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论

《侣山堂类辩》书籍目录

夫邪之中于人也,有皮肉筋骨腑脏之浅深,有阴阳寒热燥湿之气化。况风之善行而数变,是以伤于皮毛,则为头痛发热咳嗽、鼽涕之轻证;入于血脉,则肌肤不仁,或为疠疡,或为肿 ;邪在肌肉筋骨,则为痛痹,或为拘挛,或为偏枯,邪入于腹,或为飧泄,或为燥结;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唾痰涎。此邪入之有浅深,而病之有死生轻重也。夫天有六淫之邪,风有六气之化。邪袭于阳,则为热化;中于阴,则为阴寒。湿盛者,则痰涎上壅;燥盛者,则肠胃下结。邪气盛者,则病气形气皆盛;正气虚者,则病气形气皆虚。总属天之风邪,而人身中有寒、热、燥、湿、虚、实之化。是以河间谓中风主于火,丹溪谓主于痰,东垣谓主于气,又曰∶中风之病,惟年老者有之。此皆未明阴阳气化之道也。夫 僻拘挛,目斜不语,在童稚则为急慢惊风,在少壮则为中风卒暴。予一侄女,年二十余、体甚丰浓,精神强旺,六月盛暑,恒贪风凉,临窗露卧。忽一日头大痛,身热,无汗,口不渴而躁,手足拘急,口眼 斜。余诊之,六脉沉细。予曰∶邪已入脏,此危证也。次日即不能言,口唾涎,药亦不受,病三日而死。如此之候,年少壮盛者比比,又非独于老人也。经曰∶夏伤于暑,冬伤于寒。是夏月止有风暑,而无寒邪,即见阴寒之证,而宜于姜、附之热药者,乃邪中于里阴而不得阳热之化,非天之寒气也。

(夏月阳气尽发越于外,而里气虚寒。)时下名流,咸以此证为中寒。予微哂之曰∶是固知年少之无中风也。若谓少壮之人,血气充实,而不为风邪所中,是亦不应中寒、中暑矣。此习俗之固弊,牢不可破者也。或曰∶然则老年之多中风者,何气使然?曰∶年老之人,天癸已绝,血气虚衰,腠理不密,故易于受风,且精气竭而痰火盛,是以有因痰、因火、因气之说焉。夫客气邪风,中人多死。若五脏安和,元真通畅,不使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灵枢经》曰∶八风之邪,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患。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则为淋露寒热。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是圣人之教化,又何尝有年老少壮之分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侣山堂类辩》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994 324 323 671 283

返回《侣山堂类辩》书籍目录
  1. 中风论《侣山堂类辩》
  2. 中风论《古今医彻》
  3. 中风论(出洁古家珍)《卫生宝鉴》
  4. 中风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5. 中风论(附破伤风 鸡爪风)《婴童类萃》
  6. 中风论《医门法律》
  7. 中风论(徐氏书)《针灸大成》
  8. 中风论《医学源流论》
  9. 中风论治《类证治裁》
  10.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金匮玉函经二注》
  11. 中风脉案《类证治裁》
  12. 中风历节病脉证治《高注金匮要略》
  13. 中风脉候《类证治裁》
  14.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论一首、脉证三条、方十二首)《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15. 中风脉候吉凶《冯氏锦囊秘录》
  16.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17. 中风门《张氏医通》
  18.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心典》
  19. 中风门《医方考》
  20.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浅注》
  21. 中风门《医学心悟》
  22.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
  23. 中风门《王旭高临证医案》
  24.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
  25. 中风门《养生导引秘籍》
  26.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方论》
  27. 中风门《养生导引法》
  28. 中风历节《医宗金鉴》
  29. 中风门(二十五则)《辨证录》
  30. 中风历节《金匮悬解》
  31. 中风门(妇科心镜 上)《古今医统大全》

《侣山堂类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