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产褥感染
产褥感染,又称产褥热或产后感染。是对孕产妇最大的威胁之一,是产妇死亡的三个主要疾病之一(另两个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产后出血),也是常见的妇产科急症。
产褥热是指产后48h至产后10天,在任何24~48h内体温两次达到或超过38℃。并强调是按标准要求测试口表的结果。实际上,产妇不可能住院10余日,任何情况下的产后发烧都是她们急诊求医的缘由。
一、增加产褥感染的“危险”因素
下列情况将增加产褥感染的发生机会,多因素的存在更增加危险性。
(一)妊娠期 ①经济条件及卫生状况差;②孕妇健康状况不佳、营养不良;③贫血;④肥胖;⑤缺乏产前保健;⑥妊娠晚期性交。
(二)分娩期 ①多次阴道检查:超过3次;②胎膜早破;③产程延长;④羊膜炎;⑤过长的内监护。
(三)分娩方式与产后 ①剖宫产;②阴道手术助产;③会阴侧切、会阴撕裂及其他产道损伤;④胎盘、胎膜残留;⑤产后出血;⑥异物:宫腔内、阴道内。
这些因素在询问病史时当应考虑到,对诊断是颇有帮助的。如妊娠晚期性交是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外阴及阴茎上附着的细菌均可因此而被带入产道。越距分娩日近,越增加感染的机会,若在分娩前3日内性交,则20%可发生严重之产褥感染。妊娠晚期盆浴也是应该避免的。
胎膜早破的发生率占分娩的7%~12%,可以认为胎膜提供了防止病原体侵入的一道屏障,在分娩前破膜会增加感染的机会。羊膜炎的发生率,在破膜(ROM)距分娩小于12h者,为3%;ROM为12~24h,为6%;ROM24h以上,明显增加到26%。亦即破膜愈早,感染率愈高。
胎儿内监护(internal fetal monitoring,IFM)是近10年应用日益增多的技术,尽管是无可挑剔的操作技术,亦不能绝对避免会将细菌带入宫腔,而引起羊膜炎或宫内膜炎。如果内监护在分娩前8小时以上放置,则与感染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
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带来的问题也随之增多,其中之一就是产后感染的增加。表84-6显示剖宫产之产褥感染高于阴道分娩,而且剖宫产之产褥感染通常比阴道分娩后的产褥感染严重,如菌血症的发生在前者是4.1%,而在后者仅0.4%。已临产或在产程中施行剖宫产要比未临产或“选择性剖宫产”之产褥感染发生率高3倍,如果胎膜已破则更增大这种比值。
表84-6 分娩方式与产褥感染率
作者 | 阴道分娩 | 剖宫产 | ||
总数 | 感染率% | 总数 | 感染率% | |
Sweet and Ledger | 5972 | 2.6 | 464 | 36 |
Humphrey | 518 | 5.0 | 31 | 55 |
D’Angelo and Sokol | 70 | 3.0 | 31 | 65 |
二、感染途径及病理变化
致病菌首先引起局部的感染,主要是会阴、外阴、阴道、宫颈的伤口感染,或上升到宫腔,发生子宫内膜炎,这是产褥感染的初步阶段。进而通过几个途径。感染扩散:①循粘膜扩散至子宫内膜、输卵管、卵巢、盆腔腹膜、全腹膜,引起相应区域的不同程度的炎症,如急性输卵管炎、盆腔腹膜炎或弥漫性腹膜炎等。②循淋巴扩散至子宫肌层、宫旁结缔组织,造成宫旁蜂窝织炎。③循血行,细菌进入血行可引起菌血症、脓毒血症。来源于胎盘附着处宫壁的血栓感染,可向外扩散,加之菌血症的发生,常可引起盆腔内血栓性静脉炎和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严重的脓毒血症,使感染的血栓化脓、液化脱落,全身扩散并发生转移性脓肿(如肺、脑、肾等)。
无论哪种扩散方式,都可因炎症渗出、积聚而形成脓肿,如宫旁脓肿、子宫直肠窝脓肿、膈下脓肿等。严重的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死亡。
引起产褥感染的细菌有很多种,常见的有链球菌属、葡萄菌属、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肺炎双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淋病菌等。有些细菌是潜伏于阴道的,有些是新近带入的,通常会有混合感染。确定细菌的种类,将有益于抗生素的选择和感染的控制。
三、临床表现
发热是产褥感染的主要症状,但产后发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如上面病理过程所述,发热是由于产道感染引起的、是狭义的、真正意义上的产褥感染;一种是与产科有一定关系的发热。如剖宫产伤口(仅仅是腹壁切口)感染、乳腺炎等;还有是产褥期并发的感染性疾患,如肺炎、胃肠炎等。所以,产后发烧并非全是产科感染。这也是产褥感染经典定义中不甚完善的地方。
根据产褥感染的病理。其临床表现分述如下
(一)会阴、外阴与阴道感染 会阴的伤口、撕裂或侧切伤口的感染容易发现和判断,局部红肿、疼痛,有压痛、拒按。伤口边缘可有坏死,流液或流脓,切口裂开,组织不新鲜。缝合不佳、血肿以及污染是发生上述感染的主要原因。
