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门
一法∶正倚壁不息,行气从头至足止。愈疝、大风、偏枯诸风痹。
一法∶仰两足指,五息止,引腰,去背痹、偏枯,令人耳闻声。常行,眼耳诸根无有挂碍。
一法∶以背正倚,展两足及指,瞑心,从头上引气,想以达足之十趾及足掌心,可三七,引候掌心似受气止。盖谓上引泥丸,下达涌泉是也。
一法∶正柱倚壁不息,行气从口,趣令气至头,始止。治疽、痹、大风、偏枯。
一法∶一足蹋地,足不动,一足向侧相转身欹势,并手尽,急回,左右迭二七。去脊风冷、偏枯、不通润。
一法∶手前后递,互拓极势三七,手掌向下,头低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膊前后欹侧,柔转二七。去膊并血冷、筋急,渐渐如消。
一法∶两手抱左膝,生腰,鼻纳气七息,展右足。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痛萎。
一法∶两手抱右膝着膺,除下重、难屈伸。
一法∶踞坐,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右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痹。
一法∶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推物势,一手向下如捺物势。上下来去,换易四七。
去膊并内血冷、内风、两膊、两腋、筋脉挛急。
一法∶踞,伸左脚,两手抱右膝,生腰,以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着外。除难屈伸拜起、胫中疼。
一法∶偃卧,合两膝,布两足,生腰,口纳气,振腹,七息。除伏势疼痛、两胫不随。
一法∶治四肢疼闷及不随、腹内积气。床席必须平稳,正身仰卧,缓解衣带,枕高三寸。握固者,以两手自以四指把手拇指,舒臂,令去身各五寸,两脚竖指,相去五寸。安心定意,调和气息,莫思余事,专意念气。徐徐漱醴泉者,以舌略舐唇口牙齿,然后咽唾,徐徐以口吐气、鼻引气,入喉须微微缓作,不可卒急强作。待好调和引气,勿令自闻出入之声。每引气,心念送之,从脚趾头使气出。引气五息、六息,一出之为一息。一息数至十息,渐渐增益,得至一百息、二百息,病即除愈。不用食生菜及鱼、肥肉,大饱食后、喜怒忧恚,悉不得辄行气,唯须向晓清静时行气,大佳,能愈万病。
一法∶展两足,上。除不仁、胫寒之疾也。

- 中风门《养生导引秘籍》
- 中风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 中风门《养生导引法》
- 中风门《医学心悟》
- 中风门(二十五则)《辨证录》
- 中风门《医方考》
- 中风门(妇科心镜 上)《古今医统大全》
- 中风门《张氏医通》
- 中风门(附痫症)《丹台玉案》
- 中风脉候吉凶《冯氏锦囊秘录》
- 中风门方《医门法律》
- 中风脉候《类证治裁》
- 中风门要药《冯氏锦囊秘录》
- 中风脉案《类证治裁》
- 中风秘方《华佗神方》
- 中风论治《类证治裁》
- 中风偏枯治法刍议《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中风论(徐氏书)《针灸大成》
- 中风偏枯治法刍议《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中风论(附破伤风 鸡爪风)《婴童类萃》
- 中风扑地《奇效简便良方》
- 中风论(出洁古家珍)《卫生宝鉴》
- 中风七穴《中医词典》
- 中风论《侣山堂类辩》
- 中风气厥秘方《华佗神方》
- 中风论《古今医彻》
- 中风人气虚中满《扁鹊心书》
- 中风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中风三《金匮悬解》
- 中风论《医门法律》
- 中风伤寒《圣济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