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对肿瘤的大部分研究是集中在早期发现恶性细胞并毁坏它们,或防止环境中的致癌因素与容易感染的组织接触,但很少有人企图在细胞与致癌因素接触后,以及细胞转变为恶性的阶段如何设法逆转。MaughⅡ报告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以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为主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维生素A与肿瘤发生的关系,他们认为有效的逆转因子之一是维生素A及其衍生物。
一般肿瘤的发生与成长分三期,即开始,肿瘤前期与形成。肿瘤前期是从开始期向形成期转变,一般在人需要20年,肿瘤前期的细胞如何变化,人们了解不多,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肿瘤前期的细胞期的细胞会进行修补,并自行恢复正常。维生素A的主要作用是使基因已改变的少数细胞发生逆转。
维生素A的功能之一是使上皮细胞分化成特定的组织。因为肿瘤细胞的发生与上皮细胞分化能力的丧失有关。所以维生素A在防止肿瘤的发生中起了重要作用。上述小组中的很多科学家发现在长期缺乏维生素A的动物中,致癌因子特别能使这些动物发生肿瘤。
NCI的Sporn与Kaufman发现维生素A缺乏的田鼠所分离的气管,在培养液中比正常健康田鼠气管,其DNA与各种致癌因子的结合更紧密。缺乏维生素A动物的肿瘤发生率比不缺乏的发生率要高。麻省理工学院(MIT)的Newberne与Rogers发现缺乏维生素A大鼠,因与致癌因子黄曲霉素B1接触后,大肠癌的发生率比对照显著升高。虽然这些结果还是初步的,但非常重要。
此外,补充维生素A或它的衍生物能预防肿瘤。例如Kaufman发现在田鼠气管的培养液中,加入醋酸视黄酯能抑制致癌因子与DNA的结合,Chopro发现视黄醇及衍生物加入到小鼠前列腺培养液中,能抑制致癌因子的作用,并使致癌作用逆转。
有些研究甚至证明维生素A及它的衍生物对已形成的肿瘤有治疗作用。Swarm发现大鼠移殖软骨肉瘤以后,补充维生素A衍生物(1,3-顺式-视黄醇)能抑制肉瘤生长。Bollag发现视黄醇能使小鼠因致癌因子诱发的乳头瘤的体积缩小。Bollag还发现视黄酸类似物还能使人体的鳞状细胞与基底细胞癌消退。
关于维生素A抑制肿瘤生长的机理了解的很少。有人认为它可能抑制体内活化致癌因子的酶。但Metzler认为维生素A化合物能刺激对抗肿瘤的免疫系统。他发现棕榈酸视黄酯比另一对肿瘤有免疫反应的卡介苗(BGG)能产生强100倍的抗肿瘤作用。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维生素A对肿瘤的防治作用,也许是防治肿瘤问题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但服用大剂量维生素A会产生毒性反应。因此他们建议目前重要的课题是如何合成与筛选没有毒性作用的新维生素A衍生物,来预防与治疗肿瘤。在这一问题未解决之前,不宜过分宣传用维生素A来治疗肿瘤,以免大剂量的服用而引起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A中毒《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B[XB]1[/XB](硫胺)《医院药学》
- 维生素A缺乏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维生素B1《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B1《预防医学》
-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B12《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B12《药理学》
- 维生素A缺乏病(蟾皮病)《皮肤性病学》
- 维生素B1缺乏症(脚气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维生素A缺乏病《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B2《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B2《预防医学》
- 维生素A(VA)和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预防医学》
- 维生素B2缺乏病《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A《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维生素B6《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A《医院药学》
- 维生素B复合体《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维生素A《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C《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预防医学》
- 维生素C(抗坏血酸)《医院药学》
- 维生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维生素C(抗坏血酸,VC)《预防医学》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