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铁

《临床营养学》书籍目录

由于铁是血红素(heme)分子的组分,在氧和电子的输送中起着核心作用。因此,它对高级形式的生命是必需的,也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和其它微最元素相比,它对人的生命和健康具有更直接更敏感的影响。

由于缺铁性贫血人类健康(特别是对于女青年和妊娠妇女)造成危害,所以很早就通过这种病的观察研究而认识到铁对健康的重要。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就发现中药皂矾可以治疗‘血虚萎黄’,而皂矾的主要成分就是硫酸铁。1831年Blaud也已开始用二价铁治疗单纯性贫血。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对铁在体内的代谢和功能已有较全面的了解。

7.3.1 人体内铁含量、分布和功用

体内含铁总随体重、血红蛋白浓度、性别而异。成年男子每公斤体重平均约含50mg,成年女子则为35mg。

体内的铁按其功能可分为必需与非必需两部分。必需部分占体内铁总量的70%,存在于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血红素酶类(细胞色素、细胞色素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辅助因子和运输铁中。非必需部分则作为体内的储备铁,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肝、脾和骨髓中。铁的必需部分大体有85%分布在血红蛋白中,5%在肌红蛋白中,10%在全身各处细胞内血红酶类中,或天其它酶系统中起辅助因子的作用。有4mg作为运输铁而与血浆中的运铁蛋白相结合。

铁在体内的生理功用主要作为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素等的组成部分而参与体内氧的运送和组织呼吸过程。血红蛋白能与氧可逆地结合,当血液流经氧分压较高的肺泡时,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而当血液经氧分压较低的组织时,氧合血红蛋白又离解而成血红蛋白和氧,从而完成把从肺泡关至组织的任务。肌红蛋白能在组织内储存氧,细胞色素能在细胞呼吸过程中起转运电子的作用。

7.3.2 铁的吸收

食物中的铁主要是三价铁,须在胃中经过胃酸的作用使之游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后才能为肠粘膜所吸收。吸收部位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而胃、小肠下段和结肠只能吸收微量的铁。

膳食中铁的吸收率平均约为10%。但各种食物间有很大的差异,动物性食品铁的吸收率一般高于植物性食品,例如牛肉为22%、牛肝为14~16%、鱼肉为11%,而玉米、大米、大豆小麦中的铁吸收率只有1~5%。所以,如果膳食中植物性食品较大时,铁的吸收率就可能不到10%。鸡蛋的铁的吸收率低于其它动物性食品,在10%以下。

食物中的铁可分为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两类,它们以不同的机理被吸收。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动物性食物,是与血红蛋白及肌红蛋白的原卟啉结合的铁。此种类型的铁不受植酸、磷酸等的影响而以原卟啉铁的形式直接被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然后在粘膜细胞内分离出铁,并和脱铁运铁蛋白结合。其吸收率较非血红素铁高。其吸收过程不受其它膳食因素的干扰,吸收率一般是25%。另一类则为非血红素铁,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其吸收常可受到膳食因素(如食物中所含的植酸盐,草酸盐、碳酸盐、磷酸盐的干扰。吸收率很低。约为3%。

食物中有些成分,如维生素C、胱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葡萄糖、果糖、柠檬酸、琥珀酸、脂肪酸、肌苷、山梨酸等能与铁螯合成小分子可溶性单体,阻止铁的沉淀,因而有利于铁的吸收。

维生素C除了能与铁螯合以促进铁的吸收外,它作为还原性物质,在肠道内将三价铁还原为二价铁而促进铁的吸收。必须指出,维生素C应与含铁的膳食同时摄入,才能促进膳食中的铁的吸收。铁剂和燕麦粥共食时,同时摄入25mg维生素C,可使铁的吸收率增加2倍。

肉、禽、鱼类食物中有一种叫“内因子”的物质,能显著地促进非血红素铁的吸收。据试验摄入含硫酸亚铁的烤面包卷的同时,摄入肉类可使面包中的硫酸亚铁的吸收率提高2倍以上,但迄今并未确知内因子的化学构造。

