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输血副作用与防治要点
血液与血液成分的合理应用,可极大地提高输血的疗效与节约血源。但输血毕竟是在异体间进行,且血液制品从采集至输入患者体内一系列过程中,各个环节稍有疏忽,即可产生轻重不等的不良反应。随血液及血液制品不断推广应用,输血反应已引起广泛注意。
一、急诊输血中常见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一)输用全血
1.发热反应 是最常见的输血反应之一。主要特征为输血后15min至1h内出现寒战,继则高热,体温可高达38~41℃。有些病人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但血压无明显变化。反应持续15~60min,然后逐渐好转,数小时后完全消退。在昏迷及全身麻醉下,发热反应常不显著。一旦发现此症状,首先应鉴别是一般发热反应还是由于白细胞引起同种免疫反应,抑系输入细菌污染血或溶血反应的一种表现。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有助于诊断。出现此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观察,并予保暖、抗组胺药物等对症处理,高热时应予物理降温。为预防此反应,若时间与条件许可,应尽量用浓集红细胞,甚至洗涤红细胞。
2.过敏反应 症状以荨麻疹、眼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为特征的称过敏反应,严重时可有皮肤潮红、广泛皮疹,甚至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及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荨麻疹者可单用抗组胺药物治疗;遇中、重度者则应加用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用升血压药及镇静药等抗休克;有会厌水肿者应作气管切开以防窒息。过敏反应主要是由血浆中存在抗IgA抗体所致。若能事先了解患者输血史,除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外,应避免使用血浆,改用血浆代用品。
3.输血性溶血反应 发生此种反应大多系ABO血型不合输血所致,其次为Rh系统血型及ABO系统以外血型不合输血,亦有部分为输入质量不高之同型血,或血中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等引起。病人可有典型溶血性输血反应症状:寒战、发热、心悸、胸痛、腰背痛、呼吸困难;亦可仅有以广泛渗血及凝血障碍为主要表现;更有以突然发生休克为唯一症状者。
应对每例需输血患者尽可能了解其输血史:输血次数、频度、量及不良反应类型。若是妇女,要了解妊娠史。如患者有过溶血性输血反应史,而目前又非输血不可,应仔细检查核对受血人血型,检查的血型系统越全面越好。另外还应检查受血者血清中有无本身所缺乏的血型抗原的相应抗体。若情况紧急,不允许等待时,可输用O型浓集红细胞。
4.输入细菌污染血的反应 临床表现取决于细菌、毒素种类和进入人体的数量。轻者以发热为主,重则为高热、发绀、休克。确诊根据剩余血作直接涂片检查细菌,或作培养(包括受血人的静脉血)。涂片阴性不能否定诊断。治疗不应等待化验结果,而应立即开始。原则是抗感染,抗休克,防止DIC与肾功能衰竭。对输血用具、输血过程应实行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加强血库血液贮存质量监测,以防此类反应发生。
5.循环负荷过重——肺水肿 患者常有重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咯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心率快、双肺满布哮鸣音及湿啰音。常发生于大量输血时,尤其在输入大量扩容剂后又快速输血,或原有心功能不佳,或存在可致心功能不全因素,如原有严重贫血、心肌变性等。治疗为停止输血、输液,取坐位,予强心剂、利尿剂及保暖措施。若无效可考虑放血或用血管扩张剂。若能以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压或毛细血管楔压监测,据以拟定输血液量,可预防本反应。
6.大量输血可能出现的输血反应 在遇有特大出血常采用大量输血疗法,所谓大量输血是一次连续输血量相当其血容量之1/2。用ACD液保存之库血各种血细胞与血浆成分在质与量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量输入这种全血,不仅会增加一般输血反应机会,还可能出现其他合并症。表43-3示大量快速输血时可能出现的合并症。
表43-3 大量快速输血可能发生的合并症
1.血容量的急剧改变,血容量过度增加,引起心力衰竭及肺水肿 2.出血倾向 3.高钾血症 4.低温 5.肺血管微栓塞 6.CAD抗凝血引起的问题,枸橼酸盐中毒、血液酸化 7.输入库血可能产生的其他不良影响 |
(二)预防
1.了解病史 输血前应尽量了解受血者病情,包括心、肺、肝、肾功能。
2.作好配血 除受血人与各供血者的血液需进行交叉配血外,各个供血员之间也应进行交叉配血。
3.严密观察 输血前、后及输血中都要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血压、肺呼吸音、颈静脉充盈度,最好监测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的动态变化,及时了解有无循环负荷过重问题,加压输血时应有人护理。
4.输用ACD保存液之库存血 应用25~40μm过滤网除去微小凝块。每输2000ml血作一次血小板计数、二氧化碳及pH测定,每输1500~2000ml血加用500ml新鲜血,每输500ml库存血给予3单位血小板。
