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自发性气胸
胸膜腔内存在空气称气胸,可由创伤或非外伤原因引起。自发性气胸(spontaneous/pneumothorax,SP)是由于肺脏表面及脏层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所致。气胸按有无原发疾病,分为特发性及继发性两类。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特发性气胸 指经常规胸部X线检查未发现病变者发生的气胸,青年男性多见,男女之比为6:1,在美国年发病率为9/10万。SP的发病机制一般人为是因肺尖部位胸膜下肺大泡(subpleural bleb,SB)破裂。发生SP的机理是如下。
1.跨肺压增大 正常人在坐位时,使肺收缩和扩张的跨肺压在肺底部0~0.196kPa(0~2cmH2O),而在肺尖部位则高达0.784~1.18kPa(8~12cmH2O),对瘦高体型人,因胸腔狭长使跨肺压的区域性差别变得更大,肺尖部位的肺泡因承受相当大的平均扩张压可破裂,其空气沿着肺小叶间隔进入肺周围形成SB。
2.血液供应差 与肺尖部距肺门大血管远有关,因抵抗力弱易形成SB。
3.非特异性炎症 炎性浸润分别使细支气管及周围发生活瓣样阻塞和纤维增殖病变,使肺泡或肺间质发生气肿样改变。
4.遗传因素 SP患者存在HLA-A2B4抗原的频率高于正常人群,这表明SP发病与遗传有关,另有家族性同时发生特发性气胸的报告。
5.其他 肺泡壁弹力纤维先天发育不良,胸膜局部先天性囊肿或炎症以及吸烟,均是SP形成的可能原因。
(二)继发性气胸 指有明显肺部疾病患者发生的气胸,男女之比为3.2:1,美国年发病率是3.8/10万,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尘肺引起的肺气肿,还有肺炎、肺囊肿,其他疾病还有结节病、组织细胞增多症X、硬皮病、嗜酸粒细胞肉芽肿、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囊肿性肺纤维化、胆汁性肝硬化、马凡综合征、特发性肺含铁血黄色沉着症、先天性肺囊肿、类风湿性关节炎、间质性肺炎、放射性肺炎、肺包虫病、淋巴瘤等。其发病机制是在肺部疾病基础上形成的肺气肿、肺大泡破裂或直接损伤胸膜所致。而肺结核在胸膜下的干酪样病灶或空洞、肺囊肿合并感染或肺脓肿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愈合过程中的气囊肿,当他们破溃到胸膜腔时,有时可产生脓气胸。
(三)特殊类型的气胸
1.月经性气胸 与月经周期有关的反覆发作性的气胸,约占女性SP患者的5.6%,以30岁以上女性多见,常在月经48h内发生,气胸多发生在右侧。其发生的机制可能是肺、胸膜或横膈的子宫内膜移位使①SB自发性破裂;②前列腺素使细支气管收缩,管腔部分阻塞使远端肺泡充气过度后破裂;③子宫和输卵管的空气,经过右横膈小孔进入胸腔。
2.正压机械呼吸引起的气胸 发生率3%~5%,并随呼吸机使用时间的增长和通气时平均气道压力的增高而增多。临床表现为突然呼吸加速,与呼吸机对抗,最大吸气压突然升高,肺顺应性下降,很容易产生张力性气胸。其气胸原因是受感染的(有时呈脓性的)肺实质,或肺气肿、肺大泡因过度充气而破裂所致。
二、临床类型
根据肺-胸膜裂口情况,胸膜腔压力测定,结合临床表现,将气胸分为三类。
(一)单纯性或闭合性SP 胸膜裂口较小,在肺脏萎缩同时,裂口自行闭合,但胸腔内有不等量的气体存在,压力常为负压或低度正压,一般-0.098~0.196kPa(-1~2cmH2O),抽气后不再上升为正压,此类型SP最为多见。
(二)开放性或交通性SP 胸膜裂口较大,或因胸膜粘连的牵拉影响肺脏萎缩,使裂口张开或形成支气管胸膜瘘。胸膜腔压力在“O”上下波动,抽气后不能保持负压又回复到原来压力,此类型SP因与支气管相交通,容易发生感染形成脓气胸。
(三)张力性或高压性SP 胸膜裂口呈活瓣样,吸气时裂口张开空气逸入胸腔,呼气时随肺脏回缩而闭合,使胸腔内气量增加,压力高张,在0.981kPa(10cmH2O)以上,抽气后压力可下降但很快又升高。此类型SP把纵隔推向健侧,压迫大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心搏出量减少,患者除有严重呼吸困难外,并可出现休克等循环障碍。
这三种类型SP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可以相互转换,因此,对于任何类型的SP,均应严密观察,以及时发现病情的转变。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依气胸发生的快慢、肺萎缩程度、肺脏及身体原来健康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而不同。
1.胸痛 90%的病人患侧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这是由于胸膜牵拉、撕裂的结果。空然发生的胸痛可向肩背部、腋侧或前臂放射,深吸气或咳嗽使之加重。
