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急诊医学》书籍目录

Furberg和May于1984年复习了1971~1983年间文献上报道的7组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心肌梗死后患者,分别为146~630例,随诊4~24个月,用药有苯妥英钠、室安卡因,慢心律及安搏律定。用药组与对照组比较,上述4种药物没有减低总死亡数的作用,其中四组报道用药组的死亡率比对照组为高,可能药物还有致心律失常的不良作用。长期用药但疗效不肯定的原因是多种的,其中之一是疗效标准不易掌握。公认的有效标准是不再发生室速及(或)室颤,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发生,一旦发生很突然缺乏预兆性的征象,此时才知道药物无效,而患者已再犯一次危险的心律失常。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找出有效地控制再发的药物,近年来利用心电生理检查选择用药。

药理电生理学检查指导室性心律失常用药的理由是:①心脏猝死主要为室颤、室速,及由室速演变的室颤;②上述心律失常的机制为折返激动,故半数到4/5以上的病人可在程度调搏时诱发;③在发作时用药中止或能用药防止诱发,说明该药有效。药理电生理检查结果可以重复。Ruskin等对65例进行检查,5天后重复检查,其中61例(94%)两次检查对同一种药物的反应完全一致。有四组报道(表5-7)心电生理检查指导用药的结果。在平均1年3个月的随访中,坚持口服有效药物能减少危险室律失常的发作。反之,检查中未能找到有效药物,择机用药的结果是室律失常复犯很多。小部分患者(第四组中5例)都是自行停药或改用其他药物后发生的。

药理电生理学检查固然疗效好,但因其是创伤性检查,不易推广应用。有的学者主张先用心电图监测或动态心电图仪观察,药物是否能够减少危险因素的室早数目,或抑制短阵室速发作,仅将侵入性检查适应于效果不好的顽固病人。

在电生理检查中,对IA类型药物反应最好,防止诱发率达20%~50%;即使不能完全防止诱发,也能减慢室速率,改善血液动力学的影响。长期口服普鲁卡因酰胺或奎尼丁取得良好效果,复发率低於10%。双异丙吡胺有负性变力作用限制其长期应用,尤其室速/室颤患者往往伴有左室功能障碍。IB型的慢心律或室安卡因疗效不满意。IC型、Ⅲ型药物效果较好,但又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除少数外,Ⅱ型或Ⅳ型药物很好,有防治作用。室速或室颤的药物用量一般较大,故目前多主张联合用药,以增强其药理作用,减轻其不良反应。在没有合用禁忌时,各种类型药物均可合用。

表5-7电生理检查诱发VT/VF后静脉给抗心律失常药物

作 者能 够 控 制不 能 控 制
例数复发随诊月份例数复发随诊月份
Ruskin等,1982362(5%)18114(36%)15
Kehoe等,1982501497(78%)9
Roy等,1983244(17%)1893(33%)16
Horowitz &305(17%) 2120((95%) 
Josephson,1979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急诊医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急诊医学》书籍目录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急诊医学》
  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药理学》
  3. 抗心律失常药物及其分类《心脏病学》
  4. 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药理学》
  5. 抗休克裤的应用《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6. 抗心律失常药《药理学》
  7. 抗血清的鉴定和保存《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8. 抗心律失常药《急诊医学》
  9. 抗血清的制备《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0. 抗心律失常药《临床生物化学》
  11. 抗血清的制备《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2. 抗心律失常的基本电生理作用《药理学》
  13. 抗血清中抗体的纯化《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14. 抗心绞痛药《药理学》
  15. 抗血吸虫病、黑热病及丝虫病药物中毒《医院药学》
  16. 抗消化性溃疡药《药理学》
  17. 抗血吸虫病药《医院药学》
  18. 抗纤维蛋白溶解剂《药理学》
  19. 抗血吸虫病药《药理学》
  20. 抗细菌感染的免疫《医学微生物学》
  21. 抗血小板药《药理学》
  22. 抗痛风药《药理学》
  23. 抗炎愈消散治疗幽门螺杆菌消化性溃疡186例《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4. 抗体有关事项《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25. 抗氧化剂《药理学》
  26. 抗体血酸还原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27. 抗叶酸代谢《药理学》
  28. 抗体形成过程中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医学免疫学》
  29. 抗抑郁药《医院药学》
  30. 抗体介导的抗病毒作用《医学微生物学》
  31. 抗抑郁症药《药理学》

《急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