5.电解质与酸碱平衡 严重肝病、休克,每3000ml ACD血予1g钙剂;随时测定血清中钾离子,当有钾离子减低又有尿时应予补钾;有酸中毒时,每输2000ml库血予碳酸氢钠3~4g。
6.冷藏血加温 若需以每分钟100ml之速度加速输入3000ml以上冷藏血时,应预先加温。目前对冷藏血加温方法,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作了很大改进。最近国外采用了一种快速高温温血输入法。此法是将新鲜浓集红细胞(红细胞压积为75%,取自当天采集之全血)加入50~60℃生理盐水,使红细胞压积与全血相等。此法可使血液温度达29~34℃,符合输血要求。经临床实践,未见有溶血反应发生。唯试用时间尚短,输入之红细胞功能及生存期情况尚待进一步观察。
二、血液成分输入之副作用及治疗
(一)浓集红细胞 输注后出现之反应与全血者相似,但发热、过敏反应略少,循环负荷过重亦较轻;然大量红细胞输入,而不适当补充陈旧血浆或血浆代用品,会使血浆中易变性的成分缺乏,特别是凝血因子不足,可引起出血倾向。
(二)血浆 输入之主要副作用为过敏反应,亦可因混入多量红细胞而致溶血反应。
(三)血小板
1.输注所致特殊反应 除在室温中进行制备而易引起细菌污染外,输注时易有①一时性高血压,此系在浓集血小板制备过程中,血小板受损,释放出5-羟色胺等血管活性物质所致。此时可伴有局部血管痉挛,以致输液不畅。②若以往患者曾反覆多次输用HLA不配型之血小板,则可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输入后血小板不仅不能上升反有下降,并伴有粒细胞减低,一般持续4天左右。③输血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此反应发生率不高,严重时亦可死亡。
2.治疗
(1)由于5-羟色胺在血中存留时间短暂,高血压是暂时的,一般不必用5-羟色胺对抗剂(如赛庚啶)治疗;但若血压升高又有颅内出血危险时,亦可考虑给予降压药。
(2)若有血小板下降现象,应给予HLA相配之血小板,若有困难,可应用同胞兄弟或姐妹之血小板。
(3)输用血小板中含有较多红细胞时应用ABO血型检查及交叉配血,必要时也需作红细胞不全抗体检查。
(4)若输血后紫癜发作较轻时,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若较重则可采用换血治疗。

- 输血副作用与防治要点《急诊医学》
- 输血的原则《生理学》
- 输血科《临床基础检验学》
- 输血的适应证、途径、速度和注意事项《外科学总论》
- 输血途径《急诊医学》
- 输血的并发症及其防治《外科学总论》
- 输血用量及各种制剂的选择《急诊医学》
- 输血不良反应和输血传播性疾病《临床基础检验学》
- 输液与输血《外科学总论》
- 输血《外科学总论》
- 蔬菜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输血《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秫《本草从新》
- 输血《临床基础检验学》
- 秫《本草便读》
- 输穴《中医词典》
- 秫《本草分经》
- 输泻《中医词典》
- 秫《本草撮要》
- 输泄《中医词典》
- 秫米《千金翼方》
- 输尿管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秫米《新修本草》
- 输尿管外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秫米《食疗本草》
- 输尿管损伤《急诊医学》
- 秫米《本草衍义》
- 输尿管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 秫米《饮食须知》
- 输尿管创伤《泌尿外科学》
- 秫米《证类本草》
《急诊医学》
- 第一篇 总论
- 第1章 急诊医学概论
- 第2章 循环生理
- 第一节 心室的收宿功能及其调节
- 第二节 心肌需氧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三节 血压的调节机制
- 第四节 心电生理学
- 第3章 呼吸生理
- 第4章 肾脏微循环及其内在的调节
- 第一节 肾脏微循环结构
- 第二节 肾脏微循环的滤过和回吸收
- 第三节 肾脏微循环的生理调节
- 第四节 肾缺血机制的一些新概念
- 第5章 心脏猝死
- 第6章 心、肺、脑复苏
- 第一节 概 论
- 第二节 心脏骤停后的病理生理变化
- 第三节 临床复苏术
- 第四节 复苏时的药物
- 第五节 复苏术中几种新观点
- 第六节 复苏时的监护治疗
- 第七节 复苏术引起的并发症
- 第八节 复苏有效指标
- 第九节 复苏失败的原因
- 第7章 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和体液的酸碱平衡
- 第8章 意识障碍和昏迷
- 第二篇 内科急诊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 第9章 细菌感染性疾病
- 第11章 真菌病
- 第12章 原虫病
- 第13章 立克次体病
- 第15章 感染性休克
-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急诊
- 第16章 急性心肌梗死
- 第17章 心绞痛
- 第18章 高血压危象的急诊处理
- 第19章 急性心力衰竭
- 第一节 心脏泵功能的调节
-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病因
- 第三节 心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 第四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 第五节 诊断和鉴别诊断
- 第六节 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20章 急诊心律失常的诊治
- 第21章 心源性休克
- 第22章 心血管病急诊药物临床药理学
- 第四篇 呼吸系统疾病急诊
