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26.5 消化性溃疡

《临床营养学》书籍目录

26.5.1 病因学

消化性溃疡是国内外的常见病,其发病率与地区、种族、生活环境、精神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因内报道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多。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否出于同一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不过消化道溃疡在以下三点是一致的:①胃酸和胃液,一般高于正常人;②胃粘膜对抗胃酸和胃液的作用减弱;③消化道溃疡病人与无溃疡病人相比,有高度的精神紧张和高度的焦虑心情。三个因素单有一项时不会发生溃疡病,第三个因素也很重要,但往往被人忽视。

国内报道溃疡病与十二指肠溃疡病的发病机理有所不同。十二指肠主要由于胃液自身消化而形成溃疡,而胃溃疡大多在胃的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发生。所以,在病理生理及临床表现上不完全一致。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比胃溃疡多,约为2.0~5.6:1。

26.5.2 胃溃疡

正常的胃粘膜不会发生溃疡。胃溃疡一身受发生在慢性胃炎经久不愈时,有人认为当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时,引起胃排空延缓胆汁反流入胃,造成胃酸分泌增多,胃液中盐酸超过一定酸碱度(pH<4),胃粘膜的蛋白质受到胃蛋白酶的水解,形成溃疡。胃溃疡多发生于小弯和幽门部,后壁较前壁常见,且溃疡发生的部位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一。胃窦部溃疡者多伴有高酸与幽门功能失调,患者明显胃痛、反酸、烧心,因胃排空慢而出现胀满,食欲减退等症状。

26.5.3 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是指胃酸和胃蛋白酶接触的十二指肠粘膜发生的溃疡,常出现在幽门的数厘米范围内,约有90%发生在球部,它是一种慢性和反复发作的疾病。主要由于迷走神经功能亢进,胃泌素与壁细胞增多,出现胃酸分泌增高,以致形成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疼痛的规律截然不同,前者出现的规律是“进食、舒适、痛、舒适”,就是进餐后约0.5~1.5h,病人感到很舒适,接着上腹部疼痛发作,直到胃完全排空后,又觉舒适。后者的疼痛规律是:“进食、舒适、痛”,一餐后有1.5~4h不痛,然后发生上腹痛,直到下次进餐后才缓解。这些疼痛是溃疡病的一般规律,有小部分病人无上腹部病史,在大出血和急性穿乳时才确诊。

26.5.4 消化性溃疡的饮食治疗原则

对溃疡病的药物治疗主要是中和胃酸,保护溃疡面,使之不继续受到损害,调节胃的运动功能。在饮食治疗方面有各种不同的溃疡病的饮食方案,从应用牛乳治疗、少量多餐及温和食谱,至今仍有争论,无统一的看法。

(1)对应用牛乳治疗的看法 在1915年Sippy制订了“Sippy膳”,每小时给活动期的溃疡病人用100ml牛乳,每天12次,中和胃酸。这种食谱,至今还不时应用。不过近年有人发现这种膳食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他们分别给5名溃疡病病人和5名正常人饮全脂乳、低脂乳。发现食乳后,病人胃酸明显升高。有些胃溃疡病学专著认为牛乳对溃疡病人治疗无大利益。但有些医院还把牛乳当做溃疡病的一个辅助治疗。有人研究了几个牛乳场的商品牛乳,证明牛乳中前列腺素E2的浓度较高,它有防止溃疡形成与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而且牛乳又是液体,应为溃疡病人的一种良好治疗剂。

(2)对少量多餐的温和食谱(bland diet)的看法根据印度对溃疡病流行病学的调查,似乎吃玉米、杂糖、豆类等粗糖比白米好,吃白米反而更易患溃疡病,推测可能与粗粮需要细嚼而增加唾液的分泌有关,唾液中的碳酸氢盐可中和部分胃酸,因此具有防护作用。但有人对世界各地300多所医院调查,有3/4医院经常采用不刺激胃分泌的温和饮食,根据病情需要,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多数医院主张进餐次数以每日6次以上最好,但有500所医院认为有规律的3餐有助于溃疡愈合,其效力不比多餐差。

