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气病兼痧
肠胃内热积滞气阻,成黄气病。往往有兼痧者,非先治痧,则黄气病终不能治也。
【治验】
一骧武弟妇犯黄气病,面色萎黄,腹胀如臌,腿足俱肿,六脉微涩,令仆妇为之放痧三十余针,俱紫黑色毒血。用沉香郁金散,清凉至宝饮加青皮、乌药、槟榔、山楂、卜子、牛膝俱稍冷服,腹胀始松。后惟用黄气病本药,微冷冻饮料四剂而痊。
一蒯香年犯黄气病,热渴唇烈,面黄腹胀,手足俱肿,食即作泻。及按其脉,徐疾不常,缘视腿弯上下痧筋,刺十余针,毒血成流。用阿魏丸、砂仁汤微冷冻饮料之,胀气遂减。余即以治黄气病本药治之,六剂而痊。
一董临桥,腹胀如鼓,两足微肿,饮食不进,面色干黄,诸药不应。求余治之,脉不洪数,反沉迟。刺指臂三十余针,胸腹遂爽。即用治黄气病药,稍冷冻饮料,四剂而愈。

- 黄气病兼痧《痧胀玉衡》
- 黄气《中医词典》
- 黄茄根及茎叶《本草易读》
- 黄耆五物汤《医宗金鉴》
- 黄茄子《本草易读》
- 黄耆桃红汤《医林改错》
- 黄芩《神农本草经》
-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医宗金鉴》
- 黄芩《本草纲目》
- 黄耆建中汤证(附列门人治验)《经方实验录》
- 黄芩《雷公炮制药性解》
- 黄耆建中汤方《医宗金鉴》
- 黄芩《千金翼方》
- 黄耆建中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黄芩《药笼小品》
- 黄耆建中汤《医宗金鉴》
- 黄芩《长沙药解》
- 黄耆桂枝五物汤方《医宗金鉴》
- 黄芩《中药炮制》
- 黄耆甘草汤《医林改错》
- 黄芩《本草经集注》
- 黄耆防风汤《医林改错》
- 黄芩《新修本草》
- 黄耆赤风汤《医林改错》
- 黄芩《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黄耆《中药学》
- 黄芩《吴普本草》
- 黄耆《本草蒙筌》
- 黄芩《汤液本草》
- 黄耆《神农本草经》
- 黄芩《本草备要》
《痧胀玉衡》
- 作者:郭士遂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自序
- 续序
- 凡例
- 卷之上
- 玉衡要语
- 痧分表里辨
- 治痧宜看凉热
- 唇舌辨
- 大小便宜通
- 咽喉治法
- 治痧当绝其根
- 痧原论
- 治痧当分经络
- 痧与杂症轻重不同
- 治痧三法
- 痧前禁忌
- 痧后禁忌
- 痧胀凶症
- 痧为百病变症
- 医家当识痧筋
- 放痧有十
- 放痧须放尽
- 痧有放刮不尽辨
- 用药不效
- 用药必效
- 用药大法
- 痧有实而无虚辨
- 怪病之谓痧
- 痧筋不同辨
- 寒痧辨
- 放痧不出治法
- 放痧数次不愈
- 数犯痧症
- 痧胀昏迷与杂症不同
- 痧筋原于血中之毒
- 慢痧必须速治
- 痧症治要宜明
- 治痧须先明百病
- 刺腿弯痧筋法
- 刮痧法
- 用针说
- 痧胀用药不厌多
- 痧胀宜下辨
- 痧后治杂症宜知
- 当知不信之误
- 痧脉十二经辨
- 痧脉外感内伤辨
- 痧脉要诀
- 痧脉有似阴症辨
- 痧脉似气血有余辨
- 方书脉句宜参
- 脉贵审于几先
- 痧脉决生死法
- 卷之中
- 遍身肿胀痧
- 闷痧
- 落弓痧
- 噤口痧
- 角弓痧
- 扑鹅痧
- 伤风咳嗽痧
- 痘前痧胀
- 痘后痧胀
- 胎前产后痧
- 胎前痧痛论
- 产后痧痛论
- 倒经痧
- 痧热
- 痧烦痧睡
- 老弱兼痧
- 疮症兼痧
- 弱症兼痧
- 痧变劳瘵
- 膨胀兼痧
- 痧变臌胀
- 半身不遂痧
- 内伤兼痧
- 紫痧
- 痰喘气急痧
- 痧疯
- 痧重
- 眼目痧
- 瘟痧
- 头眩偏痛痧
- 流火流痰痧
- 咳嗽呕哕痧
- 卷之下
- 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