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急性脑血管病的内科处理
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分为一般处理和特殊治疗两大类。
一、一般处理
(一)绝对卧床休息 尽量少搬动病人。一旦发现病人,应当立即在小心、谨慎的护送下,尽早送到医院诊治。
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原则上以就地抢救为宜,对脑出血病人来说固然重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尚不满6周者更加重要,搬动前者很可能导致出血破入脑室,后者则可能引发再出血而死亡。
病人如烦躁不安,可用安定类药物,但剂量不宜太大,以免影响意识水平的观察。千万不能用抑制呼吸的鸦片类药物,在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用这类药物会导致呼吸突然停止。
(二)保持心、肺功能 是抢救急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一定要清除病人口腔和鼻腔中的粘液、呕吐物等,用吸引器吸引干净。如发现病人通气功能欠佳或氧分压减低,应及时插入气管套管,加压给氧,或考虑作气管切开术,使用人工呼吸器。这是避免脑组织因缺氧而遭到进一步损害的关键。
心功能要维持稳定,最好作心电监护,以排除因心律异常而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也便于及时发现心律变化。血压切忌波动,要保持稳定。
(三)注意营养状况,保持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急性脑血管病在刚发病的48h内,不论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的都有程度不等的脑水肿,如病人意识障碍、呕吐频频,则可暂禁食,以免发生吸入性肺炎。
48h后,可采用鼻饲饮食,以牛奶、豆浆等流食为主,每天热量在5023~6278kJ(1200~1500kcal)左右。维生素B和C可溶解在水中喂入。液体进入总量每天约2000ml。如合并有心脏病者,则液体量可限制在1500ml/d。
在急性期,病人应有出入量的记录,以便及时调整液体量。每天应监测病人的水、电解质平衡。
(四)加强护理工作 防止并发症。
(五)预防继发性感染 肺炎、泌尿系感染和褥疮是急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继发性感染和并发症。
二、特殊治疗
(一)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内科治疗
1.降低颅压 是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键,目的在于减轻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以降低病死率。目前最常用的是高渗脱水剂、利尿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高渗脱水剂以20%甘露醇为最常用,通常以250ml快速静脉滴注,每6h一次。药物输入后10~15min,颅压开始下降,1h后达最低水平,持续4~6h左右。反跳现象较轻。颅压能降低46%~55%。有轻度贮钾排钠作用,个别病人可出现血尿,但停药后即好转。山梨醇的疗效与甘露醇相似,但降颅压作用较弱。50%葡萄糖60ml静注,每6h一次,也有降颅压作用。然因葡萄糖参与体内代谢过程,可为细胞利用,故反跳作用较强,现主要用作两次输甘露醇期间的辅助治疗。
利尿剂如速尿或利尿酸钠等,也常用以降颅压,特别是伴有心力衰竭的病人,效果较好。副作用是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应注意纠正。
2.调整血压 有利于出血部位血小板凝聚止血。现在多强调血压降到病前基础血压水平,不宜过低。在高血压脑病时也应注意此点。常用25%硫酸镁10ml,深部肌注。
3.止血药对脑出血一般认为无效,但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对止血有一定的帮助。常用6-氨基已酸6~12g、静滴1日1次,或对羧基苄胺0.2~0.4g,静滴1日1次。
4.止痛药 只用于头痛剧烈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以免头痛、烦躁不安而导致再出血,如和氯丙嗪类宁静药同用,可产生协同作用,效果较好。脑出血病人服止痛药和宁静药可能会加重意识障碍,影响病情观察,通常不用。
5.钙拮抗剂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2天内,有时会发生延缓性血管痉挛,可静滴钙离子拮抗剂,如尼莫地平(Nimodipine)等。
6.颅内压监护 如有条件应对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作颅内压监护,这样便于及时发现颅压增高。如脑室压在2.0kPa以上达15~30min,说明药物效果不满意,有的作者建议用苯巴比妥1.5~4mg/(kg·h)静注,然后根据颅压情况和有无低血压而调整苯巴比妥剂量。
(二)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内科治疗
1.脑血管扩张剂 常用的有罂粟碱、烟酸、碳酸氢钠或山莨菪碱(654-2)静滴,二氧化碳气体间断吸入和口服脑益嗪、抗栓丸、海特琴(Hydergen)或肉桂哌嗪(Cinnarizine)等,以促进侧支循环,增加缺血区的局部血容量。
不少作者认为,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时,病灶部位由于乳酸和二氧化碳等代谢产物的积蓄,引起局部组织酸中毒,导致局部血管扩张,称为过度灌注综合征。如果在此时使用脑血管扩张剂,会使病灶远处的血管扩张,相反地引起病灶部位的血流减少,称为脑内盗血综合征。所以一般不主张使用脑血管扩张剂。如果要用,则应当早用,超过24小时就不宜再用,以免产生脑内盗血综合征。
2.抗血小板凝聚药 常用的有高分子化合物,如低分子右旋糖酐(使用该药前应先以本药0.1ml作皮肤过敏试验)或706代血浆,静滴,或口服肠溶阿司匹林。
低分子右旋糖酐可对抗血小板的凝聚,减低血液粘稠度和改善微循环,因此效果较肯定。但高分子化合物能增加血容量,对心脏病或肾病病人应减少一半剂量(250ml/24h)应用,以免引起心力衰竭。
阿司匹林在体内能抑制血小板的许多功能,包括由二磷酸腺苷等的释放反应,自发性的血小板凝聚和前列腺素G2在血小板内的合成等。剂量0.3g,每日1次,饭后服。服用时需观察胃肠道反应,溃疡病人禁用。女病人服用此药效果不好。
3.抗凝治疗 作为急性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抗凝治疗效果并不好,但为了预防再发则仍有价值。通常在严格观察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和时间的条件下,先用肝素1000u/h连续静脉滴注,持续72h,然后口服新双香豆素,剂量应随时调整。如不具备化验条件,抗凝治疗很难作为首选治疗。