溃疡病是一种慢性病,在病因学上讲精神因素是一个重要因素,合理的营养不仅可改善全身状况,而对大脑皮层功能的恢复亦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溃疡病在综合治疗中,饮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发生的部位和症状有所不同,但饮食治疗的原则是相同的,其最终的目的是促进溃疡愈合和防止溃疡的复发。凡无并发症的溃疡病,可采取下列饮食治疗原则:①食物须易消化,有足够的热量和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它们能帮助修复受损伤的组织和促进溃疡面的愈合作用;②免除能发生化学性和物理性刺激过强的食物,如促进胃酸分泌的浓缩肉汁、肉汤、浓茶、浓咖啡、烈性酒、粗粮、韭菜芹菜、豆芽及过甜、过咸、过酸、过辣的食物;③脂肪能抑制胃酸的分泌,急性溃疡病的初期,可用牛乳治疗,逐渐过渡到增加浓米汤、豆浆、蛋羹及发酵的主食。食谱因人而异,有些人对某些食物于食后感到舒适,但对这些食物有过敏反应的人则不应采用;④烹调方法宜以蒸、煮、炖、烩为主。熏炸、腌、拌的食物不易消化,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增加胃肠负担;⑤饱食会使胃窦膨胀,引起胃酸分泌。进食应定时定量、少量多餐,可减少胃的负担,又可使胃中常有适量的食物以中和胃酸,减少对溃疡面的不良刺激。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保持思想松弛。当溃疡病人出现并发症时,饮食应随病情而变更。

病灶出血,出血量达5ml以上时,即可出现大便潜血阳性;出血量在60ml以上时即出现柏油便,伴有腹痛、腹胀心慌、出汗、头晕等,此时应禁食。止血后24h给予少量冷流。因禁食并不意味着使胃部休息,少量流质可中和胃酸。食物要少,温度要低,如给冷牛乳,每小时100ml。待病情稳定,逐渐增加米汤、豆浆、蛋羹。牛乳则作为一种辅助的治疗饮食,再过渡到少渣半流、半流和软饭。

溃疡病食谱举例:

早餐:米油汤(粥油)、酱豆腐

加餐:牛乳、梳打饼干涂黄油。

午餐:嫩蛋羹、蒸馒头片。

加餐:牛乳、面包涂黄油。

晚餐:小米浓汤、煮嫩蛋。

加餐:牛奶、黄油饼干。

溃疡病全愈期食谱举例:

早餐:小米粥、煮蛋、馒头片、酱豆腐

加餐:牛乳、梳打饼干涂黄油。

午餐:软饭、白切肉、烩豆腐、菠菜汤。

加餐:牛乳蒸蛋羹。

晚餐:菜水煮挂面、卤肝(卤鸡、卤肉)。

加餐:麦乳精、饼干。

26.5.5 胃切除后的并发症

当溃疡病症状顽固,不能缓解,产生各种并发症,无法内科治疗,则须外科手术。胃切除后由于解剖结构及生理机能的改变,胃容量大为减少,储藏、消化、分泌、吸收均受到影响。某些病人在早期会出现胃排空障碍,吻合口梗阻和十二指肠残端瘘等症状。有些远期并发症与饮食有密切关系,如倾倒综合征小胃综合征营养障碍等分述如下:

(1)倾倒综合征正常人由于幽门的控制,胃内食糜能适量与适时地向小肠输送。胃切除后,由于没有幽门的控制,胃内食物突然倾入十二指肠和空肠,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即倾倒综合征。一般都在饭后不久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与食物的性质和容量有关,特别是进食大量甜食更易发生。发生机理目前尚未充分了解,有人认为肠腔过分膨胀,残胃受机械性的牵拉而引起。也有人认为术后胃变小,食物的排空时间较快,进入肠腔太快,肠腔功能不能适应。高渗食糜引起肠粘膜分泌大量肠液,经酶水解后,渗透压增加,细胞外液移入空肠内,以维持肠腔内容物与血浆间的等渗,因此血容量减少,周围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引起心率快,心肌缺血,中枢器官缺氧等一系列症状。

(2)低血糖综合征食物迅速进入空肠,葡萄糖吸收增加,体内尚没有足够胰岛素产生,使葡萄糖不能及时贮存于肝内,所以进食不久,血糖即过度增高,刺激产生过多的胰岛素,继而发生血糖过低。血糖低又刺激肾上腺素大量分泌,产生一系列症状,即低血糖综合征。一般都在饭后1~3h发作,病人极度无力、头晕、颤抖心悸、出汗、血糖低于正常。稍进食物,症状即可缓解。

(3)体重的损失食物在胃内不能充分搅拌和与消化液混合,同时消化液分泌减少,残胃食物进入肠腔太快,引起肠蠕动过速,消化与吸收机能减退,大便次数多,粪内含有未消化的脂肪和肌肉纤维。有时也由于胃切后容积减少,稍进食物,即有饱满感,或由于病人餐后伴有其它合并症,对包含有厌感和惧怕心理,不敢多食,使总热量摄入不够,以致术后病人体重不增甚至下降。

(4)贫血正常情况下,铁盐在胃内为盐酸所溶解,然后在小肠上部吸收。胃切后,胃酸减少,小肠上部蠕动加快,含铁食物绕过十二指肠。因为铁主要是在十二指肠吸收,由于铁吸收减少而引起贫血。