阴道的感染常常是较深的撕裂又无良好的缝合引起的,阴道分泌物增多、恶露不绝是常见的症状。
(二)子宫内膜炎 为病菌侵入胎盘附着之创面而始发,进而扩展并深入子宫肌层。产后发热迅速而显著,常为低热,有嗅味的血性恶露。由于炎症的作用,使子宫缩复不佳,不像正常之每日缩小,宫体较大而软,下腹不适并有子宫压痛。当发展为子宫肌层炎时,发热可持续到产后1周以上,子宫压痛更为明显。有时子宫肌壁间亦可有小脓肿,形成较严重的肌层深部感染,出现全身中毒症状。
(三)盆腔蜂窝组织炎 多于产后1周以后发生,表明炎症未得控制,经由创伤、淋巴及血运使宫旁疏松组织受累。病人症状加重,可有高热、寒战、下腹坠胀和疼痛,并伴膀胱和直肠刺激症状。检查子宫有举痛,宫旁增厚或有肿物,触痛明显。
(四)腹膜炎 腹膜炎是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炎、盆腔结缔组织炎或输卵管炎而发生,开始是局恨性或盆腔腹膜炎,进一步则扩散为弥温性腹膜炎。病人持续高热,或伴寒战,呼吸心跳加快;腹胀腹痛,有腹壁紧张、压痛、反跳痛。高热时可有神志不安、谵妄等神经症状。
弥漫性腹膜炎系产褥感染的严重阶段,几占产褥感染死亡者之三分之一。腹膜面广大,吸收力亦强,容易发展为败血症。
(五)血栓性静脉炎 产后血栓性静脉炎是平时的3倍,40%的病人可有静脉炎的历史,欧美远比我国多见。多先有盆腔内血栓笥静脉炎,继而扩散至下肢静脉。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以及难产等都会增加发生静脉炎的机会。
病人产后发烧持续10日左右,虽已用抗生素亦无理想效果。主诉下肢疼痛。患肢肿胀、变粗。因为系深部静脉炎,并不像浅部静脉炎,患肢表面无发红,而是发白,称“股白肿”。也有发热经过不明显而发生下肢症状者。
血栓脱落可致合的栓塞。Collins报告了他1937~1946年的病例经验。35%的死亡归咎于血栓性静脉炎。
(六)菌血症 持续高热,或弛张热,一般状况危笃。盆腔或弥漫性腹膜炎以及盆腔血栓性静脉炎易于激发菌血症,而宫旁蜂窝组织炎却尚少并发。重症菌血症因细菌毒性大,侵入血循环甚速,患者可于短期内死亡。局部病变有时并不十分严重。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产科历史是各科急诊医师所应注意的,询问妊娠、分娩及产后经过是必要的。上述各项“危险因素”均属重要材料。
发热是产褥感染的基本症状。根据感染的不同部位和进展程度表现有所不同。但疼痛(下腹部、盆腔、下肢等),阴道分泌物或恶露增多、血性或脓性、有臭味,子宫大、软、有压痛等也是产褥感染所特有的。
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大于20×109/L,且有核左移。细菌培养,伤口局部、阴道拭子、阴道分泌物培养均有意义。血培养阳性则是菌血症的佐证。B型超声扫描可发现宫旁团块,或宫腔内容,以及腹腔脓肿。肺部摄片亦可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主要应予鉴别的疾患有:①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②乳腺淤积、乳腺炎;③泌尿系感染;④产后绒癌,偶有发生,血hCG、肺片可资帮助。
五、治疗
治疗可分一般性治疗、抗生素治疗及个别性治疗。
(一)一般性治疗各种产褥感染一经明确诊断当应住院治疗,使得充分休息。疼痛重者,可投止痛剂。给予充分的水分供应和营养。宫缩剂有益于子宫缩复和减少淋巴扩散。身体虚弱者应少量多次输血,以增强其抵抗力。
在作检查时,特别是阴道检查时,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按压,以免增加痛楚及病原体用。
(二)抗生素的应用 可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生素,但一般产褥感染多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有时也可有革兰阳性球菌,故抗生素应以针对革兰阴性菌为主兼顾其他,以广谱抗生素为好。如大剂量青霉素、氨基苄青霉素、羧基苄青霉素等。在治疗中视反应予以调整。
(三)个别性治疗
1.伤口感染 应拆除缝线,充分引流,定期换药。
2.盆腔脓肿 应取半卧位,注意疏通大小便。如脓肿部位较低,阴道检查可抵脓肿,则可行后穹窿切口引流。
3.栓塞性静脉炎 宜抬高患肢,为防肺栓塞可用肝素,静脉给予,4h一次,每次5000~10000u,至少10天或根据改善情况。亦有主张施行近侧之静脉(如卵巢静脉)结扎。
4.中医中药 清热解毒、化瘀止痛等治则适于产褥感染。

- 产褥感染《急诊医学》
- 产蓐《中医词典》
- 产褥感染《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产乳晕绝方五首《外台秘要》
- 产褥感染《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产乳序论三首《外台秘要》
- 产褥感染《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产乳《中医词典》
- 产褥感染《百病自测》
- 产热过程《生理学》
