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论
小儿血气柔弱.肌肉 薄.若寒温失度.则肤腠开而为风邪所中.始着俞穴而行经脉.次随血气而入腑脏.从其所着.即生病焉.其入腑脏者.唯心肺二脏居膈膜之上.空隙之处.又俞穴亦在于上.故风乃易中.而有患者.其状昏困不省.手足抽掣.心胸满.气短多汗.此尤为急.大抵其余腑脏.皆居膈膜之下.叠实之处.又俞穴亦在于下.故风乃难中.而无患者.其入于经脉者.为病甚多.今采其有患者具之.风痉者(一云风 )风邪伤中阳经也.或因解脱.或脐疮未合.为风所伤.皆令发痉.其状口噤不开.项背身体强直.耳中策策而痛.一向昏愦不省.其脉如弦.直上下也.虽与惊痫相似.然发而时醒身软者.惊痫也.若发不时醒.身硬强直者.风痉也.其卒然身痉者死.风角弓反张者.亦由风伤阳经也.故令腰背反折.不能俯屈.如角弓之状.此亦颇似痉病.然痉病身体强直.此病身体反折.所以异也.风口噤者.手三阳之筋入络颔颊.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风邪中于诸阳之筋.使机关挛急不利.故使口噤不能开也.诊其脉迟者生.风拘挛及不遂者.风邪寒热入于经络.搏于筋脉.筋脉受邪.冷则四肢拘挛.热则缓纵不遂也.诊其脉.脉急细如弦者.筋急拘挛也.若脾脉缓弱者.四肢不遂也.风口眼 斜者.由风邪入于颔颊之筋.其脉偏急.故令口眼 斜.目不能平视.语不能正也.诊其脉浮而迟者可治.又云.夜卧当耳有隙.因风入耳.亦令人口 也.风 不省者.由风邪先中于阴.病发于五脏.其状奄忽不知人事.喉中噫噫有声.舌强不能言.汗出身软.眼下鼻两边人中左右有色白.可治.若一黑一赤吐沫者.难治.汗不出体直者死.

- 中风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中风论《医门法律》
- 中风论《古今医彻》
- 中风论《医学源流论》
- 中风论《侣山堂类辩》
-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金匮玉函经二注》
- 中风论(出洁古家珍)《卫生宝鉴》
-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 中风论(附破伤风 鸡爪风)《婴童类萃》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 中风论(徐氏书)《针灸大成》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 中风论治《类证治裁》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心典》
- 中风脉案《类证治裁》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浅注》
- 中风脉候《类证治裁》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 中风脉候吉凶《冯氏锦囊秘录》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 中风门《张氏医通》
-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方论》
- 中风门《医方考》
- 中风历节《医宗金鉴》
- 中风门《医学心悟》
- 中风历节《金匮悬解》
- 中风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 中风类中辨证法《医学心悟》
- 中风门《养生导引秘籍》
- 中风类《察病指南》
- 中风门《养生导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