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理治疗的机理和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现象是脑的机能又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前者说明心理与脑的关系,后者说明心理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我们认为,必须对这两个基本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点,才能理解心理治疗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才能对各学派的心理治疗理论进行合理的评价。
心理是脑的机能,而脑通过神经系统支配躯体各系统、器官。因此,大脑的心理活动(感知、记忆、思维、情感、信念、态度等)能影响躯体的生理机能,既可以使其从正常向病理的方向变化,也可以使其从病理向正常的方向变化,亦即心理活动不仅可以致病,而且也可以治病。心理治疗利用人的心理活动对其体内生理、生化过程产生积极的、有利的影响,促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说明外界环境中的一切刺激或信息都会经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进入大脑而引起各种心理现象。这种能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心理现象,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凡借助语言来反映客观现实世界的称为有意识的反映。有意识的反映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高级形反映,它使人们头脑中产生了一个主观世界,一个复制的客观世界形象。通过语言或词把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开来,并能认识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认识不同事物的特点和相互联系,预见自己的活动所能产生的后果。由于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具有改变外界环境的能力,所以人的心理活动就有了自觉性,对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是象动物那样只能被动地适应,而是采取主动地适应方式,并能改造外界环境使它能适合自己的需要。所以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能够主动地调节自己的思想行动,使它能和自己和谐一致,这时,这个人被认为是处于一个心理相当健康的状态。当一个人遭到重大精神创伤,心理活动被扰乱而暂时无法进行自我调节,不能再保持与外界环境协调一致,经过一般的处理又不能加以解决时,就需要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家或精神病学家来为他进行心理治疗,使他的情绪和行为能够调节到和外界环境保持和谐和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心理相当健康的状态。所以心理治疗就是通过改变人的心理状态达到下述两个目的:一是影响患病躯体的病理过程,促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另一是促使自己能够较好地调节从外部世界传递进来的信息,使自己和环境保持和谐一致的关系。这后一个目的常被从事这一专业工作的医生和心理治疗家们所忽视,他们常只注重病人躯体症状的变化,而了还要改变病人对外界环境的态度,使之能健康地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又由于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最有意义的是社会环境,所以,必须将病人放在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网中去看待他的心理扰乱问题,惟有这样,才能使心理治疗有效地改变他的心理状态。另外,还应当注意到改变客观环境中不利于该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这也是心理治疗的另一有机组成部分。例如在治疗儿童的心理障碍时,就必须了解母亲对待孩子的言行、态度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在某些情况下,治疗患儿的母亲比治疗患儿还要重要。
正确认识心理治疗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两个关系,便能有效地根据病人及其所患疾病的特点,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技术中选用较为理想者使用

- 心理治疗的机理和内容《医学心理学》
- 心理治疗的分类《医学心理学》
- 心理治疗的原则《医学心理学》
- 心理治疗的定义《医学心理学》
- 心理治疗简史《医学心理学》
- 心理治疗的程序《医学心理学》
- 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和形式《医学心理学》
- 心理治疗的层次《医学心理学》
- 心理咨询的方法、技巧及规律《医学心理学》
- 心理治疗《康复医学》
- 心力衰竭《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心理障碍的分类《医学心理学》
- 心力衰竭《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心理应对与心理平衡《医学心理学》
- 心力衰竭《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心理因素致病问题《医学心理学》
- 心力衰竭《老年百病防治》
- 心理因素致癌的机制《医学心理学》
- 心力衰竭《心脏病学》
- 心理因素对以疾病过程的影响《医学心理学》
- 心力衰竭病人的家庭护理《家庭医学百科-家庭护理篇》
- 心理因素《预防医学》
-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
- 心理因素《药理学》
- 心力衰竭的分类《病理生理学》
- 心理学中有关情绪和情感的定义《医学心理学》
- 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诱因《病理生理学》
- 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简介)《医学心理学》
- 心力衰竭及高血压《病理生理学》
- 心理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病理生理学》
《医学心理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一章 概论
-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简史
- 第三章 医学心理学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观点
- 第四章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第二篇 临床心理
- 第四章 心理因素致病问题
- 第六章 内科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 第一节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社会问题
-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 第三节 消化道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 第四节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中的心理问题
- 第五节 内窥镜检查中的心理问题
- 第七章 外科领域中的心理问题
- 第八章 妇产科领域中的心理问题
- 第一节 与月经有关的心理问题
- 第二节 妊娠的心理问题
- 第三节 分娩的心理问题
- 第四节 分娩后的心理问题
- 第五节 妇产科手术中的心理问题
- 第九章 儿科临床中的心理问题
- 第一节 儿童疾病过程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 第二节 儿童的异常行为
- 第三节 儿童心身疾病
- 第十章 临床其他各科的心理问题
- 第一节 眼、耳鼻咽喉科中的心理问题
- 第二节 皮肤科的心身问题
- 第三节 口腔科的心理问题
- 第四节 癌症的心理问题
- 第十一章 临床评估与晤谈技术
- 第一节 临床评估
- 第二节 晤谈技术
- 第十二章 心理测验总则
- 第十三章 临床心理测验(一)
- 第十四章 临床心理测验(二)
- 第一节 投射技术
- 第二节 神经心理测验
- 第十五章 评定量表
- 第一节 适应行为量表
- 第二节 精神病学评定量表
- 第十六章 临床评估结果的解释和报告
- 第十七章 心理治疗概述
- 第十八章 心理治疗的层次和原则
- 第十九章 心理治疗的分类
- 第二十章 专门心理治疗方法介绍
- 第一节 经典的心理分析疗法
- 第二节 认知领悟心理疗法
- 第三节 询者中心疗法
- 第四节 系统脱敏疗法
- 第五节 满灌疗法
- 第六节 厌恶疗法
- 第七节 标记奖励法
- 第八节 理性情绪疗法
- 第九节 气功疗法
- 第十节 生物反馈疗法
- 第十一节 家庭疗法
- 第十二节 悟践心理疗法
- 第十三节 催眠疗法
- 第二十一章 临床心理咨询
- 第三篇 变态心理
- 第二十二章 概论
- 第二十三章 心理过程障碍
- 第二十四章 人格障碍
- 第四篇 神经心理
- 第二十五章 概述
- 第二十六章 神经心理的研究和评定方法
- 第二十七章 大脑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
- 第二十八章 神经心理学技术在脑功能康复中的应用
- 第五篇 护理心理
- 第二十九章 护理心理学概述
- 第一节 护理心理学的意义
- 第二节 护理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 第三节 护士的心理品质与培养
- 第三十章 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 第一节 病人的一般心理活动
- 第二节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 第三节 不同年龄病人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 第三十一章 心理护理技艺
- 第一节 心理状态与心理护理
- 第二节 医护人员的语言与沟通技巧
- 第六篇 健康心理
- 第三十二章 健康心理学
- 第三十三章 儿童心理卫生
- 第一节 儿童心理卫生的一般问题
- 第二节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卫生
- 第三十四章 青少年的心理卫生
- 第三十五章 中年人的心理卫生
- 第三十六章 老年人的心理卫生
- 第三十七章 不同群体和特殊职业群体的心理卫生
- 第三十八章 心理保健
- 第七篇 医学心理学的其他领域
- 第三十九章 药物心理学
- 第四十章 康复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