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因素

《预防医学》书籍目录

一般能引起人产生损失感、威胁感和不安全感的心理刺激最易致病。人的心理活动通常与某种情绪活动相关联,如愤怒、恐惧焦虑、忧愁、悲伤、痛苦等情绪虽然是适应环境的一种心要反应,但强度过大或时间过久,都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这些消极情绪经常反复出现,引起长期或过度的精神紧张,还可产生如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血压持续升高等病变,从而导致某些器官、系统的疾病。

心脏病患者情绪紧张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如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或室性早搏。紧张情绪可导致兴奋亢进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大量的去甲肾上腺素,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进入血流,动员储存的脂肪,使血中的脂质增加,当这些游离的脂肪酸不能被肌肉活动所消耗,就可能导致动脉硬化

心理应激还能引起胃肠分泌增加。愤怒、激动、焦虑、恐惧都能使胃液分泌和酸度升高,而抑郁、悲伤则可使胃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慢,长期焦虑还可使充血的胃粘膜糜烂。

支气管哮喘疾患中,心理因素起重要作用者约占30%。有支气管痉挛素质、易产生IgE抗体者,哮喘易被促发。哮喘的病程可因心理因素而改变。有些儿童的哮喘只在家中发作,在学校则不发作,甚至在两种场合都接触同样的致敏原也是如此。说明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甚至有些哮喘患者可由条件反射而引起哮喘发作。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伴有心理上损失感(feeling of loss)的刺激,对健康的危害最大。根据对居丧的903名男女长达6年的追踪观察,发现居丧第一年的死亡率高达12%,第二年为7%,第三年为3%,而对照组分别只有1%、3%和2%。另一调查表明,中年丧偶者更为严重,比较他们与同年龄组的死因,以8种疾病的差异最为显著,脑血管病为对照组的6.2倍,冠心病4.6倍,非风湿性心脏病3.4倍,高血压性心脏病8.2倍,全身动脉硬化7.1倍,肺结核7.8倍,肺炎和流感5.5倍。其他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的比例也很高。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预防医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预防医学》书籍目录
  1. 心理因素《预防医学》
  2. 心理因素《药理学》
  3. 心理因素对以疾病过程的影响《医学心理学》
  4. 心理学中有关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医学心理学》
  5. 心理因素致癌的机制《医学心理学》
  6. 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简介)《医学心理学》
  7. 心理因素致病问题《医学心理学》
  8. 心理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9. 心理应对与心理平衡《医学心理学》
  10. 心理调节与心身和谐《医学心理学》
  11. 心理障碍的分类《医学心理学》
  12. 心理社会因素与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研究《医学心理学》
  13. 心理治疗《康复医学》
  14.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医学心理学》
  15. 心理治疗的层次《医学心理学》
  16. 心理健康及其水平《医学心理学》
  17. 心理治疗的程序《医学心理学》
  18. 心理发展中的积极和消极特点《医学心理学》
  19. 心理治疗的定义《医学心理学》
  20. 心理测验定义《医学心理学》
  21. 心理治疗的分类《医学心理学》
  22. 心理测验的类别《医学心理学》
  23. 心理治疗的机理和内容《医学心理学》
  24. 心理测验《康复医学》
  25. 心理治疗的原则《医学心理学》
  26. 心理保健原则《医学心理学》
  27. 心理治疗简史《医学心理学》
  28. 心理保健《中医儿科学》
  29.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和形式《医学心理学》
  30. 心里热(名曰灯笼病)《医林改错》
  31. 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及规律《医学心理学》

《预防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