4.溶血栓药 链激酶和尿激酶可作为激活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的药物,以达到溶解纤维蛋白的目的。尿激酶5000~20000u/24h,静滴或颈动脉内直接注射,但疗效不肯定。
蝮蛇抗栓酶(Ahylysantinbarctase)可降低血粘度和血脂,抑制血小板数量和聚集。剂量:0.008u/kg,静滴。
5.活血化瘀中药 如丹参、川芎、红花、冠心Ⅱ号等。据报道疗效多在85%以上。中药的副作用较小,使用时较安全。
6.降颅压药 在大动脉闭塞时,必然会产生脑水肿,一般从病后6h就可开始,所以应及时应用降颅压药,如20%甘露醇静滴,持续7~10天。
三、“中性”治疗
鉴于急性脑血管病症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如果没有急诊作头颅CT检查的条件,病人或家属又拒绝作脑脊液检查,一时无法肯定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时,建议给予“中性”治疗并作严密的病情观察。
(一)降颅压 除了一般处理之外,用10%葡萄糖液加等量的等渗盐水或林格液,每日总量不超过1500ml。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可使机体保持低颅压状态,较之单纯输入葡萄糖液为好。
(二)脱水治疗 病人嗜睡和呕吐,要考虑颅压增高的可能性,可用高渗脱水剂,20%甘露醇250ml静滴,每8~12h一次。
(三)保持血压稳定 能口服的给予口服降压药,不能口服的可临床用25%硫酸镁10ml深部肌注。
(四)止血及活血 如临床上偏向于怀疑出血性脑血管病,可酌情用止血敏2g/24h静滴。如临床上偏向于怀疑缺血性脑血管病,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4ml或川芎嗪注射液20mg肌注1日2次。止血药或抗血小板凝聚药暂不用。
(五)氨茶碱 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有不同看法。动物实验表明,它对正常脑血管有轻度收缩作用,在脑梗死时,可使病灶远处血管轻度收缩,病灶部位的血供应相对增多,从而改善病灶部位的血液供应。剂量0.25g,肌注1日1~2次,但极个别病人有过敏反应。也有人认为氨茶碱对脑梗死的作用不大。
上述“中性”治疗只能应用1~2天,一旦诊断明确,应立即转入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特殊治疗。
(李舜伟)

- 急性脑血管病的内科处理《急诊医学》
- 急性脑血管病《自我调养巧治病》
-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急诊医学》
- 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急诊医学》
-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内科处理《急诊医学》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急性尿潴留《自我调养巧治病》
- 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外科学总论》
- 急性脓胸《胸外科学》
- 急性淋巴管炎和急性淋巴结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急性盆腔炎《百病自测》
- 急性淋巴管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急性盆腔炎《妇产科学》
- 急性沥青中毒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 急性皮肤放射损伤《核、化学武器损伤》
- 急性泪囊炎《眼科学》
- 急性皮肤放射损伤的治疗《核、化学武器损伤》
- 急性阑尾炎《普通外科学》
- 急性期反应蛋白《病理生理学》
- 急性阑尾炎《中医词典》
-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百病自测》
- 急性阑尾炎《自我调养巧治病》
-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儿科学》
- 急性阑尾炎《自我调养巧治病》
-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病理学》
- 急性阑尾炎《百病自测》
-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呼吸病学》
- 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眼科学》
- 急性前列腺炎《泌尿外科学》
- 急性结膜炎(红眼病)《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 急性前列腺炎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急诊医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1章 急诊医学概论
- 第2章 循环生理
- 第一节 心室的收宿功能及其调节
- 第二节 心肌需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三节 血压的调节机制
- 第四节 心电生理学
- 第3章 呼吸生理
- 第4章 肾脏微循环及其内在的调节
- 第一节 肾脏微循环结构
- 第二节 肾脏微循环的滤过和回吸收
- 第三节 肾脏微循环的生理调节
- 第四节 肾缺血机制的一些新概念
- 第5章 心脏猝死
- 第6章 心、肺、脑复苏
- 第一节 概 论
- 第二节 心脏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三节 临床复苏术
- 第四节 复苏时的药物
- 第五节 复苏术中几种新观点
- 第六节 复苏时的监护治疗
- 第七节 复苏术引起的并发症
- 第八节 复苏有效指标
- 第九节 复苏失败的原因
- 第7章 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和体液的酸碱平衡
- 第8章 意识障碍和昏迷
- 第二篇 内科急诊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第9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 第11章 真菌病
- 第12章 原虫病
- 第13章 立克次体病
- 第15章 感染性休克
-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急诊
- 第16章 急性心肌梗死
- 第17章 心绞痛
- 第18章 高血压危象的急诊处理
- 第19章 急性心力衰竭