2.呼吸困难 常与胸痛同时发生,肺萎缩小于20%、原来肺功能良好者,可无明显呼吸困难;反之,原有肺功能不全或肺气肿、肺纤维化患者,即使肺萎缩10%以下,呼吸困难也很明显;张力性SP常呈进行性严重呼吸困难,有窒息感,不能平卧,甚至呼吸衰竭。
3.休克 见于严重的张力性气胸或自发性血气胸,偶见于剧烈胸痛者。患者除呼吸困难,可血压下降、紫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大于140次/min)和大小便失禁等,若不及时抢救可很快昏迷死亡。
4.咳嗽 因胸膜反射性刺激引起,多为干咳,合并支气管胸膜瘘者可有脓性痰,且常与体位改变有关。
(二)体征 小量(100~200ml)积气仅患侧呼吸音减低;大量时则胸廓膨隆,肋间隙增宽,运动减弱,触诊纵隔推向健侧,叩诊呈鼓音,语颤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左侧气胸或并发纵隔气肿时,有时可听到在心脏收缩期时出现的一种劈拍音(Hamman’s征)。
四、实验室检查
(一)X线检查 气胸部位透光度增高无肺纹理,受压的肺向肺门处萎陷,透光度减低,在萎陷肺的边沿,脏层胸膜呈外凸的纤细发线影,纵隔可向健侧移位,横膈下降。有时患侧肺可疝入对侧,亦可并发胸腔积液。我院108例次气胸X线检查,左侧46例次占42.6%,右侧57例次占52.8%,双侧5例次占4.6%,有胸腔积液36例次占1/3。呼气象有助于发现少量气胸,因为此时肺体积缩小密度增高,而气胸量无改变,密度不变,因此气胸占胸腔比例相对增大,与肺可形成鲜明对比。
(二)肺功能检查 如急性气胸肺萎陷大于25%左右,由于肺容量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解剖分流增加(大于10%),在发病最初几小时内可产生轻度低氧血症,使A-aDO2增加,此后经机体自身调节或吸氧,低氧血症常可纠正。慢性气胸的肺功能改变主要是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表现为肺活量的减低,一般不引起呼吸功能不全。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依据典型症状和体征,一般诊断并不困难,局限性少量气胸或原有肺气肿者,须借助X线检查确诊。气胸须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肿栓塞、膈疝、消化性溃疡穿孔鉴别,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患者,突然呼吸困难加重,应考虑发生气胸的可能,下述两病酷似SP,更应警惕。
(一)急性心肌梗死 可突发胸痛,但还有高血压和既往心绞痛病史,且无气胸体征,X线、心电图可作出诊断。偶左侧气胸在卧位时亦出现类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但患者直立位的心电图正常。
(二)巨型肺大泡、支气管囊肿 起病缓慢,无突发胸痛,胸闷、气急亦不很明显,穿刺测压压力在大气压上下,不若气胸之高。在X线上,肺大泡长期无明显变化,大泡向四周膨胀,将全肺推向肺尖区、肋膈角或心膈角,因此大泡周围有被压挤的致密组织。此外,肺大泡腔壁的内侧与胸壁夹角大于90度,而气胸将肺压向肺门,腔壁内侧与胸壁夹角小于90度,呈锐角。
六、并发症
(一)脓气胸 常合并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厌氧菌所致的坏死性肺炎及肺结核,或因食管穿孔至胸膜腔引起。
(二)血气胸 发生率2.8%~12%,可因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损及肺及胸膜表面血管,或胸膜粘连部位撕裂引起出血,一般在肺复张后,出血多能停止。
(三)纵隔气肿 发生率约1%,系漏出的气体沿着肺间质中支气管和血管鞘进入纵隔所引起。胸部X线检查可见纵隔旁有索条为界的透明度增高带。
(四)慢性气胸 指肺不能完全复张、气胸持续3个月以上者,发生率低于5%,使气胸慢性变的影响因素是:①胸膜的增厚粘连使破裂口持续开放;②胸膜肺裂口由肺大泡或肺囊肿引起;③支气管胸膜瘘;④弥漫性肺气肿,有多个气肿泡先后破裂。
七、治疗
根据气胸类型、程度、是初发还是复发,以及患者年龄、一般状况、有无呼吸循环不全等并发症确定治疗方针,治疗主要包括卧床休息等一般疗法、排气疗法、手术治疗和防止复发治疗。
(一)一般疗法 应卧床休息。气胸量小于10%、无明显症状者,如单纯性气胸不需排气。由于胸膜腔内空气压100.42~100.81kPa(755~758Torr)高于其周围的静脉或毛细血管血液的压力93.90kPa(706Torr)=[PO25.32kPa(40Torr)-PCO26.12kPa(46Torr)+PN276.21kPa(573Torr)+PH2O6.25kPa(47Toor)],因此胸膜腔内气体向混合静脉血弥散,直至完全吸收,一般每日可吸收胸腔容积的1.25%左右的气体。如经1周肺仍不膨胀者,则需要采取其他疗法。气胸腔内气体主要是氮气,而呼吸纯氧可降低动脉血氮浓度,因此可加快气胸的吸收。
(二)排气疗法 气胸量较大,有呼吸困难,特别是张力性气胸,应该尽快排气。