食物中另有一些成分可妨碍铁吸收,如茶叶所含的鞣酸在肠内与铁形成难溶性的复合物,以致妨碍铁吸收。

铁的吸收也受体内铁的需要程度的影响,如缺铁时,患血色病时,妊娠的后半期和红细胞生成作用受刺激时,铁的吸收增加;而铁负荷过量和红细胞生成抑制时则吸收减少。

关于小肠粘膜如何根据体内铁的需要来调节其吸收的机理,几十年来“粘膜阻塞论”一直在文献中占优势。现已发现这种把铁蛋白看成是在吸收中起决定性介导作用的理论与某些事实有矛盾,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最近已提出,决定是否吸收铁的信号是在粘膜细胞内产生的,其机理包括如下的假说:①在绒毛基底部腺窝中生成的柱状细胞含有不同量的由运铁蛋白转来的铁;②这种细胞内铁储备的多少,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节从肠道进入细胞内的铁;③细胞内的铁可根据需要进入体内或留在细胞内来限制的吸收。相反,有铁负荷的人,生成的粘膜细胞有丰富的铁,于是吸收受到限制。而当细胞脱落时,细胞的铁就被排出。

7.3.3 铁在体内的运输

血浆中,铁是被结合在运铁蛋白上运输的。

运铁蛋白是一种在肝内生成的β1-球蛋白,分子量为86000,生物半衰期为8~10,在血流里有运载铁的作用。正常人体内约有运铁蛋白7~15g,它大体等量地分布于血管内和血管外,在未和铁结合时,为脱铁运铁蛋白,在和铁结合后成为铁饱和运铁蛋白。然后把铁运送至骨髓用于血红蛋白合成,或运至网状内皮细胞储存起来,或运送至各种供含铁酶合成所需。如在孕妇,并运送至各种细胞供含铁酶合成所需。如在孕妇,并运送至胎盘供胎儿所需。

运铁蛋白有两个结合铁的部位,每个部位能结合1个三价铁原子。

人体正常血浆中的运铁蛋白的平均含量为215~350mg·100ml-1。但对血浆中运铁蛋白的情况,通常以总铁结合力来表示,其量大约为300~450μg·100ml-1。血浆铁的含量(男性为90~180μg·100ml-1,女性为70~100μg·100ml-1)只足以饱和运铁蛋白的铁结合部位的三分之一,其余的三分之二代表潜在的或不饱和的总铁结合力。

虽然只有3~4mg和运铁蛋白结合的铁在循环中。但铁的转换是迅速的,每天运送的铁约70~90%运至骨髓。在那里转移至发育中的红细胞,供合成血色素之用。其余的铁除小部分供肌红蛋白和细胞内含铁酶合成所需外,多半的运至肝脾等器官的网状内皮细胞和肝实质细胞进行交换和储存。

血浆铁每天转换的量叫做血浆铁的转换率,可相当准确地测定出来。其方法是在静脉内注射微量放射性铁(柠檬酸59铁或氯化59铁),对放射性的消失追踪2~3h,找出放射性消减至开始时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即T1/2)。正常人为60~120min,缺铁的或红细胞生成加速的病人放射性的消失加速,而有血红素合成不全的病人放射性消失减慢,用T1/2和血浆铁含量可从下式算出血浆铁转换率(PITR)。

PITR(mg·d-1)=0.693*血浆铁(μg·ml-1)*血浆量(ml)*24、59铁T1/2

正常的PITR值范围为25~40gm·d-1。当红细胞生成受到刺激时,PITR增加,而当红细胞生成受到抑制时PITR减少。而在缺铁时,T1/2缩短,血浆铁值降低,PITR通常正常。

血清总铁结合力的改变和血浆铁含量是各种疾病的诊断指标。在缺换时,在妊娠最后的三个月中,血清总铁结合力增加。而在感染、蛋白营养不良、各种类型的铁过度负荷9如血色病、含铁血黄素沉积症等),各种丢失蛋白质的疾病(如肾病等)时,血清总铁结合力降低。血浆铁的含量代表利用或储存铁的脏器从血液取得的铁与通过吸收、红细胞溶解和从储存部位移出而进入血液的铁之间的平衡。因此,在缺铁的病人、在红细胞生成加速、或在网状内皮细胞铁的释放受损的炎症时,血浆铁降低;而在铁负荷过度,红细胞溶解和红细胞生成速率降低等情况时,血浆铁增高。

