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发病机理

《急诊医学》书籍目录

DIC的发病机理分下列四方面阐述(图42-1)。

DIC发生机理

图42-1 DIC发生机理

一、血管内皮损伤

细菌及其毒素、病毒及其代谢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长时间休克、缺氧及酸中毒等均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使基底膜胶原纤维暴露,从而激活因子Ⅻ,继而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同时损伤的血管内皮可释放组织因子,激发外源性凝血系统。内、外源泉凝血系统激活的共同后果为循环内生成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即红色血栓,造成血管内凝血。此外,血管内皮广泛损伤使前列环素(PGI2)合成减少,有利于血小板聚集,形成白色血栓。

二、组织促凝物质及其他促凝物质进入循环

孕期宫腔内容物(羊水、胎盘组织、死胎等)、大量组织损伤(大面积烧伤、严重外伤及大手术等)所释放的组织因子均为强烈的组织促凝物质。肿瘤细胞、放疗及化疗后肿瘤或白血病细胞破坏时所释放的内容物,革兰阴性杆菌的内毒素及胰酶等均为促凝物质,具有组织因子的活性。上述物质都可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三、血细胞大量损伤

各种原因引起的严重溶血(如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药物过敏、自家免疫、溶血尿毒症综合征等),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释放红细胞素;血小板大量破坏(如急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人工心脏瓣膜、药物过敏、自家免疫等)所释放的磷脂;白细胞大量破坏(如某些严重感染引起的急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所释放的溶酶体酶。上述三种血细胞的释放物都具有强烈的促凝活性,可激活内、外源凝血系统。

四、继发性纤溶亢进

这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代偿机能。实际上在DIC初期就开始了纤溶过程。激活的因子Ⅻ、生成的凝血酶、纤维蛋白在血管壁的沉积,受损的组织或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的纤溶酶原活化素等,都能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纤溶酶为一种蛋白分解酶,可溶解纤维蛋白。当纤溶酶浓度进一步增高时,也可溶解纤维蛋白原、因子Ⅴ、因子Ⅷ。纤维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经纤溶酶消化先后形成碎片X、Y、D、E,称之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FDP能干扰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对抗凝血酶及影响凝血活酶的生成,干扰血小板聚集,故FDP具有强烈的抗凝作用。

继发性纤溶亢进加之大量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在DIC过程中的消耗,使血液由高凝状态逐渐转为低凝状态。

上述DIC的发病机理在一个具体病人中往往为多种原因、多种机制同时相互作用,其过程极为复杂。

下列因素常有利于DIC的发生、发展。①血浆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数增加:故孕妇分娩时易发生高凝状态,其中一部分孕妇如并发产科合并症则可导致DIC;②纤溶活性减低:如激素可抑制纤溶活性;③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阻滞: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脾切除及肝功能障碍时该系统功能减低,循环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进入循环的促凝物质及已被激活的凝血因子不能及时清除,易于发生血管内凝血;④血流淤滞:心力衰竭、应用α肾上腺能药物、巨大血管瘤等可使全身或局部血流淤滞,有利于血管内凝血的发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急诊医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急诊医学》书籍目录
  1. 发病机理《急诊医学》
  2. 发鬓《卫生易简方》
  3. 发病机理《急诊医学》
  4. 发表之药用温攻里之药用寒温里之药用热论《医效秘传》
  5. 发病机理《中医基础理论》
  6. 发表温经《中医词典》
  7. 发病机理《中医外科学》
  8. 发表攻里《证治准绳·疡医》
  9. 发病机理《预防医学》
  10. 发表法《重订广温热论》
  11. 发病机理《传染病》
  12. 发表不远热《中医词典》
  13. 发病机理《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14. 发表不远热《中医名词词典》
  15. 发病机理《儿科学》
  16. 发表《松峰说疫》
  17. 发病机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18. 发表《证治准绳·疡医》
  19. 发病机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0. 发表《证治准绳·疡医》
  21. 发病机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2. 发表《证治准绳·疡医》
  23. 发病机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4. 发表《证治准绳·幼科》
  25. 发病机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6. 发边疽《奇效简便良方》
  27. 发病机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8. 发髲《神农本草经》
  29. 发病机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30. 发背诸毒《奇效简便良方》
  31. 发病机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急诊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