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 预防途径
(1)膳食的调配 豆类、大米和小麦,不仅尼克酸与色氨酸含量比玉米高,而且所含的尼克酸不像玉米那样绝大部分为结合型的,不能为人体所利用。因此,最合理的调配是在膳食中降低玉米的摄入量,增加豆类、大米及小麦的比例。当然这要因地制宜实行合理的耕作制度,扩大豆类、小麦、稻谷和蔬菜的栽种面积。同时还要发展畜牧业和养鱼业,提高肉、鱼、奶、蛋的进食量。防治癞皮病的根本途径是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只要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营养状况就能得到改善,癞皮病就可以迅速消失。
(2)玉米中结合型尼克酸的释放 合理的膳食调配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达到。所以,在过渡时期可以把玉米加碱处理,使其中结合型尼克酸可得到释放,形成游离尼克酸,能为人体所利用。这样也能达到防病的效果。根据实验结果在玉米面中加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0.6、0.8或1.0%时,烹调后玉米面中游离尼克酸占总尼克酸的百分数分别为64、82和93。可见加碱愈多,游离尼克酸含量也愈高,只是加碱达1%时碱味太重而不能食用,故加碱以0.6-0.8%为宜。通过动物实验也证明这样加碱处理,玉米释放的游离尼克酸,完全能为机体所利用,其效果与化学合成的尼克酸一样。这样处理对玉米中所含的硫胺素和核黄素也没有明显的影响。
(3)高色氨酸玉米的培育 玉米蛋白的限制氨基酸是色氨酸、赖氨酸和异亮氨酸,若能提高玉米中这些氨基酸的含量,就能纠正玉米的缺点。近年来世界各地都在培育高色氨酸玉米新品种,其中以Opaque-2最受人们重视。这种玉米所含的蛋白质比普通玉米高约1/4,色氨酸含量约为普通玉米的2倍,游离型尼克酸比普通玉米高3倍(表14-3)。这种玉米蛋白不仅色氨酸与赖氨酸的含量高,而且亮氨酸与异亮氨酸之间的比例也较平衡,不至于因亮氨酸含量过高而干扰尼克酸与色氨酸在体内的代谢。通过人体实验,一般中等身材的人,每日只需摄取250g这种玉米,即能达到氮平衡。我国北京农业大学培育高色氨酸玉米,获得良好的结果。我们曾采用他们所培育的O2野鸡红和O2综合种玉米来防治癞皮病,效果显著,亩产相当于当地的玉米,是本病流行地区防治癞皮病的一个优良品种,应提倡大面积播种。
表14-3 每100g玉米中蛋白质、色氨酸、尼克酸含量
玉米品种 | 蛋白质(g) | 色氨酸(mg) | 总尼克酸(mg) | 游离尼克酸(mg) | 游离率(%) |
O2野鸡红 | 11.1* | 103* | 2.9 | 1.78 | 61.4 |
O2综合种 | -- | 103 | 1.87 | 1.28 | 68.4 |
普通玉米 | 8.5* | 49 | 1.50 | 0.60 | 40.0 |

- 预防途径《临床营养学》
- 预防损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预防瘟疫方《奇方类编》
- 预防农药污染与中毒《预防医学》
- 预防性措施《预防医学》
- 预防难产《竹林女科证治》
- 预防用生物制品《中药法规》
- 预防目疾《奇效简便良方》
- 预防与保健《中国医学通史》
- 预防接种《传染病》
- 预防与保健《中医妇科学》
- 预防接种《预防医学》
- 预防与护理《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 预防接种《中医儿科学》
- 预防中风《寿世保元》
- 预防接种《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预防中风《万病回春》
- 预防及预后《外科学总论》
- 预防中风《急救广生集》
- 预防和治疗《核、化学武器损伤》
- 预防中风《经验丹方汇编》
- 预防和早期检出重度中毒《预防医学》
- 预防中风出《干坤生意》《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预防感染的免疫接种《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预后《临床营养学》
- 预防的控制《预防医学》
- 预后《传染病》
- 预防传染《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预后《传染病》
- 预防保健策略和措施《预防医学》
- 预后《传染病》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