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诸热证

《育婴家秘》书籍目录

阳在身中主发生,奈何拂郁热熬煎,

婴孩本是纯阳体,热证推求有数般。

人身之中,温养脏腑,流通荣卫者,阳气也。有风寒伤之于外,则荣卫之气不行,水谷伤之于内,则脏腑之气不行。不行则阳气拂郁而热生焉。故随其所发,以为热病之名也。夫伤有轻重,则热有微盛,病有新久,则热有虚实。此其当辨者也。钱氏有论,详见下文。

按钱氏云;心热者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而卧及上窜,掐头①咬牙,泻心汤生之;肝热者手寻衣领及乱捻物,泻青丸主之;脾热者,其热在肌肉,遇夜更深,尽惰嗜卧,身热饮水,四肢不收,泻黄散主之;肺热者,手掐眉目,日西热甚,喘嗽壮热饮水,泻白散主之;肾热者,两足不喜衣覆盖,脐之下皆肾之所主,缘心下行于肾部也。宜地黄丸主之。

上按:此论五脏之热,见前五脏歌内,家传凉惊丸金花丸三黄丸,皆治五脏热之方也。

家传凉惊丸退热,解毒,镇惊,安神。

黄连(净)、黄芩(去皮)、山栀仁黄柏,各等分。朱砂雄黄,俱飞,减半。

研极细末,和匀,雪水煮面糊为丸,黍米大,一岁儿十五丸,以渐加至五十丸,薄荷汤下。

黄连解毒汤加减也。

大金花丸治中外诸热,寝汗咬牙,大小便不利。即前凉惊丸,去胆草、雄、砂,加九黄②,雪水丸,又名既济解毒丸

黄丸治三焦积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此三黄泻心汤也。即前金花丸栀子黄柏是也。炼蜜为丸,如皂角子大,白汤化服。

接钱氏云:潮热者肝热也。时间发热,过后即退,次日又依时发热,此欲发惊也,地骨皮散主之。壮热者心热也,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也,导赤散主之。风热者肺热也,身热口中气热,有风症,人参生犀散主之、温热者脾热也,但温而不热,泻黄散主之。

①掐头:忠信堂本为“摇头”。

②九黄:忠信堂本为“大黄”。

上按:此论四赃潮热者,如水之潮,不失其候也。若有寒热则如疟,此只以对论也。故痛属肝。如日前潮热,又属胃者,谓身常有热,至日哺尤甚也,此是宿食,宜下之,枳壳大黄丸主之。地骨皮散治虚热作潮及伤寒后余热,又名人参地骨皮散

知母柴胡炙甘草人参地骨皮(自采者)、半夏水泡,洗)、赤茯苓,各等分。

共细末,量儿大小加减,入生姜一片,水煎服。

按;幼科引《机要》论表里之热。为小儿之法,似未精当。《机要》之论表里者,乃风寒之气邪,自表入里者也。小儿之热乃自里而出表者也.如胎毒之热生于命门,变蒸之热生于脏腑,饮食之热生于脾胃。其伤寒者仅十之一二耳,惟《直指》之论得之。

按《直指》云:小儿表里俱热,面黄,颊赤,唇焦,口干,小便赤涩,大便焦黄。先以四顺清凉饮为之疏利,其热即去。既去而复热者,里已清而表未解也,当用惺惺散,少加去节麻黄,以取微汗,则表尽除。其或表里已解,而热又时来,此则表里俱虚,而气不归元,荡浮于外,不可再用凉药与之。解表当为和其胃气,使阳气敛而归内,身体自冷。宜参苓白术散。方见脾脏。姜枣引。略煎服。

四顺清凉饮治小儿脏腑蕴积实热。

当归大黄(酒蒸)、甘草(生)、赤芍,各等分。

[口父]咀,水煎服。

惺惺散治小儿虚热解表。

人参、桔梗白茯苓白术、天花粉,各一两。细辛,二钱。炙甘草,七分。防风,川穹,南星生,各二钱半。

每服加生姜片半,薄荷叶共药末。慢火煎。

此方前六味本方也。

加减惺惺散治伤风,风热,及伤寒鼻塞发热。

前方去人参、白术茯苓南星四味,加苍术羌活、日芷、赤芍麻黄荆芥当归

上方治表虚热,此方治表实热。

参苓白术散治胃气,收敛浮阳,退余热。方见脾脏。

小儿有病,惟热居多,夫热有虚有实。实则面赤浓黄,气粗口热,燥渴唇肿,大小便难,掀揭露身,烦啼暴叫。虚则面色青白,恍惚神缓,目中清冷,嘘气较弱。泻泄,多溺,夜出虚汗,其或乍清乍温,拂郁悸惕,上盛下泻,水谷不分,此冷热不调之症。虚热者惺惺散,实热者四顺清凉饮柴胡,冷热不调则败毒散木香当归

按《全婴论》云:小儿气禀纯阳。脏腑主热,阴阳气变,蒸煮于外,致身热也。则两眼赤痛,流泪羞明,或生翳障。心热则口内生疮,小便赤肿,淋沥不通。肺热鼻衄不止,大肠必结。脾热则多涎沫,口内常流。心脾热则生重舌、木舌胃热口臭肾热耳聋,或出浓汁。