1.一般排气法 用50或100ml注射器在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前线第4或5肋间消毒后穿刺排气,至患者气急缓解,一般以800ml左右为宜。可每日或隔日抽气1次。包裹性气胸应在透视下选定合适部位进行排气。对极度缺氧的张力型气胸,为争取救治时间,可将粗针头尾端扎一橡皮指套,指套头部剪一小孔,形成膜瓣式排气瓣,达到单向排气目的。气胸器可侧压抽气,主要用于单纯性气胸,一般在抽气后呼气时胸腔内压保持在-0.196~-0.392kPa(-2~-4cmH2O),常需反覆多次抽气。
2.闭式引流排气 开放性或张力性气胸经反覆抽气仍不能使患者呼吸困难缓解,或胸内压不能下降至负压时,应作胸腔插管水封瓶引流。插管部位一般取患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伴有胸腔积液时,引流部位宜在积液底处,常选择侧胸部第4或5肋间。在插管前应用气胸器测压以确定气胸类型,并选用前端剪成鸭嘴状开口并剪成1~2个侧孔的大号导管(或用3~4mm口径的硅胶管)送入胸腔,导管另一端接水封瓶。
(1)水封瓶闭式引流:利用胸膜腔内压力增高,通过水封瓶引流排气。引流管置于瓶内水面下1~2cm,过浅易脱离水面,过深不利排气。此方法简便,但因排气不彻底,肺复张较慢。
(2)负压吸引水封瓶闭式引流:在水封瓶排气管中,安装一个压力调节瓶调节负压,压力调节管下端离水面8~12cm,即抽吸负压为0.784~1.18kPa(8~12cmH2O),最深不宜超过14cm。如负压过高,外界空气可由压力调节管进入瓶内。如有胸腔积液,可在水封瓶前加一个液体收集瓶,以便观察排液情况。本方法适用于经水封瓶引流48h肺尚未复张的张力性气胸、液气胸、闭合性气胸或合并肺气肺者,疗效较好,肺复张较快,有利于病灶愈合。如负压吸引水封瓶引流仍不能使肺复张,可加机械吸引装置,使负压持续吸引。
3.注意事项
(1)肺萎陷时间较长,尤其超过3天者宜用低负压排气,否则可因肺复张太快引起肺水肿(常在术后2~4h发生)。现有人认为间断低负压吸引有利于预防急性肺水肿。吸引负压过大,还可因脏层胸膜、肺气肿泡多处破裂使气胸加重。
(2)负压吸引数小时肺仍未复张时,须考虑有否引流装置漏气、支气管阻塞、开放性气胸或萎缩肺因表面受纤维包膜限制不能张开等情况存在。
(3)肺完全复张24h后,可试停负压吸引,夹住引流管让病人活动,如1~2天后无气胸再出现,可拔除导管,伤口以蝶形胶布拉拢,纱布覆盖。
(三)胸膜粘连术 非手术治疗的气胸容易在1年内复发,1次、2次和3次气胸后的复发率分别是20%、50%和80%。胸膜粘连术是将无菌的刺激性物质注入胸膜腔,诱发化学性胸膜炎,使脏层、壁层胸膜粘连,避免气胸复发。用滑石粉2g(或20%悬液10ml)、四环素(红霉素)0.5g、阿的平100mg/d共用2~4天、硝酸银溶液(10%5~10滴)、樟脑油(1%10ml)、陶土粉3~5g,在局麻下注入胸膜腔或径引流导管,或经纤维支气管镜/胸腔镜将上述物质喷洒在胸膜腔或涂布于裂口表面及附近,均可引起胸膜粘连,效果较好。为减少胸痛及防止胸腔感染,可同时注入2%普鲁卡因4~8ml,及青、链霉素(应先作皮试)。此外,应嘱病人多方向转动,以使注入物质均匀涂布在胸膜表面。既往使用的自家血、高渗葡萄糖等粘着剂,因效果不佳现渐被弃用,近年来较有效的粘着剂还有支气管炎菌苗等。 Tribble等认为粘着剂中数滑石粉最佳,安全、病人能耐受,无并发症,治疗5例囊性肺纤维化合并气胸患者,经随访6月至4年,治疗侧无1例复发。
(四)手术治疗 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能耐受手术气胸者,可作瘘道修补、胸膜剥离或肺切除术,其适应证是①张力性气胸或肺压缩70%以上,症状明显的气胸,径引流排气24h肺仍不复张;②慢性气胸;③3次以上复发或对侧也发生气胸者;④胸内有进行性出血、积脓并发症。
(陆慰萱)
参考文献
[1]Jenkinson,SG: Pneumothorax..Clinics in Chest Medicine.(Sumposiun on PleuralDisease).1985;6(1):153
[2]Harvey ,JE Jeyasinghaw: The Difficult Pneumothorax.Br J Dis Chest 1987;81(3):209
[3]Thurer RJ Palationos GM:Surgical Aspects of the Pleural Space. Seminars inRespir Med.1987;9(1):98
[4]Gray R et al: Catamenial Pneumothorax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Thorax Imaging 1987;2(2):72
[5] 胡华成、过中方:自发性气胸的若干近展,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87;10(1):50

- 自发性气胸《急诊医学》
- 自得其乐《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自发性气胸《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自吹目尘《古今医统大全》