一般医生、营养师和病人家属等都比较熟悉溃疡病膳食的特点,单纯考虑选用易于消化的牛乳及其制品,忽略了胃切除后的消化与吸收特点,甚至为了增加体重而采用较多的甜食,如麦乳精、可可、巧克力、牛乳饮料。他们确信这些饮料营养丰富。应是术后的主要食品,甚至在食后发现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也不愿放弃。这样,不按营养治疗原则,往往适得其反。所以,合理的饮食制度和正确的进餐方式,对预防胃切除病人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有很重要的意义。

26.5.6 胃切除后的饮食治疗原则

(1)少量多餐 术后宜少量多餐,每日进餐6餐,使胃不空不胀,除个别情况外,尽可能按照供给的餐次与数量,定时定量食用。实践证明少吃多餐不仅有能控制消化和吸收,而且还可增加总热量的摄入,预防体重减轻。少吃多餐,由于每次食物限量,不致会引起肠腔过分膨胀,牵引残胃产生一系列血管收缩症状。限制食物及糖类摄入,亦不致会使血容量增加产生很大的改变。

(2)干稀分食进餐时不用汤与饮料,因流质饮料通过胃肠太快,容易将干的食物连同液体一起进入小肠。如用饮料,须在餐前或餐后30~45min时饮用,饭后平卧或采用平卧位进餐法,使空肠内容物回流到残胃,减少空肠过分膨胀,又可使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长些,通过小肠慢此,促使食物进一步消化与吸收。

(3)限制糖量胃术后初期,由于过多的糖分在肠内可引起肠液的大量分泌,使血容量急剧改变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所以,每餐糖类食物应适当限制,最好将单糖、双糖与多糖食物混食,延长吸收时间,防止“倾倒综合征”的发生。

(4)扩大“温和膳食”的范围在胃切术后恢复期中,有些体重不增加,甚至下降,主要原因是病人有惧怕心理,不敢多食。因此,营养素摄入量不够,不能恢复到术前标准。首先要耐心同病人交流,使他们逐步扩大他们的“温和膳食”的范围,敢于吃过去不改吃的食物,如油炸食等,然后逐步地吃正常人的饮食。

胃术后过渡饮食食谱举例:

例一:

早餐:米汤冲蛋、过渡到米粥、酱豆腐。

加餐:豆浆冲蛋、过渡到豆腐脑甩果(鸡蛋)。

午餐:鸡汤冲蛋、过渡到鸡汤面片甩果。

加餐:过箩菜汤、过渡到菜泥羹。

晚餐:蒸嫩蛋、过渡到蛋花粥、肉松。

加餐:浓米汤、过渡到牛肉汤。

例二:

早餐:米粥、煮蛋、饼干。

加餐:蒸蛋羹、饼干。

午餐:馄饨、松花蛋。

加餐:牛乳、面包。

晚餐:小米粥、鸡蛋饼、肉松。

加餐:肉丝青菜、细面条汤。

例三:

早餐:米粥、煎鸡蛋、丰糕、酱豆腐。

加餐:冲鸡蛋、咸饼干夹肉松。

午餐软米饭、蒸鱼、豆腐羹。

加餐:牛乳、面包干。

晚餐:小米粥、肉包子。

加餐:麦乳精、饼干。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临床营养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临床营养学》书籍目录
  1. 消化性溃疡《临床营养学》
  2. 消化腺的分泌功能《生理学》
  3. 消化性溃疡《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4. 消化腺《组织学与胚胎学》
  5. 消化性溃疡《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6. 消化系统症状《预防医学》
  7. 消化性溃疡《老年百病防治》
  8. 消化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实验动物科学》
  9. 消化性溃疡《自我调养巧治病》
  10. 消化系统脱落细胞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11. 消化性溃疡《消化病学》
  12. 消化系统生物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3. 消化性溃疡(溃疡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4. 消化系统解剖学《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15. 消化性溃疡辨证论治108例《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16.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要点《消化病学》
  17. 消化性溃疡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8. 消化系统疾病诊断方法的进展《消化病学》
  19. 消化性溃疡的内科治疗《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0. 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实验动物科学》
  21. 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2. 消化系统疾病的检查方法《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3. 消化性溃疡近代治疗的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4. 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研究方向《消化病学》
  25. 消化性溃疡胃液sIgA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6.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组织学与胚胎学》
  27. 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28. 消化系统的发生《组织学与胚胎学》
  29.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30. 消化系统X线《放射诊断学》
  31. 消化性溃疡治疗的新进展《中国幽门螺杆菌研究》

《临床营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