻柴胡少用。寒从背起,阳虚汗泄,人参、黄 、桂枝、炙草、茯神大枣鹿胶牡蛎。热盛伤阴,遗精便血固本丸白芍、首乌、阿胶。营卫两虚,人参养营汤,或何人饮脾阳虚,食不化,六君子汤四兽饮,俱加砂仁神曲谷芽,甚者理中汤。脾阴阳俱虚,归芍六君子汤加首乌。胃阴虚,不饥不食,人参玉竹麦冬、白芍、石斛薏苡乌梅、半夏。脾胃两虚,肢寒泄泻,附子理中汤参苓白术散。邪入厥阴,呕沫腹痛,蛔动肢厥,半夏泻心汤去参、草、大枣,加牡蛎、白芍、浓朴乌梅

久疟肾阴虚,面赤口渴,六味汤五味、白芍、肉桂。肾水火俱虚,疟久成痨。养营汤八味丸。虚人疟母,不治成胀,四兽饮鳖甲当归尾、桂心。元气犹壮,癖积左胁下,鳖甲饮子。不应,何膝煎。疟久邪结血络,左胁胀痞,连及少腹,治宜通络,守补无效。桃仁、丹皮、鳖甲、归尾、桂心、甲片、延胡。通其血络,痞胀乃除,再用补剂,自获全愈。

《己任编》曰∶凡疟将发时,与正发之际,勿施治,治亦无效。必待阴阳升极而退,此邪留所客之地,乃可服药治之。且当未发前二三时,迎而夺之。

凡小儿胎疟,不能服药,用黄丹(五钱)、生明矾(三钱)、胡椒(二钱五分)、麝香(少许)。共研末,以好醋调敷手心,男左女右,以绢包手掌,药发自汗而愈。

凡小儿未进谷食者,患疟久不止。用冰糖浓煎汤喂之,最验。出徐忠可《金匮》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证治裁》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类证治裁》书籍目录
  1. 阴疟论治《类证治裁》
  2. 阴疟《医述》
  3. 阴疟脉案《类证治裁》
  4. 阴疟《凌临灵方》
  5. 阴俳《中医词典》
  6. 阴疟《中医词典》
  7. 阴平阳秘《中医名词词典》
  8. 阴囊肿痛方五首《外台秘要》
  9. 阴平阳秘《中医词典》
  10. 阴囊肿痛《奇效简便良方》
  11. 阴气《中医名词词典》
  12. 阴囊肿痛《奇效简便良方》
  13. 阴气《中医词典》
  14. 阴囊肿烂肾子落出《奇效简便良方》
  15. 阴气《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6. 阴囊肿大《奇效简便良方》
  17. 阴气毒盛变阴毒《医学纲目》
  18. 阴囊肿大《急救广生集》
  19. 阴气有余多汗身寒《卫生宝鉴》
  20. 阴囊肿《幼科折衷》
  21. 阴器《经络全书》
  22. 阴囊肿《活幼心书》
  23. 阴器《中医名词词典》
  24. 阴囊肿《活幼心书》
  25. 阴器《中医词典》
  26. 阴囊有孔《急救广生集》
  27. 阴器部《疡医大全》
  28. 阴囊阴门伤《证治准绳·疡医》
  29. 阴强舌《中医词典》
  30. 阴囊下横纹《中医词典》
  31. 阴跷《经络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