- 产褥感染《中医词典》
- 产钳术《妇产科学》
- 产褥感染《妇产科学》
- 产前总论《女科精要》
- 产褥期《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产前总论《冯氏锦囊秘录》
- 产褥期保健《妇产科学》
- 产前治法《石室秘录》
- 产褥期的母体变化《妇产科学》
- 产前诊断中的实验室检查《医学遗传学基础》
- 产褥期精神障碍《医学心理学》
- 产前诊断和筛查方法《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产褥期母体变化及母婴保健《妇产科学》
- 产前诊断《妇产科学》
- 产褥期卫生《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产前诊断《医学遗传学基础》
- 产褥期与哺乳期卫生《中医妇科学》
- 产前诊断《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产褥中暑《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产前余论(胎产须知)《古今医统大全》
- 产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急诊医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1章 急诊医学概论
- 第2章 循环生理
- 第一节 心室的收宿功能及其调节
- 第二节 心肌需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三节 血压的调节机制
- 第四节 心电生理学
- 第3章 呼吸生理
- 第4章 肾脏微循环及其内在的调节
- 第一节 肾脏微循环结构
- 第二节 肾脏微循环的滤过和回吸收
- 第三节 肾脏微循环的生理调节
- 第四节 肾缺血机制的一些新概念
- 第5章 心脏猝死
- 第6章 心、肺、脑复苏
- 第一节 概 论
- 第二节 心脏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三节 临床复苏术
- 第四节 复苏时的药物
- 第五节 复苏术中几种新观点
- 第六节 复苏时的监护治疗
- 第七节 复苏术引起的并发症
- 第八节 复苏有效指标
- 第九节 复苏失败的原因
- 第7章 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和体液的酸碱平衡
- 第8章 意识障碍和昏迷
- 第二篇 内科急诊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第9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 第11章 真菌病
- 第12章 原虫病
- 第13章 立克次体病
- 第15章 感染性休克
-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急诊
- 第16章 急性心肌梗死
- 第17章 心绞痛
- 第18章 高血压危象的急诊处理
- 第19章 急性心力衰竭
- 第一节 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 第三节 心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 第四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 第六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20章 急诊心律失常的诊治
- 第21章 心源性休克
- 第22章 心血管病急诊药物临床药理学
- 第四篇 呼吸系统疾病急诊
- 第23章 急性呼吸衰竭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24章 支气管哮喘的诊治
- 第25章 咯血
- 第26章 肺栓塞
- 第27章 自发性气胸
- 第28章 机械通气和氧气治疗
- 第一节 机械通气治疗的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第二节 机械呼吸机的类型
- 第三节 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机械通气的模式
- 第五节 完全通气支持与部分通气支持
- 第六节 PEEP和CPAP的应用
- 第七节 机械通气治疗和呼吸机的调节
- 第八节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 第九节 机械通气的监护和呼吸机的停用
- 第十节 氧气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29章 呼吸系统急诊时用药
- 第30章 肿瘤引起的气管阻塞
- 第五篇 消化系统疾病急诊
- 第31章 消化道出血
- 第32章 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第33章 急性胆道病
- 第34章 急性胰腺炎
