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 食物过敏的防治
食物过敏可使用抗组织胺药物、色甘酸钠、激素、中药以及其他一些对症药物疗法,这里不详加讨论,只介绍饮食防治方法如下:
34.6.1 避免疗法
从病人饮食中完全免去致敏食物是最有效的方法。当明确找出过敏原后,即应完全停止食用该种食品,例如对牛奶过敏者,应不再食牛奶、奶油蛋糕、冰激凌等一切奶制品。在避免一段时间后,如3~4年,可以进行试食,不少病人可能不再出现过敏症状。这是因为体内原有的食物过敏原的抗体逐渐降解,经过数年已降解殆尽,这时病人便可继续食用该种食品。所以避免法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脱敏的方法。又如对麦胶蛋白过敏的患者,则需用无麦胶蛋白的饮食治疗,北京协和医院患者×××,患小肠吸收不良,经诊断对麦胶蛋白过敏,经用无麦胶蛋白,少渣,高营养膳食治疗,2个月后,体重增加17.5kg,症状明显好转。这类病人可能需长期从饮食中免去麦胶蛋白。
34.6.2 食物加工处理
一些瓜果引起的过敏,如生食桃、李、番茄等过敏,可以将瓜果煮沸,试用熟食。生食品中的过敏原经过煮沸有的破坏,常可以防止过敏的发生。又如对牛奶、乳糖或肉类过敏者,可先用相应的酶如糜蛋白酶、凝乳酶、乳糖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等对食物进行处理,再给病人食用,有时也可奏效。但此法费时费事,一般病人不易做到。
34.6.3 代用食物疗法
如对牛奶过敏者,可试用羊乳或马乳代谢,也有少数人用炼乳或奶粉代替则不过敏者。如对这些都过敏,则需改用豆代乳粉或豆浆等。
34.6.4 食物口服脱敏疗法
对于营养价值较高而又常需食用的食品,可采用口服脱敏疗法。例如对鸡蛋过敏者,可将一个蛋稀释至1,000~10,000倍,食其一份,如无症状发生,则逐日增加食量,或每周一次,小量食用,逐渐加量。总之,增加的量以不引起病变为度。如此经过数周或数月,有些病人耐受程度可以达到正常人的食用量。但应注意以后仍不可大量食用,以免复发。
34.6.5 预防措施
对食物的敏感可能起始于胎儿时期。因此,有的作者建议在有过敏史的家族中,妇女在孕期及哺乳期应注意限制饮食,少食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母乳喂养,除去营养上、心理上的优点外,对减少婴儿的过敏症也很重要。因为母乳所含的各种酶及免疫球蛋白都符合婴儿的需要,所含蛋白质的种类也更适合于婴儿。也有作者提出孕妇膳食尽可能多种多样,使胎儿在早期还不会识别“自体”与“异体”时,即接触多种食物是否更为有利,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在饮食治疗中,尤其是在处理婴幼儿的食物过敏中,不可忽视的一条原则便是从饮食中除去某种致敏食物时,一定要设法用其他食品来补足所损失的营养价值。也就是说,必需供给平衡的膳食,以保证患者的正常营养需要,保证婴幼儿正常生长,达到身高体重等各项指标。有少数较严重的过敏症,会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有的是因为进食后症状加剧,也有的是因为精神紧张,以致进食太少,营养不够。对于这些患者,更应加强指导,帮助他们选择食物,制定食谱。
总之,食物过敏是个颇为复杂的问题,因为食物品种繁多,地区、季节、个人饮食习惯又各不相同,诊断和治疗都存在一定困难。关于食物耐受不良的机理,有些是属于变态或过敏反应,有些则是其他原因,还有许多问题不够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今后,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新食品、调味品、添加剂等的种类都会逐渐增多。再加上运输、冷冻、储藏等使食品成分有所改变,因之人们将会接触更多的新的以前不曾适应的食品,食物过敏的问题势必将变得更为复杂。而对这方面的临床及研究工作,和其他变态反应疾病一样,在我国仍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技术力量不足,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设置变态反应病专科,临床营养工作者极少接触这方面的病人及工作,一般人更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许多病人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及控制。今后的形势要求临床科学工作者,对这方面多予关注,方能更好地跟上卫生事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需要。

- 食物过敏的防治《临床营养学》
- 食物过敏的发病机理《临床营养学》
- 食物过敏的分类与临床表现《临床营养学》
- 食物辅助剂《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食物过敏的原因《临床营养学》
- 食物的营养学基本知识《食物疗法》
- 食物过敏的诊断《临床营养学》
-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生理学》
- 食物过敏和不耐受《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食物的配伍应用《中医饮食营养学》
- 食物利害《饮膳正要》
- 食物蛋白质《临床营养学》
- 食物相反《饮膳正要》
- 食物醋心《回生集》
- 食物性能的概念《中医饮食营养学》
- 食物成分表(食部100g)《预防医学》
- 食物性能与药物性能的异同《中医饮食营养学》
- 食物成分表《临床营养学》
- 食物要多样《预防医学》
- 食物本草《中医词典》
- 食物直出《奇效简便良方》
- 食物、食品及中医保健医疗食品的概念《中医饮食营养学》
- 食物中的癌瘤阻断剂《临床营养学》
- 食物《本草求真》
-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食物疗法》
- 食土《幼幼新书》
- 食物中的脂类及其营养评价《临床营养学》
- 食痛《幼科心法要诀》
- 食物中毒《饮膳正要》
- 食痛《儿科萃精》
- 食物中毒《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