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蛋白质的生理功用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是供给氮的唯一来源,其含量约占人体总固体量的45%。。人体的一切细胞组织都由蛋白质组成。许多具有重要生理作用的物质,缺少蛋白质就不存在。如有催化作用的酶;调节各种代谢过程的蛋白激素;输送各种小分子、离子、电子的运输蛋白;肌肉收缩的肌动蛋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球蛋白;构成机体支架的胶原蛋白等。
在一般情况下供给热能不是蛋白质的主要功用。但是在组织细胞不断更新过程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后,有一小部分不再利用而分解产热;也有一部分吸收的氨基酸,由于摄食过多或不符合体蛋白合成的需要,则氧化产热。人体每天所需热能大约有10~15%来自蛋白质。在特殊情况下,当糖和脂肪摄入不足时,蛋白质用于产生热能。
机体储存蛋白质的量很少,在营养充足时,也不过只有体蛋白总量的1%左右。这种蛋白质称为易动蛋白,主要储于肝脏、肠粘膜和胰腺,丢失后对器官功能没有改变。当膳食蛋白缺乏时,组织蛋白分解快、合成慢,导致如下一系列生化、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肠粘膜和消化腺较早累及,临床表现为消化吸收不良、腹泻;肝脏不能维持正常结构与功能,出现脂肪浸润;血浆蛋白合成发生障碍;酶的活性降低,主要是黄嘌呤氧化酶和谷氨酸脱氢酶降低;由于肌肉蛋白合成不足而逐渐出现肌肉萎缩;因抗体合成减少,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下降;由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很难克服应激状态;胶原合成也会发生障碍,使伤口不易愈合;儿童时期可见骨骼生长缓慢、智力发育障碍。蛋白质长期摄入不足,可逐渐形成营养性水肿,严重时导致死亡。

- 蛋白质的生理功用《临床营养学》
- 蛋白质的生化《临床营养学》
-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吸收《生理学》
-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翻译后加工修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结构及其功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分泌细胞《组织学与胚胎学》
- 蛋白质的胶体性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连接方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胶体金标记《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蛋白质含量测定《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合成的抑制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分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合成后的分泌及加工修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需要量《临床营养学》
- 蛋白质的呈色反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的沉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及肽类激素《细胞和分子免疫学》
- 蛋白质的变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蛋白质检查《临床生物化学》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