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痈
内蕴热毒,外挟寒邪者,解散之。劳役而患者,补之。不遂交感,或强固精气,致败精而结者,解散之。湿热而致者,清肝导湿。
一男子患此,未作脓,小便秘涩,以八正散三剂,稍愈;以小柴胡汤加泽泻、山栀、木通,二剂而消。
一男子肿痛,发寒热,以荆防败毒散,二剂而止,以双解散,二剂而消。
一男子脓未成,大痛,服消毒托里内疏药,不应。诊之脉洪大,毒尚在,以仙方活命饮,一剂痛止,又一剂而消。
一男子肿痛,日晡发热,以小柴胡汤加青皮、天花粉,四剂痛止,热退,以神效栝蒌散,四剂而消。
一男子肿而不溃,以参、 、归、术、白芷、皂角刺、柴胡、甘草节,数剂而溃;以八珍汤加柴胡,数剂而愈。
一男子溃而肿不消,且不敛,诊之脉浮而涩,以豆豉饼灸之;更以十全大补汤,月余而愈。
一男子溃而痛不止,以小柴胡汤加黄柏、知母、芎、归,四剂少止,更以托里当归汤,数剂而敛。
一男子 肿作痛,大小便秘,脉有力,以玉烛散,二剂顿退;更以龙胆泻肝汤,四剂而消。
一男子溃而痛不止,诸药不应,诊之脉大,按之则数,乃毒未解也,以仙方活命饮而止,又二剂而敛。
一男子服克伐之药,以求内消,致泻利少食,以二神丸,先止其泻;以十全大补倍加白术、茯苓,数剂而消。
大抵此证多患于劳逸之人,亦有内蕴热毒而生者,须辨虚实及成脓否,不可妄投药饵。
尝见
者,盖恐收口之难也。若补养血气,不旬日而收矣,何难之有。若脓既成,岂有可消之理,如再用克伐之剂,反为难治。
一男子不慎房劳,患此肿痛,以双解散,一服通之,其痛即止;更以补中汤数剂,而脓成,
便毒,言于不便处肿毒,故为便痈也。乃足厥阴肝之经络,及冲任督脉,亦属肝之旁络,是气血流通之道路。今壅而肿痛,此则热毒所致,宜先疏导其滞,更以托里之剂,此临证制宜之法也。
一老妇肿痛,脓未作,小便涩,肝脉数,以加减龙胆泻肝汤,加山栀、黄柏,四剂而消
附方
双解散 治便痈,内蕴热毒,外挟寒邪,或交感强固精气,致精血交错,肿结疼痛,大小便秘者,宜用此药通解,更随证调治。
辣桂 大黄(酒拌炒) 白芍药 牵牛(炒、捣) 桃仁(去皮尖) 泽泻 甘草(炒) 干姜(炮,各五分) 作一剂,水二钟,煎八分,空心服。
大黄(酒拌炒) 车前子(炒) 瞿麦 蓄 山栀仁(炒) 木通 甘草(各一钱) 滑石(,二钱) 作一剂,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仙方活命饮(方见发背门)
小柴胡汤(方见瘰 门)
荆防败毒散(方见溃疡发热门)
神效栝蒌散(方见乳痈门)
八珍汤(方见溃疡发热门)
豆豉饼(方见肾痈门)
十全大补汤(方见溃疡发热门)
二神丸(方见作呕门)
导水丸 治便痈初起肿痛,及下疳大小便秘,又治杨梅疮初起,湿盛之际,宜先用此丸数服。
大黄(酒拌炒) 黄芩(炒,二钱) 黑牵牛末(炒) 滑石( ,各四两) 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温水下。
玉烛散 治便痈初起,肿痛发热,大小便秘,用此以行散之。
川芎 当归(酒拌) 芍药 生地黄(酒拌) 芒硝 大黄( ,各二钱) 甘草(炙,五分)
作一剂,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托里当归汤 治溃疡气血俱虚发热,及瘰 流注乳痈,不问肿溃,但疮疡气血虚而发热者,皆宜服之。久服能收敛疮疡。
当归(酒拌) 黄 (盐水拌炒) 人参 熟地黄(酒拌) 川芎 芍药(炒,各一钱) 柴胡 甘草(炙,各五分) 作一剂,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 便痈《立斋外科发挥》
- 便痈《奇效简便良方》
- 便痈方《儒门事亲》
- 便痈《卫生易简方》
- 便浊《中医词典》
- 便痈《外科大成》
- 便浊《古今医鉴》
- 便痈《儒门事亲》
- 便浊《古今医案按》
- 便痈《保婴撮要》
- 便浊《证治汇补》
- 便痈《中医词典》
- 便浊《幼科折衷》
- 便硬闭《药症忌宜》
- 便浊《女科切要》
- 便血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便浊《幼科铁镜》
- 便血章《医学妙谛》
- 便浊门(附遗精)《丹台玉案》
- 便血脏毒第七十二问《婴童百问》
- 便浊遗精《医学正传》
- 便血脏毒(幼幼汇集 下)《古今医统大全》
- 便浊有赤白之异《医学传心录》
- 便血尿血《保婴撮要》
- 遍布中国大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国医学通史》
- 便血尿血《证治准绳·幼科》
- 遍春宫《毓麟验方》
- 便血秘方《华佗神方》
- 遍地金《滇南本草》
- 便血脉案《类证治裁》
- 遍身赤肉《古今医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