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症

《寿世保元》书籍目录

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夫热有虚有实。实则面红目赤。气粗口干燥渴。小便赤涩。大便坚闭。五心烦热。日夜焦啼。发壮热。宜大连翘饮主之。虚则面白眼青。气微。口中清冷。恍惚神缓。大便稀而小便频。夜则盗汗发虚热。宜惺惺散主之。其有乍冷乍热。怫郁惊惕。上盛下虚。此冷热不调候也。如热在表宜汗。在里宜下。表里俱热则宜解散。其或表里已解。

热又时来。此表里俱虚。气不归元。而阳浮于外。不可再服凉药。必使阳敛于内。身体自凉宜参苓白术散主之。又有潮热。则发热有时。惊热颠叫恍惚。夜热夕发旦止。余热寒邪未尽。食热肚腹先发热。疳热骨蒸盗汗。壮热一向不止。烦热心躁不安。积热颊赤口疮。

热汗出身热。虚热困倦少力。客热来去不定。癖热涎嗽饮水。寒热发如疟状。血热巳午时发热疮疹热耳鼻尖冷。十六者大同而小异。诸症得之。各有所归。其间或有三两症交互者。宜随其轻重而处治之。盖小儿气禀纯阳。脏腑生热。阴阳气变。熏蒸于外。致令身热也。若肝热则两眼赤痛。流泪羞明。或生翳障。心热则口内生疮。小便赤肿。淋沥不通。肺热则鼻衄不止。大腑闭结。脾热则多涎沫。口内长流。心脾热则生重舌木舌。胃热则作口臭。肾热则耳聋。或出脓汁。此五脏所生。热各不同。是不可以概论也。大抵热则生风。风则悸矣。

一论小儿心经邪热。心与小肠受盛。乃水宝之处。常宜通利。壅则结。滑则利。热则涩盛则淋。平凉心火。三焦自顺。不待疾作而解。症成而疗者。疏通有之矣。一十五味加汤使用。

才觉蕴热客热寒邪风邪。冒之肺经。心将受之。不受独传于小肠。或闭或涩。或赤或白。淋沥不通。荣卫不通。壅之作疾。其发多端。以致膈热。眼目赤肿。唇口白疮。津液不生。涕唾稠盛。须在表里俱得其宜。惊风悉能散之。痰热亦自除之。连翘之功。可谓大矣。

连翘饮

连翘 瞿麦穗 滑石 车前子 牛蒡子 赤芍药(各八分) 山栀子 木通 当归 防风(各四分) 黄芩(一钱二分) 柴胡 甘草(各一钱二分) 荆芥穗(五分) 蝉蜕(五分)

上锉作一剂。竹叶十片。灯草十根。水煎服。风痰热变蒸热。加麦门冬。实热丹热。加大黄。胎热疮疹余毒。加薄荷叶疽毒热。加大黄芒硝

一论小儿蕴积热毒。唇口肿破生疮。牙缝出血。口臭颊热。咽痛烦躁不宁。并痘疹余毒未解。或头面身体多生疮。宜

五福化毒丹

犀角(镑三钱) 桔梗(一两) 生地黄(泔浸) 赤茯苓(去皮) 鼠粘子(微炒各五钱) 粉草朴硝(各三钱) 连翘 玄参(各六钱) 青黛(二钱)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薄荷汤研化下。兼有惊。加朱砂为衣。

一论小儿变蒸一症。乃小儿蒸皮长骨。变幻精神。不须服药。其有兼伤风咳嗽。痰涎鼻塞声重。变蒸发热。宜服此方。

惺惺散

人参 白术(去芦)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 桔梗 白芍(炒) 天花粉 细辛 薄荷

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温服。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寿世保元》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寿世保元》书籍目录
  1. 热症《寿世保元》
  2. 热症《胎产秘书》
  3. 热症《幼科折衷》
  4. 热症《中医名词词典》
  5. 热症论《古今医彻》
  6.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景岳全书》
  7. 热症论治《类证治裁》
  8. 热证变虚论《张氏医通》
  9. 热症门《石室秘录》
  10. 热证《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11. 热症饮水得汗而愈《友渔斋医话》
  12. 热证《中医诊断学》
  13. 热治法《石室秘录》
  14. 热证《厘正按摩要术》
  15. 热中《中医名词词典》
  16. 热证《活幼心书》
  17. 热中《中医词典》
  18. 热证《古今医案按》
  19. 热中寒中《灵素节注类编》
  20. 热证《全生指迷方》
  21. 热中消中《灵素节注类编》
  22. 热证《中医词典》
  23. 热肿《圣济总录》
  24. 热阵《目经大成》
  25. 热注大肠《疫疹一得》
  26. 热阵《景岳全书》
  27. 热灼肾阴《中医名词词典》
  28. 热阵《景岳全书》
  29. 人HLA基因图及其遗传特征《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30. 热者寒之《中医词典》
  31. 人白蛋白(或丙种球蛋白)纯度测定《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寿世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