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反胃
《灵枢·上膈篇》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 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廓,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已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马注∶膈者,膈膜也,前齐鸠尾,后齐十一椎,所以遮隔浊气,不使上熏心肺也。然有膈上之病者,乃气使然,食饮一入,实时还出;有膈下之病者,乃虫使然,食饮周时,始复外出,由于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以致寒汁流于肠中,则虫因寒聚于下脘,脐上二寸也,虫聚下脘,故肠胃充廓,卫阳之气不得上营,邪气居之,其虫因食而上,上则下脘虚而邪气胜,积聚而成壅,壅则下脘约,约者闭也。其壅在脘内者,按之其痛深,壅在脘外者,按之其痛浮,壅之皮上热,以其阻闭在下,故食饮 时乃出也。楠按∶《素问·阴阳别论》曰∶一阳发病,其传为膈。又曰∶三阳结,谓之隔。盖一阳者,少阳经也,少阳为枢,枢病而气阻滞不转,故久而传变为膈病也。三阳者,太阳经也,太阳为开,其气由内以达外者,其经结而不开,则内阻隔而不流通。是皆言阳气郁逆而成膈病,即此条所云气为上膈者也。又云下膈者,以寒汁流于肠中,积聚结而成痈,当以通阳破瘀为主,治与一阳发病、三阳结之证源不同也。又言卫气不营者,以卫气起于下焦,营气起于中焦,卫气自下而升,与营气交通,由胸而分行营卫,今下脘积聚而卫不得交营,则阴阳正气失位,邪僻之气居之,而充廓于肠胃,故饮食 时不化而复出,其与后世名反胃病者相类也。

- 噎膈反胃《灵素节注类编》
- 噎膈反胃《临证指南医案》
- 噎膈反胃《时方妙用》
- 噎膈翻胃总括《杂病心法要诀》
- 噎膈反胃《也是山人医案》
- 噎膈翻胃总括《医宗金鉴》
- 噎膈反胃本于阴枯阳结论《叶选医衡》
-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医学传心录》
- 噎膈反胃论治《类证治裁》
- 噎膈翻胃辩《医旨绪余》
- 噎膈反胃脉候《类证治裁》
- 噎膈《灸法秘传》
- 噎膈反胃脉缓论《三指禅》
- 噎膈《药症忌宜》
- 噎膈反胃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 噎膈《叶天士医案精华》
- 噎膈反胃章《医学妙谛》
- 噎膈《中医内科学》
- 噎膈反胃之辨《医学读书记》
- 噎膈《脉因证治》
- 噎膈根原《四圣心源》
- 噎膈《友渔斋医话》
- 噎膈极验方《奇效简便良方》
- 噎膈《丹溪手镜》
- 噎膈解《素灵微蕴》
- 噎膈《脉症治方》
- 噎膈论《症因脉治》
- 噎膈《医学心悟》
- 噎膈论《医贯》
- 噎膈《医学摘粹》
- 噎膈脉案《类证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