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有40多种黄酶需要核黄素做辅基,因此,它对人体生理功能影响较大,涉及范围也较广,故缺乏病的症状也是多种多样,常见的是口腔和了有囊的病变,即所谓“口腔-生殖系综合征”。
(1)阴囊症状态参数
阴囊瘙痒为初发的自觉症状,夜间尤为剧烈,重者影响睡眠。皮肤损害可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红斑型:表现为阴囊两侧对称分布的片状红斑,大小不等,直径至少在2~3cm以上,有的红斑范围上,在阴茎根部融合。单侧红斑者较少见。早期为鲜红色,病程长者为暗红色。其上盖以灰色或白色鳞屑,重者边缘有棕色而粘连的厚痂,略高出皮面,故其与周围皮肤之界限非常鲜明。一般无浸润及皮肤变厚或纹理加深的变化。同样病变可见于包皮末端,即在龟头处包皮上有棕黑色而富粘着性厚痂围绕之。全部病例阴囊中缝为正常皮色。
丘疹型:略高出阴囊皮肤的红色扁平丘疹,米粒至黄豆大,不对称地分布于阴囊两侧,数目由数个至20个不等,其上覆盖干燥而粘连的厚痂或白色鳞屑。少数表现为苔癣样皮损。
湿疹型:其症状与一般湿疹无法区别。在脱屑、结痂,并有浸润、变厚等变化。重的有渗液、糜烂、裂隙或化脓。以手摸之,其硬度以像皮,边缘为弥漫性或局限性。损害范围,有的仅占阴囊1/3,有的累及阴茎或会阴。阴茎被波及程度不一,轻的仅及阴茎与阴囊接触面,重的扩展至阴茎整体或其底面的全部。
(2)口腔症状
口角有糜烂,裂隙和湿白斑,多为又侧对称。因有裂隙,张口则感疼痛,重者有出血。结痂和小胞疱也常发生。
唇早期为红肿,纵裂纹加深,后则干燥、皱裂及色素沉着,主要见于下唇。有的唇内口腔粘膜有潜在性溃疡。
舌自觉疼痛,尤以进食酸、辣、热的食物为甚。重的全舌呈紫红色,或红紫相间呈地图样改变。蕈状乳头充血肥大,先在舌尖部,后波及其他部位。丝状乳头弃血者少见。重的伴有喉炎、咽炎及上颚炎。产生声哑及咽下困难。
(3)脂溢性皮炎
多见于皮脂分泌旺盛处,如鼻唇沟、下颌、两眉间、眼外眦及耳后,可见到脂性堆积物,位于暗红色之基底上。
(4)眼睛症状
有球结膜充血,角膜周围血管形成并侵入角膜。角膜与结膜相连处,有时发生水泡。严重缺乏时,角膜下部有溃疡,眼睑边缘糜烂以及角膜混浊等。自觉怕光、流泪、烧灼感。视觉模糊并容易疲劳。
以上为核黄素缺乏可能见到的症状,但必需指出,很多症状是非特异性的,而且同一病人身上并不发生全部症状。
对核黄素缺乏的病理变化了解的不多。从狗可以看到肝脂肪变性,骨髓萎缩和脂肪沉积,肺有小结性出血区,脑、脊柱和周围神经细胞有中等度退行性变。大鼠皮肤可见到毛囊皮脂腺角化和萎缩,毛发脱落,母鼠缺乏核黄素可流产或胎儿畸形。猴的甲状腺和肾上腺失去分泌能力,性腺功能受抑制,周围神经有脱髓鞘现象。
很多核黄素缺乏的损害,可用毛细血管病变来解释。由于细胞代谢紊乱,组织缺氧,毛细血管内皮层受累,产生毛细血管共济失调,血管扩张和失去弹性,开始为功能性,长期下去则可发展为病理性改变。大鼠角膜混虫,角膜缘血管丛增殖并伸入角膜,开始为浅层,晚期扩展到深层。可能是由于核黄素缺乏引起的缺氧所致,有人认为光可破坏角膜核黄素,而血管形成是一种代偿性改变。
人体阴囊皮炎的病理改变,轻者或中等重者,阴囊上皮角质层呈轻度或中度角化。真皮乳头层有毛细血管扩张。重者则角质层有更明显的角化改变,透明层消失,粒层有的地方消失,基层细胞内角素减少或完全消失,真皮的乳头层内毛细血管扩张显然可见。不论轻、重患者,皮脂腺减少或全消失。

-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临床营养学》
- 临床症状《儿科学》
- 临床症状和诊断《普通外科学》
- 临床诊断中常用的血清酶类及其同工酶《临床生物化学》
- 临床症状及诊断《临床营养学》
- 临床诊断和分度《儿科学》
- 临床肿瘤学《中国医学通史》
- 临床诊断的分歧及一致性的判断《流行病学》
- 临床重要性和特点《眼科学》
- 临床诊断《核、化学武器损伤》
- 临界相变《思考中医》
- 临床诊断《核、化学武器损伤》
- 临盆《中医词典》
- 临床应用《药理学》
- 临盆《医宗金鉴》
- 临床应用《临床营养学》
- 临盆《妇科心法要诀》
- 临床意义《儿科学》
- 临盆服药《医述》
- 临床意义《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临盆七候《济生集》
- 临床意义《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临泣《针灸大成》
- 临床意义《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临泣《针灸大成》
- 临床意义《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临泣《中医词典》
- 临床依从性及其监测《流行病学》
- 临泣(俞穴)《子午流注说难》
- 临床药学研究科(室)职责与人员设置《医院药学》
- 临蓐《中医名词词典》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