- 第35章 急性腹膜炎
- 第36章 肝性脑病
- 第37章 自发性食管破裂
- 第38章 胃肠系统病急诊临床药理学
-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急诊
- 第七篇 泌尿系统疾病急诊
- 第44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第45章 血液净化
- 第46章 泌尿系感染
- 第47章 淋病
- 第48章 尿路梗阻和结石
- 第49章 肾脏与药物
- 第50章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第八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急诊
- 第51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第52章 低血糖症和低血糖性昏迷
- 第53章 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
- 第54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 第55章 垂体卒中
- 第56章 产后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危象
- 第57章 粘液性水肿昏迷
- 第58章 肾上腺危象(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 第59章 高血钙危象
- 第九篇 脑血管意外和神经系统疾病急诊
- 第60章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内科处理
- 第61章 癫痫
- 第62章 疼痛
- 第一节 急性疼痛临床诊断总则
- 第二节 急性疼痛的治疗总则
- 第三节 头痛
- 第四节 偏头痛
- 第五节 三叉神经痛
- 第一节 Guillain-Barré综合征(缺)
- 第二节 重症肌无力
- 第三节 周期性麻痹
- 第64章 颅内压增高
- 第65章 晕厥
- 第66章 眩晕(附头昏)
- 第67章 综合医院中精神异常病人的急诊观察与处理
- 第十篇 急性中毒
- 第十一篇 创伤与外科急诊
- 第69章 颅脑创伤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发病机理
- 第三节 分类
- 第四节 一般临床表现
- 第五节 检查及诊断
- 第六节 一般治疗
- 第七节 各种类型的急性颅脑创伤的诊断和治疗
- 第八节 颅脑创伤的几种特殊情况
- 第九节 并发症及后遗症
- 第十节 颅脑创伤的预后判断
- 第70章 多发创伤
- 第71章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 第72章 颈椎损伤
- 第73章 脊柱外伤
- 第74章 急性动脉栓塞
- 第75章 泌尿系创伤
- 第76章 创伤或感染病人的肠道外营养支持
- 第77章 电击
- 第78章 烧伤的急救
- 第十二篇 危重病监护
- 第十三篇 妇产科急诊
- 第82章 妇科急腹症
- 第83章 阴道出血
- 第84章 妇产科急性感染
- 第85章 痛经
- 第86章 妊期及产程中的紧急情况
- 第87章 偶发性妇产科紧急情况
- 第十四篇 面颌部急诊
- 第88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 第89章 口腔颌面部急性感染
- 第十五篇 眼科急诊
- 第90章 结膜和角膜病变
- 第91章 视网膜血管病
- 第92章 视网膜脱离
- 第93章 眼眶及其周围感染
- 第94章 眼球穿通伤与化学伤
- 第95章 急性视力损害(缺)
- 第十六篇 喉科急诊
- 第十七篇 皮肤科急诊
- 第102章 药疹
- 第103章 血清病
- 第104章 多形性红斑
- 第105章 急性日旋光性皮炎
- 第106章 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
- 第107章 变态性接触性皮炎
- 第108章 带状疱疹
- 第109章 丘疹性荨麻疹
- 第110章 丹毒
- 第111章 昆虫所致皮肤损伤
- 第十八篇 急诊放射学检查与诊断
- 第112章 急性肺部感染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3章 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4章 急性肺水肿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5章 肺不张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6章 肺栓塞的放射学检查与诊断
- 第117章 气管、支气管断裂伤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8章 急性心肌、心包疾病的影象学检查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