- 第23章 急性呼吸衰竭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 第24章 支气管哮喘的诊治
- 第25章 咯血
- 第26章 肺栓塞
- 第27章 自发性气胸
- 第28章 机械通气和氧气治疗
- 第一节 机械通气治疗的目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 第二节 机械呼吸机的类型
- 第三节 机械通气对生理功能的影响
- 第四节 机械通气的模式
- 第五节 完全通气支持与部分通气支持
- 第六节 PEEP和CPAP的应用
- 第七节 机械通气治疗和呼吸机的调节
- 第八节 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 第九节 机械通气的监护和呼吸机的停用
- 第十节 氧气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29章 呼吸系统急诊时用药
- 第30章 肿瘤引起的气管阻塞
- 第五篇 消化系统疾病急诊
- 第31章 消化道出血
- 第32章 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第33章 急性胆道病
- 第34章 急性胰腺炎
- 第35章 急性腹膜炎
- 第36章 肝性脑病
- 第37章 自发性食管破裂
- 第38章 胃肠系统病急诊临床药理学
-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急诊
- 第七篇 泌尿系统疾病急诊
- 第44章 急性肾功能衰竭
- 第45章 血液净化
- 第46章 泌尿系感染
- 第47章 淋病
- 第48章 尿路梗阻和结石
- 第49章 肾脏与药物
- 第50章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第八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急诊
- 第51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第52章 低血糖症和低血糖性昏迷
- 第53章 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
- 第54章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 第55章 垂体卒中
- 第56章 产后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危象
- 第57章 粘液性水肿昏迷
- 第58章 肾上腺危象(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 第59章 高血钙危象
- 第九篇 脑血管意外和神经系统疾病急诊
- 第60章 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内科处理
- 第61章 癫痫
- 第62章 疼痛
- 第一节 急性疼痛临床诊断总则
- 第二节 急性疼痛的治疗总则
- 第三节 头痛
- 第四节 偏头痛
- 第五节 三叉神经痛
- 第一节 Guillain-Barré综合征(缺)
- 第二节 重症肌无力
- 第三节 周期性麻痹
- 第64章 颅内压增高
- 第65章 晕厥
- 第66章 眩晕(附头昏)
- 第67章 综合医院中精神异常病人的急诊观察与处理
- 第十篇 急性中毒
- 第十一篇 创伤与外科急诊
- 第69章 颅脑创伤
- 第一节 概论
- 第二节 发病机理
- 第三节 分类
- 第四节 一般临床表现
- 第五节 检查及诊断
- 第六节 一般治疗
- 第七节 各种类型的急性颅脑创伤的诊断和治疗
- 第八节 颅脑创伤的几种特殊情况
- 第九节 并发症及后遗症
- 第十节 颅脑创伤的预后判断
- 第70章 多发创伤
- 第71章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
- 第72章 颈椎损伤
- 第73章 脊柱外伤
- 第74章 急性动脉栓塞
- 第75章 泌尿系创伤
- 第76章 创伤或感染病人的肠道外营养支持
- 第77章 电击
- 第78章 烧伤的急救
- 第十二篇 危重病监护
- 第十三篇 妇产科急诊
- 第82章 妇科急腹症
- 第83章 阴道出血
- 第84章 妇产科急性感染
- 第85章 痛经
- 第86章 妊期及产程中的紧急情况
- 第87章 偶发性妇产科紧急情况
- 第十四篇 面颌部急诊
- 第88章 口腔颌面部损伤
- 第89章 口腔颌面部急性感染
- 第十五篇 眼科急诊
- 第90章 结膜和角膜病变
- 第91章 视网膜血管病
- 第92章 视网膜脱离
- 第93章 眼眶及其周围感染
- 第94章 眼球穿通伤与化学伤
- 第95章 急性视力损害(缺)
- 第十六篇 喉科急诊
- 第十七篇 皮肤科急诊
- 第102章 药疹
- 第103章 血清病
- 第104章 多形性红斑
- 第105章 急性日旋光性皮炎
- 第106章 荨麻疹与血管性水肿
- 第107章 变态性接触性皮炎
- 第108章 带状疱疹
- 第109章 丘疹性荨麻疹
- 第110章 丹毒
- 第111章 昆虫所致皮肤损伤
- 第十八篇 急诊放射学检查与诊断
- 第112章 急性肺部感染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3章 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4章 急性肺水肿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5章 肺不张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6章 肺栓塞的放射学检查与诊断
- 第117章 气管、支气管断裂伤的X线检查与诊断
- 第118章 急性心肌、心包疾病的影象学检查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