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门
开关利膈丸(宝监名人参利膈丸) 治肠胃壅滞。噎膈不通。大便燥结。
木香 槟榔(各七钱) 人参 当归(酒洗) 藿香 甘草(炙。) 枳实(炒。各一两)大黄(酒蒸) 浓朴(姜制。各二两)
滴水为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米饮下。 按此本小承气加入参、归等味。意在养正祛邪。而实攻多于补。惟热壅膈塞用之庶为得宜。然噎膈之燥结。皆由五志抑郁。伤耗精气而成。非有热邪留结。可攻下而除也。用方者审诸。
五噎丸(千金) 治胸中久寒。呕逆妨食。结气不消。
干姜 蜀椒 吴茱萸 桂心 细辛(各一两。) 人参 白术(各二两)橘皮 茯苓(各一两半) 附子(一枚。炮)
上为细末。炼白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五丸。日三服。渐加至三十丸。
麦门冬(三两。去心) 甘草(二两) 蜀椒(炒去汗) 远志肉 桂心 细辛 干姜(炮。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人参(二两)
上为细末。炼白蜜丸弹子大。先食含一丸。细细咽之。喉中胸中当热。药丸稍尽。再含一丸。日三夜二服。七日愈。
五噎、五膈二丸。同用参、附、椒辛、姜、桂之属。一以肝气上逆。胃气不下而呕噎。故用萸、橘以疏肝降逆。苓、术以健胃通津。一以肾气不蒸。肺胃枯槁而不纳。故用冬、草以滋肺和胃。远志以补火生土。又呕噎而药食可进者。频与小丸调之。膈塞而饮食不纳者。时用大丸噙之。其立法之详若此。可不辨而忽诸。
旋复代赭石汤(玉函) 治胃虚噫气不除。
旋复花(二钱) 代赭石( 。一钱) 人参(二钱) 甘草(炙。二钱) 半夏(三钱)生姜(半两) 大枣(四枚。擘)
上七味。水煎去滓。分温日三服。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下) 异功散(四君子汤下) 四君子汤(方祖) 指迷七气汤(局方七气汤下) 局方七气汤(方祖)四物汤(方祖) 代抵当丸(抵当汤下) 理中汤(方祖) 越鞠丸(郁门) 崔氏八味丸(方祖)二陈汤(方祖)

- 噎膈门《张氏医通》
- 噎膈脉案《类证治裁》
- 噎膈门《医方考》
- 噎膈论《医贯》
- 噎膈门(附梅 气)《丹台玉案》
- 噎膈论《症因脉治》
- 噎膈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噎膈解《素灵微蕴》
- 噎膈证《明医指掌》
- 噎膈极验方《奇效简便良方》
- 噎候《诸病源候论》
- 噎膈根原《四圣心源》
- 噎气《回春录》
- 噎膈反胃之辨《医学读书记》
- 噎塞《备急千金要方》
- 噎膈反胃章《医学妙谛》
- 蠮螉《神农本草经》
- 噎膈反胃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 冶冻死方《回生集》
- 噎膈反胃脉缓论《三指禅》
- 冶诸热证《育婴家秘》
- 噎膈反胃脉候《类证治裁》
- 野白术《本草从新》
- 噎膈反胃论治《类证治裁》
- 野薄荷《滇南本草》
- 噎膈反胃本于阴枯阳结论《叶选医衡》
- 野瘭《中医词典》
- 噎膈反胃《也是山人医案》
- 野菜谱《中医词典》
- 噎膈反胃《时方妙用》
- 野道候《诸病源候论》
《张氏医通》
- 作者:张璐 朝代:清·康熙三十四年 年份:公元1695年
- 自序
- 凡例(六则)
- 卷一 中风门
- 卷二 诸伤门
- 卷三 寒热门
- 卷三 诸气门上
- 卷四 诸气门下
- 卷四 诸呕逆门
- 卷五 诸血门
- 卷五 诸痛门
- 卷六 痿痹门
- 卷六 诸风门
- 卷六 神志门
- 卷七 大小府门
- 卷八 七窍门上
- 目疾统论
- 开导说
- 点服药说
- 钩割针烙说
- 金针开内障论(造金针法)
- 目痛
- 目赤
- 目青
- 目肿胀
- 目痒
- 外障
- 内障
- 瞳神散大
- 瞳神紧小
- 瞳神欹侧
- 目昏
- 暴盲
- 青盲
- 雀盲
- 真睛膏损
- 膏伤珠陷
- 神水将枯
- 辘轳转关
- 神珠将反
- 瞳神反背
- 青黄凸出
- 珠中气动
- 倒睫拳毛
- 睥急紧小
- 风沿烂眼
- 目泪不止
- 目疮疣
- 五疳证
- 漏睛
- 不能近视
- 不能远视
- 目妄见
- 目闭不开
- 目为物所伤
- 伤寒愈后之病