- 第一节 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 第三节 心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 第四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 第六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20章 急诊心律失常的诊治
- 第21章 心源性休克
- 第22章 心血管病急诊药物临床药理学
- 第四篇 呼吸系统疾病急诊
- 第23章 急性呼吸衰竭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24章 支气管哮喘的诊治
- 第25章 咯血
- 第26章 肺栓塞
- 第27章 自发性气胸
- 第28章 机械通气和氧气治疗
- 第一节 机械通气治疗的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第二节 机械呼吸机的类型
- 第三节 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机械通气的模式
- 第五节 完全通气支持与部分通气支持
- 第六节 PEEP和CPAP的应用
- 第七节 机械通气治疗和呼吸机的调节
- 第八节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 第九节 机械通气的监护和呼吸机的停用
- 第十节 氧气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29章 呼吸系统急诊时用药
- 第30章 肿瘤引起的气管阻塞
- 第五篇 消化系统疾病急诊
- 第31章 消化道出血
- 第32章 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第33章 急性胆道病
- 第34章 急性胰腺炎
- 第35章 急性腹膜炎
- 第36章 肝性脑病
- 第37章 自发性食管破裂
- 第38章 胃肠系统病急诊临床药理学
-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急诊
- 第七篇 泌尿系统疾病急诊
- 第44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第45章 血液净化
- 第46章 泌尿系感染
- 第47章 淋病
- 第48章 尿路梗阻和结石
- 第49章 肾脏与药物
- 第50章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第八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急诊
- 第51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第52章 低血糖症和低血糖性昏迷
- 第53章 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
- 第54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 第55章 垂体卒中
- 第56章 产后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危象
- 第57章 粘液性水肿昏迷
- 第58章 肾上腺危象(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 第59章 高血钙危象
- 第九篇 脑血管意外和神经系统疾病急诊
- 第60章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内科处理
- 第61章 癫痫
- 第62章 疼痛
- 第一节 急性疼痛临床诊断总则
- 第二节 急性疼痛的治疗总则
- 第三节 头痛
- 第四节 偏头痛
- 第五节 三叉神经痛
- 第一节 Guillain-Barré综合征(缺)
- 第二节 重症肌无力
- 第三节 周期性麻痹
- 第64章 颅内压增高
- 第65章 晕厥
- 第66章 眩晕(附头昏)
- 第67章 综合医院中精神异常病人的急诊观察与处理
- 第十篇 急性中毒
- 第十一篇 创伤与外科急诊
- 第69章 颅脑创伤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发病机理
- 第三节 分类
- 第四节 一般临床表现
- 第五节 检查及诊断
- 第六节 一般治疗
- 第七节 各种类型的急性颅脑创伤的诊断和治疗
- 第八节 颅脑创伤的几种特殊情况
- 第九节 并发症及后遗症
- 第十节 颅脑创伤的预后判断
- 第70章 多发创伤
- 第71章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 第72章 颈椎损伤
- 第73章 脊柱外伤
- 第74章 急性动脉栓塞
- 第75章 泌尿系创伤
- 第76章 创伤或感染病人的肠道外营养支持
- 第77章 电击
- 第78章 烧伤的急救
- 第十二篇 危重病监护
- 第十三篇 妇产科急诊
- 第82章 妇科急腹症
- 第83章 阴道出血
- 第84章 妇产科急性感染
- 第85章 痛经
- 第86章 妊期及产程中的紧急情况
- 第87章 偶发性妇产科紧急情况
- 第十四篇 面颌部急诊
- 第88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 第89章 口腔颌面部急性感染
- 第十五篇 眼科急诊
- 第90章 结膜和角膜病变
- 第91章 视网膜血管病
- 第92章 视网膜脱离
- 第93章 眼眶及其周围感染
- 第94章 眼球穿通伤与化学伤
- 第95章 急性视力损害(缺)
- 第十六篇 喉科急诊
- 第十七篇 皮肤科急诊
- 第102章 药疹
- 第103章 血清病
- 第104章 多形性红斑
- 第105章 急性日旋光性皮炎
- 第106章 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
- 第107章 变态性接触性皮炎
- 第108章 带状疱疹
- 第109章 丘疹性荨麻疹
- 第110章 丹毒
- 第111章 昆虫所致皮肤损伤
- 第十八篇 急诊放射学检查与诊断
- 第112章 急性肺部感染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3章 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4章 急性肺水肿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5章 肺不张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6章 肺栓塞的放射学检查与诊断
- 第117章 气管、支气管断裂伤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8章 急性心肌、心包疾病的影象学检查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