- 自发性气胸《老年百病防治》
- 自创表格《针灸大成》
- 自发性食管破裂《急诊医学》
- 自出《幼科种痘心法要旨》
- 自分泌途径对平滑肌细胞机能的调节《动脉粥样硬化》
- 自出《医宗金鉴》
- 自贵《丹台玉案》
- 自病亲验脉双弦《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自汗《中医名词词典》
- 自病臂痛《程杏轩医案》
- 自汗《孙真人海上方》
- 自闭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自汗《中医词典》
- 紫珠《中药学》
- 自汗《产宝》
- 紫珠《证类本草》
- 自汗《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紫枳茶《茶饮保健》
- 自汗《杂病治例》
- 紫芷茶《茶饮保健》
- 自汗《经验麻科》
- 紫芝丸《是斋百一选方》
- 自汗《医学纲目》
- 紫芝《本草乘雅半偈》
- 自汗《医学纲目》
- 紫芝《证类本草》
- 自汗《医学纲目》
《急诊医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1章 急诊医学概论
- 第2章 循环生理
- 第一节 心室的收宿功能及其调节
- 第二节 心肌需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三节 血压的调节机制
- 第四节 心电生理学
- 第3章 呼吸生理
- 第4章 肾脏微循环及其内在的调节
- 第一节 肾脏微循环结构
- 第二节 肾脏微循环的滤过和回吸收
- 第三节 肾脏微循环的生理调节
- 第四节 肾缺血机制的一些新概念
- 第5章 心脏猝死
- 第6章 心、肺、脑复苏
- 第一节 概 论
- 第二节 心脏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三节 临床复苏术
- 第四节 复苏时的药物
- 第五节 复苏术中几种新观点
- 第六节 复苏时的监护治疗
- 第七节 复苏术引起的并发症
- 第八节 复苏有效指标
- 第九节 复苏失败的原因
- 第7章 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和体液的酸碱平衡
- 第8章 意识障碍和昏迷
- 第二篇 内科急诊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第9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 第11章 真菌病
- 第12章 原虫病
- 第13章 立克次体病
- 第15章 感染性休克
-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急诊
- 第16章 急性心肌梗死
- 第17章 心绞痛
- 第18章 高血压危象的急诊处理
- 第19章 急性心力衰竭
- 第一节 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 第三节 心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 第四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 第六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20章 急诊心律失常的诊治
- 第21章 心源性休克
- 第22章 心血管病急诊药物临床药理学
- 第四篇 呼吸系统疾病急诊
- 第23章 急性呼吸衰竭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24章 支气管哮喘的诊治
- 第25章 咯血
- 第26章 肺栓塞
- 第27章 自发性气胸
- 第28章 机械通气和氧气治疗
- 第一节 机械通气治疗的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第二节 机械呼吸机的类型
- 第三节 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机械通气的模式
- 第五节 完全通气支持与部分通气支持
- 第六节 PEEP和CPAP的应用
- 第七节 机械通气治疗和呼吸机的调节
- 第八节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 第九节 机械通气的监护和呼吸机的停用
- 第十节 氧气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29章 呼吸系统急诊时用药
- 第30章 肿瘤引起的气管阻塞
- 第五篇 消化系统疾病急诊
- 第31章 消化道出血
- 第32章 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第33章 急性胆道病
- 第34章 急性胰腺炎
- 第35章 急性腹膜炎
- 第36章 肝性脑病
