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20.2.1 克山病区的低硒状态
(1)全血硒 测定病区四个点及非病区六个点群体居民血硒结果:前者均值为0.018ppm±0.001。后者为0.090ppm±0.088,相差显着,不少病区实际测出值在0.01ppm以下。根据325名病区居民及134名非病区居民个体血硒含量的范围,发现个体血硒在0.01ppm以下者全系来自病区,在0.01~0.15ppm范围内出现交叉,唯血硒值愈高,样品来自病区的频率愈低,绝大多数病区居民血硒值均在0.02ppm以下(图20-1),故血硒水平为0.02~0.03ppm以下时,可怀疑为硒的营养不足。测得陕西省病区六个点成人全血硒均值为0.019ppm,非病区二个点为0.031ppm。
图20-1 病区及非病区个体居民全血中硒的含量分布
(2)头发硒 由于发硒及血硒水平在病区及非病区的通常水平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所以测定了大量的病区和非病区头发样品中硒的含量。结果,病区各点发硒均值均在0.12ppm以下。而非病区则均在0.17ppm(略为0.2ppm)以上,邻近病区的非病区介于0.12至0.2ppm之间。在0.12ppm以下有极少数的非病区,说明病区皆为低硒,但低硒并不一定必属病区。病区发硒总均值为0.074ppm±0.05,而非病区为0.343ppm±0.173。远离病带的西北和东南地区,均值大多在0.25~0.5ppm范围以内。将全国128个非病区县集中在前部,次序分明。测定湖北、四川、陕西及河南等省29个病区点儿童发硒均值在0.129ppm以下,13个非病区点在0.167ppm以上,与前述结果近似。
图20-2 病区及非病区县居民发硒水平的分布
(3)尿硒 曾测定病区冕宁县及非病区平谷县农村儿童共19人12h夜尿硒的排出量,前者为0.69±0.18μg,后者为1.5±0.13μg,又7名北京市儿童为11.9±1.34μg,彼此差别显著。
(4)粮食硒
我们东北及西北病区,居民大都以玉米为主食,而西南病区则以水稻为主。因此测定了全国范围内病区及非病区玉米及水稻中硒的含量,所得结果(表20-1),差别非常显著。
表20-1 病区和非病区居民主粮中硒含量的差别
病区均值(ppm) | 非病区均值(ppm) | |
玉米 | 0.005±0.002 | 0.036±0.056 |
水稻 | 0.007±0.003 | 0.024±0.038 |
均值±SD
20.2.2 用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的效果观察
1974年在冕宁县三个公社的11 9个生产队的全体1~9岁儿童中进行预防观察,19 75 年扩大为四个公社的16 7个生产队。随机安排半数生产队服硒,半数为对照,每年在高发季节来临前开始按剂量给药,半年后停药。服硒队儿童每周服亚硒酸钠片一次,1~5岁每次0.5mg ,6~9 岁1.0mg ;对照组每周服淀粉片一次,19 76 年后取消对照组,全部1~9岁儿童都服硒片。观察结果列于表20 -2及表20 -3。
表20-2 1974~1975年服硒组和对照组儿童发病情况及病人转归情况
组别 | 年度 | 观察人数 | 发病人数 | 存活人中不同转归人数 | 至1977年死亡人数 | |||
慢 | 转潜 | 好转 | 合计 | |||||
对照组 | 1974 | 3,985 | 54 | 2 | 16 | 9 | 27 | 27 |
1975 | 5,445 | 52 | 3 | 13 | 10 | 26 | 26 | |
服硒组 | 1974 | 4,510 | 10 | 1 | 9 | 0 | 10 | 0 |
1975 | 6,767 | 7 | 0 | 6 | 0 | 6 | 1 |
表20-3 1974~1975年服硒组和对照组病人的主要体征统计人数
组别 | 年 度 | 观察 人数 | 发病 人数 | 主要体征人数 | ||||
奔马律 | 心衰 | 心原性 休克 | 心律 紊乱 | 偏瘫 | ||||
对照组 | 1974 | 3,985 | 54 | 51 | 50 | 3 | 1 | 2 |
1975 | 5,455 | 52 | 48 | 47 | 4 | 3 | 0 | |
1976 | 0 | |||||||
1977 | 0 | |||||||
服硒组 | 1974 | 4,510 | 10 | 9 | 9 | 0 | 0 | 0 |
1975 | 6,767 | 7 | 1 | 1 | 1 | 1 | 0 | |
1976 | 12,579 | 4 | ||||||
1977 | 12,747 | 0 |
冕宁县试点地区于1974年及1975年两年均属于高发年,两年间对照组及服硒组发病人数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别(P<0.01);服硒组虽有少数人发病,但与对照组相比,病死率显著低,预后较好。1976~1977年全体服硒后,只有极少数人发病。
1978年以后,观察了四个服硒公社与邻近未服硒公社的发病率,结果见表20 -4。六年间对平均发病率为8.7%,而服硒组为0.09 %,两者差别显著。
表20-4 1978~1983冕宁县四个服硒公社与邻近三个未服硒公社发病率的比较
组别 | 年代 | 观察人数 | 发病例数 | 发病率* |
对照组 | 1978 | 1,878 | 31 | 16.5 |
1979 | 1,901 | 22 | 11.6 | |
1980 | 1,915 | 18 | 9.4 | |
1981 | 2,013 | 16 | 8.0 | |
1982 | 2,065 | 12 | 5.8 | |
1983 | 2,093 | 4 | 1.9 | |
总计 | 11,865 | 103 | 8.7 | |
服硒组 | 1978 | 12,465 | 1 | 0.08 |
1979 | 11,146 | 3 | 0.27 | |
1980 | 10,624 | 1 | 0.09 | |
1981 | 10,282 | 0 | 0.00 | |
1982 | 9,801 | 0 | 0.00 | |
1983 | 8,730 | 1 | 0.11 | |
总计 | 63,048 | 6 | 0.09 |
*每1.000人计
1975~1976年西安医学院在陕西店头公社用亚硒酸钠预防急发结果:服硒组53 7人的发病率为7.4%,而未服硒组54 0人的发病率为57 .4%,两者相差显著,再次证实了硒的预防效果。

-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临床营养学》
- 克山病的治疗《临床营养学》
- 克汀病《百病自测》
-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营养学》
- 克效饼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克山病的预防《临床营养学》
- 克雅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临床营养学》
- 刻《千金宝要》序《千金宝要》
-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临床营养学》
- 刻欢丹《重楼玉钥》
- 克山病的病因《临床营养学》
- 刻欢丸《外科全生集》
-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临床营养学》
- 刻脉症治方小言《脉症治方》
- 克山病《心脏病学》
- 刻脉症治方序《脉症治方》
- 克山病《病理学》
- 刻孙真人眼科秘诀序《眼科秘诀》
- 克罗恩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刻陶节《伤寒六书》序《伤寒六书》
- 克隆清除《医学免疫学》
- 刻针灸问对叙《针灸问对》
- 克隆酶供体免疫测定《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客《中医词典》
- 克隆基因的表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客《中医词典》
- 克隆不应答《医学免疫学》
- 客感篇《经络全书》
- 克隆病(肉芽肿性小肠结肠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客观感觉障碍《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