上所论五脏热证,与前钱氏不同。大抵热证俱多,不能尽也。今以上中下立方治之。头面之热,神穹上清丸主之;中焦之热凉膈散主之;下焦之热八正散主之。手足热者升阳散火汤主之;表里俱热者,通圣双解散生之。

神芎上清丸治一切热证,清头面,利咽膈。

大黄、黄芩,各二两。滑石,四两。薄荷叶、川穹,各半两。桔梗黄连甘草,各二钱半。

蜜丸,芡实大,每服一丸或二丸,滚白汤化下。

东垣凉膈散治上焦积热,烦躁多渴,面赤,咽喉痛,目疮。

黄芩、栀子仁、连翘、甘草(生)、桔梗,各等分,江荷减半。

为极细末,每用淡竹叶汤入蜜少许调服,或拣蜜丸,竹叶汤下。

河间凉膈散:治中焦烦躁,狂妄啼哭,睡卧不安,便溺赤涩。

即前方无桔梗有大黄朴硝是也。

本方加黄连,名清心汤

八正散治下焦热,二便秘结,多渴咽干,口热淋血。

大黄、瞿麦木通滑石(末)、扁畜、车前子、山桅仁、甘草(梢),各等分。

[口父]咀,人灯心,煎服。

升阳散火汤治手足发热,此胃虚也。

升麻葛根独活羌活,人参,白芍,各五分。防风,二钱半。柴胡,八分。甘草(炙)、生,各三钱。

[口父]咀,水,作四剂煎服。

通至双解散治表里俱热,又治疮疹。

防风,川穹,桔梗,芍药,黄芩,薄荷,当归,荆芥滑石石膏,白术,连翘,栀子,麻黄,大黄,朴硝,各等分。甘草,减半。

[口父]咀,入生姜,水煎,调益元散服。

或末,蜜丸,姜汤化下。有表无里去硝黄,有里无表去麻黄。

胎热者,儿初生十日之内,便有诸热症者,宜育婴解毒延龄丸;目赤肿不开者,用黄连磨乳汁冼之;口疮者,黄连、黄柏二味为末,蜜水调搽。

儿生满月后,有伤发热者①。恶寒,病在表,宜用推摩掐法除之;恶热,病在里,用猪胆汁导之。勿轻汗下之。三岁以后,方与大人同论,前法主之

①有伤发热者:忠信堂本作“有伤寒发热者”。

夜热者,至夜发热,啼哭不止,日则无事。此血热也,心主热,东垣安神丸主之。乳母宜服小柴胡加参黄汤

余热者,三岁以后,如伤寒后,里已解,又发热者,此虚热也,宜凝神散主之,收敛胃气,清凉肌表。

凝神散

人参,白术,白茯苓山药,各一钱。粳米白扁豆(炒),知母生地,炙甘草,各五分,竹叶地骨皮麦冬,各二分半。

三岁儿分作四剂,姜枣引,水煎,频频服之。

食热者,伤食得之,手心壮热。嗳气吐乳,大使酸臭。轻者胃苓丸,重者保和丸,甚者枳壳大黄丸,不可猛浪,伤儿胃气也。

烦热,心烦不安多啼,此心热也,钱氏安神丸主之,恐发惊搐。虚热者有二,皆大病之后也。如形气未甚弱者,此胃虚也,宜参苓白术散;若形瘦头发成穗,肚大足小者,此疳病也,宜集圣丸主之。方见疳病。

癖热者,如疟而不穿,如潮热而作止无时,面黄,消癖丸主之。方见癖病。

误服热药而发热者,宜大豆卷散主之。用:黑豆、水浸、生芽,取出晒干。贯众板蓝根,炙甘草,各等分。

浆水煎服。浆水者乃粟米泔水也。

凡人喜仰卧,或合而卧者,皆心热也,宜导赤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育婴家秘》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育婴家秘》书籍目录
  1. 冶诸热证《育婴家秘》
  2. 冶冻死方《回生集》
  3. 野白术《本草从新》
  4. 蠮螉《神农本草经》
  5. 野薄荷《滇南本草》
  6. 噎塞《备急千金要方》
  7. 野瘭《中医词典》
  8. 噎气《回春录》
  9. 野菜谱《中医词典》
  10. 噎候《诸病源候论》
  11. 野道候《诸病源候论》
  12. 噎膈证《明医指掌》
  13. 野葛膏《备急千金要方》
  14. 噎膈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15. 野葛膏《备急千金要方》
  16. 噎膈门(附梅 气)《丹台玉案》
  17. 野葛膏《备急千金要方》
  18. 噎膈门《医方考》
  19. 野葛中毒《中医词典》
  20. 噎膈门《张氏医通》
  21. 野蒿《滇南本草》
  22. 噎膈脉案《类证治裁》
  23. 野合《中医词典》
  24. 噎膈论《医贯》
  25. 野火丹《中医词典》
  26. 噎膈论《症因脉治》
  27. 野火丹《幼幼新书》
  28. 噎膈解《素灵微蕴》
  29. 野火丹《证治准绳·幼科》
  30. 噎膈极验方《奇效简便良方》
  31. 野火丹《急救广生集》

《育婴家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