- 第37章 自发性食管破裂
- 第38章 胃肠系统病急诊临床药理学
-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急诊
- 第七篇 泌尿系统疾病急诊
- 第44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第45章 血液净化
- 第46章 泌尿系感染
- 第47章 淋病
- 第48章 尿路梗阻和结石
- 第49章 肾脏与药物
- 第50章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第八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急诊
- 第51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第52章 低血糖症和低血糖性昏迷
- 第53章 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
- 第54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 第55章 垂体卒中
- 第56章 产后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危象
- 第57章 粘液性水肿昏迷
- 第58章 肾上腺危象(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 第59章 高血钙危象
- 第九篇 脑血管意外和神经系统疾病急诊
- 第60章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内科处理
- 第61章 癫痫
- 第62章 疼痛
- 第一节 急性疼痛临床诊断总则
- 第二节 急性疼痛的治疗总则
- 第三节 头痛
- 第四节 偏头痛
- 第五节 三叉神经痛
- 第一节 Guillain-Barré综合征(缺)
- 第二节 重症肌无力
- 第三节 周期性麻痹
- 第64章 颅内压增高
- 第65章 晕厥
- 第66章 眩晕(附头昏)
- 第67章 综合医院中精神异常病人的急诊观察与处理
- 第十篇 急性中毒
- 第十一篇 创伤与外科急诊
- 第69章 颅脑创伤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发病机理
- 第三节 分类
- 第四节 一般临床表现
- 第五节 检查及诊断
- 第六节 一般治疗
- 第七节 各种类型的急性颅脑创伤的诊断和治疗
- 第八节 颅脑创伤的几种特殊情况
- 第九节 并发症及后遗症
- 第十节 颅脑创伤的预后判断
- 第70章 多发创伤
- 第71章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 第72章 颈椎损伤
- 第73章 脊柱外伤
- 第74章 急性动脉栓塞
- 第75章 泌尿系创伤
- 第76章 创伤或感染病人的肠道外营养支持
- 第77章 电击
- 第78章 烧伤的急救
- 第十二篇 危重病监护
- 第十三篇 妇产科急诊
- 第82章 妇科急腹症
- 第83章 阴道出血
- 第84章 妇产科急性感染
- 第85章 痛经
- 第86章 妊期及产程中的紧急情况
- 第87章 偶发性妇产科紧急情况
- 第十四篇 面颌部急诊
- 第88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 第89章 口腔颌面部急性感染
- 第十五篇 眼科急诊
- 第90章 结膜和角膜病变
- 第91章 视网膜血管病
- 第92章 视网膜脱离
- 第93章 眼眶及其周围感染
- 第94章 眼球穿通伤与化学伤
- 第95章 急性视力损害(缺)
- 第十六篇 喉科急诊
- 第十七篇 皮肤科急诊
- 第102章 药疹
- 第103章 血清病
- 第104章 多形性红斑
- 第105章 急性日旋光性皮炎
- 第106章 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
- 第107章 变态性接触性皮炎
- 第108章 带状疱疹
- 第109章 丘疹性荨麻疹
- 第110章 丹毒
- 第111章 昆虫所致皮肤损伤
- 第十八篇 急诊放射学检查与诊断
- 第112章 急性肺部感染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3章 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4章 急性肺水肿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5章 肺不张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6章 肺栓塞的放射学检查与诊断
- 第117章 气管、支气管断裂伤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8章 急性心肌、心包疾病的影象学检查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