- 经逆赤肿
- 妊娠目病
- 产后目病
- 痘疹余毒证
- 因风证
- 因毒证
- 因他证
- 时复证
- 卷八 七窍门下
- 卷九 疮疡门
- 卷九 杂门
- 卷十 妇人门上
- 卷十一 妇人门下
- 卷十一 婴儿门上
- 脉法
- 面目证
- 五脏虚实寒热
- 变蒸
- 胎证
- 胎毒
- 噤风撮口脐风
- 急欲乳
- 弄舌
- 游风猴疳
- 胎惊
- 目睛动
- 唇口蠕动
- 发搐
- 癫痫
- 睡中惊动
- 目动切牙
- 摇头便血
- 偏风口噤
- 角弓反张
- 急惊
- 漫惊
- 天钓内钓
- 盘肠气痛
- 伤风
- 诸经发热潮热
- 伤寒夹惊夹食
- 咳嗽
- 喘
- 土泻
- ?病
- 疟
- 痢
- 脱肛
- 便血
- 大便不通
- 小便不利
- 遗尿
- 疳
- 二便色白
- 食积
- 腹痛腹胀
- 烦渴
- 汗
- 黄瘅
- 蛔
- 疝
- 目
- 耳
- 鼻塞鼻衄
- 解颅
- 龟胸背
- 虚羸
- 五迟五硬五软
- 失音
- 切牙
- 夜啼惊啼
- 喜笑不休
- 循衣撮空
- 寿夭
- 卷十二 婴儿门下
- 钱氏痘疹论
- 丹溪参补陈氏痘疹论
- 薛立斋痘疹大要
- 魏桂岩逆顺险三法论
- 翁仲仁痘疹论
- 痘疹握机论
- 辨证(六则)
- 表里虚实论
- 气血虚实论
- 虚证防变论
- 虚证变实论
- 虚证似实论
- 实证似虚论
- 热证变虚论
- 毒盛变虚论
- 气虚血热毒盛三法治例
- 汗下论
- 所感轻重论
- 死而复苏论
- 原委
- 发热
- 见点
- 部位
- 形色
- 起胀
- 灌浆
- 收靥
- 脱痂
- 陷伏
- 倒
- 夹斑
- 板黄
- 赤
- 斑烂
- 饮食
- 吐泻
- 腹痛
- 腹胀
- 腰痛
- 二便秘涩
- 大便秘
- 溺涩
- 痢
- 惊搐
- 咳喘
- 涕唾
- 咽喉
- 呛水
- 失音
- 寒颤切牙
- 发泡
- 发痒
- 发渴
- 烦躁
- 昏沉
- 汗出
- 失血
- 身痛
- 头面
- 正额
- 手足
- 唇舌
- 眼目
- 余毒
- 妇人
- 痘形
- 异痘
- 逆证
- 诸证
- 看法
- 用药
- 禁忌
- 麻疹总论
- 例治(四十则)
- 水痘
- 附种痘说
- 卷十三 专方
- 卷十四 专方
- 噎膈门
- 反胃门
- 呕吐哕门
- 霍乱门
- 关格门
- 呃逆门
- 胃脘痈门
- 诸见血门
- 衄血门
- 吐血门
- 溲血门
- 下血门
- 蓄血门
- 头痛门
- 面痛门
- 心痛胃脘痛门
- 胸痹门
- 腹痛门
- 胁痛门
- 腰痛门
- 脊痛脊强门
- 肩背痛门
- 臂痛手痛门
- 腿痛门
- 膝痛门
- 身体痛门
- 痹门
- 痛风门
- 麻木门
- 痿门
- 百合门
- 香港脚门
- 鹤膝风门
- 疠风门
- 胃风门
- 破伤风门
- 跌扑门
- 痉门
- 螈门
- 颤振门
- 挛门
- 眩晕门
- 癫门
- 狂门
- 痫门
- 烦躁门
- 虚烦门
- 妄门
- 循衣摸床门
- 喜笑不休门
- 怒门
- 悲门
- 惊门
- 悸门
- 恐门
- 健忘门
- 入魔走火门
- 养性门
- 泄泻门
- 痢门
- 淋门
- 小便不禁门
- 小便黄赤门
- 遗精门
- 赤浊白浊门
- 前阴诸疾门
- 疝门
- 交肠门
- 肠鸣门
- 肠痈门
- 脱肛门
- 痔门
- 卷十五 专方
- 卷十六 祖方
- 桂枝汤(玉函)
- 麻黄汤(玉函)
- 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 升麻汤(一名升麻葛根汤)
- 小柴胡汤(玉函千金名黄龙汤)
- 星香汤
- 术附汤
- 四逆汤(玉函)
- 理中汤(玉函金匮名人参汤)
- 半夏泻心汤(玉函)
- 局方七气汤
- 崔氏八味丸(金匮作汤。名生料八味丸)
- 金匮枳术汤
- 平胃散(局方)
- 二陈汤(局方)
- 四君子汤(局方)
- 四物汤(局方)
- 保元汤
- 生脉散
- 二冬膏
- 桔梗汤(玉函)
- 防己黄汤(金匮)
- 栀子豉汤(玉函)
- 小承气汤(玉函)
- 抵当汤(玉函)
- 凉膈散(局方)
- 备急丸(金匮)
- 伊芳尹三黄汤(仓公名火齐汤。金匮名泻心汤)
- 十枣汤(玉函)
- 五苓散(玉函)
- 益元散(一名天水散。一名六一散。)
- 白虎汤(玉函)
- 驻车丸(千金)
- 佐金丸
- 大补丸
- 金液丹(局方)
- 卷十六 附张介宾八略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