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解

《素灵微蕴》书籍目录

李氏,夏病赤带,内杂白沙如豆,并下紫血。食不甘味,入口作苦,咽干胸燥思饮,而内实不渴,大便泄利,小便淋浊,溺前作痛,溺后作痒。

此缘脾土湿陷,风木疏泄。精藏于肾,其性封蛰,而肾水蛰封,由于肺金之收敛。收则生燥,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从燥金化气,戊土燥降,收敛得政,阳蛰九地之下,则癸水温暖而不泄。阳明之燥夺于太阴之湿,则戊土不降,肺金失收效之令,相火升泄,于是癸水莫藏。肾主蛰藏,肝主疏泄,己土湿陷,抑遏乙木生发之气,郁怒生风,竭力疏泄。 木能疏泄而水不蛰藏, 其在男子, 则病遗精, 其在女子, 则病带下。 《灵枢· 五癃津液》 :阴阳不和即水火不交。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即遗精带下之证也。女子带下,精液流溢,五色不同。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水失藏,五脏陷流,一脏偏伤,则一色偏下。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各有本色,是以不一也。

风木郁泄,相火不秘,甲木之火逆,则胸膈烦热,三焦之火陷,则膀胱热涩。风力郁冲,而木气遏陷,不能畅泄,故溲溺淋漓,梗阻难下。木以疏泄为性,水道不开,势必后冲谷道,以泄怫郁,水谷齐下,则成泄利。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之润下,莫过于海,故海水独咸,一经火煎日晒,则结咸块,白沙成粒者,相火陷于膀胱,煎熬溲溺而结,与煮海成盐之义正相同。膀胱热癃,精溺蹇塞,木气郁碍,是以作痛。精溺既下,而木郁未达,是以发痒。风木陷泄,肝血失藏,离经瘀郁,久而腐败,故紫黑时下。其病于夏暑者,湿旺木郁,非关热盛。秋凉则愈者,燥动而湿收也。然木郁热作,是病之标,而火泄水寒,是病之本。推其源流,则由奇经之任带二脉。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任为诸阴之长, 水寒血冷,任脉凝冱,阴气抟结则为疝瘕,阴精流注则为带下,无二理也。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居中焦之位,处上下之间,横束诸脉,环腰如带,所以使阳不上溢,阴不下泄。土败湿滋,带脉不束,督升任降,阳飞阴走,故精液淫溢而不收也。

《金匮》:妇人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此病属带下。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以瘀血凝结,阻水火升降之路,则火逆而生热烦,水陷而为带下,此带证发作之因也。

此当温燥脾肾,疏木达郁,以荣风木。后之庸医,或用清利,或事固涩,阳败郁增,则风木愈泄,是决江河之流而障之以手也,不竭不止矣。

男子淋浊遗精,女子崩漏带下,病悉同源。而庸工不解,其所制各方,无可用者。李氏用燥土温中、疏肝清下,蛰火敛精之法,数日而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素灵微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素灵微蕴》书籍目录
  1. 带下解《素灵微蕴》
  2. 带下黄候《诸病源候论》
  3. 带下论《女科折衷纂要》
  4. 带下黄候《中医词典》
  5. 带下论治《类证治裁》
  6. 带下候《诸病源候论》
  7. 带下脉案《类证治裁》
  8. 带下黑候《诸病源候论》
  9. 带下脉候《类证治裁》
  10. 带下黑候《中医词典》
  11. 带下门《丹台玉案》
  12. 带下方《女科指掌》
  13. 带下门汇方《医宗金鉴》
  14. 带下出于风冷停宿《女科经纶》
  15. 带下门汇方《妇科心法要诀》
  16. 带下赤候《诸病源候论》
  17. 带下门诸论《冯氏锦囊秘录》
  18. 带下赤候《中医词典》
  19. 带下门诸论《女科精要》
  20. 带下赤白《金匮钩玄》
  21. 带下秘方《华佗神方》
  22. 带下赤白《丹溪治法心要》
  23. 带下青候《中医词典》
  24. 带下部《本草易读》
  25. 带下青候《诸病源候论》
  26. 带下病《中医妇科学》
  27. 带下三十六候《诸病源候论》
  28. 带下白候《诸病源候论》
  29. 带下三十六疾《中医词典》
  30. 带下案《丁甘仁医案》
  31. 带下三十六疾《女科百问》

《素灵微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