7.3.4 铁的利用、储存和排出

人体内的铁约有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的存在于肝、脾和骨髓中,约有70%掺入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的合成而发挥各自的生理功用。在正常情况下,储存铁的量变动不大,每天吸收的铁主要用于血红素的合成,以补偿每天体内因红细胞破坏而降解的血红素。

正常人每天大概要用20~25mg的铁来合成血红蛋白。这可根据红细胞更新时间进行计算。一个血量为5000ml而每100ml血含血红蛋白15g的人有750g循环的血红蛋白,或750*0.34=2.55g循环的血红蛋白铁(血红蛋白的含铁量为0.34%)。由于红细胞的正常生存期为120天,为更新分解代谢的血红素,每天将需要2.55g/120=0.21g,即21mg的铁。这也可通过静脉内注射示踪剂量的放射性铁来测定。即每24h血浆铁转换率的毫克数乘以循环中血红蛋白放射活性达到注射量最大值的百分数,就可得出每天用于生成血红蛋白的铁量。例如,血浆铁转换率为35mg·d-1,所注射的性铁掺入血红蛋白的最大值为80%。则每天有24mg铁(35mg*80%)用于血红蛋白的合成。

铁用以合成血红素的部位主要在骨髓。血浆铁进入骨髓幼稚红细胞的线粒体,经过铁结合酶的作用与原卟啉IX合成血红素。

超过需要量的铁主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储存于肝实质细胞、骨髓、肝和脾的网状内皮细胞中。铁蛋白的组成为周围有一个由24个化学上一样的蛋白质亚基组成的外壳,中心为一个三价铁羧基磷酸盐的胶态分子团。其中所含的铁量不等,完全为铁所充满的铁蛋白分子的分子量为900000,每分子约含有50000个三价铁原子,足以生成1250个血细蛋白分子。

在正常情况下,储存铁和血循环的铁交换量不多。当需要铁时,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中的铁都可动员出来合成血红蛋白。

测定人体正常的铁储存量是困难的,从目前的资料估计,成年男子约为500~1500mg,成年妇女约为300~1000mg。

体内铁不足或过多可从血清铁、总铁结合力、血清铁蛋白和骨髓抽出物中的可染铁等的量估计出来。

动物实验显示,含铁酶对储存铁的缺乏是敏感的。从人体白细胞和颊粘膜的研究看出,甚至在较轻的贫血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也近于耗竭。

身体排出铁的能力有限,估计成年男妇平均每天铁的排出量约为0.90~1.05mg。各种途径的排出量粗略分布如下:从胃肠道外渗红细胞0.35mg,从胃肠道粘膜0.10mg,从胆汁0.20mg,从尿0.08mg,从皮肤0.20mg,总共0.93mg。

铁储备增加的人,其铁丢失超过正常的量。有蛋白尿血尿、血红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尿的病人,尿铁排出量显著增加。

7.3.5 需要量和来源

成人铁的排出量已如上述约为1mg·d-1,考虑到膳食中铁的吸收率只有10%,而在膳食中植物性比率较大时,铁的吸收率甚至不足10%,因此成人膳食的供应量应当为10mg或高于10mg。

在生长期内,除维持铁的正常代谢外,还要满足身体的增长和循环中血红蛋白量的增加所需的铁。因此,此时铁需要量显著较高,对用于生长的每天所需的铁按我国男女体重增长可粗略估计如表7-2。

因月经失血而引起的失铁量,95%的妇女平均每天低于1.4mg,在瑞典一次广泛的研究,结果为平均每天0.6~0.7mg。在我国何志谦等对38名妇女的调查结果为平均每天0.7mg。

妊娠的授乳也使铁的需要量增加。在整个正常妊娠的授服过程中,铁的消耗量大体为:母体给胎儿的铁为200~370mg,胎盘和脐带中的铁为30~170mg,分娩出血所失去的铁为90~310mg,授乳6个月所消耗的铁为100~180mg,总共420~1030mg。所以,在妊娠9个月和授服6个月中,母体平均每天消耗铁1~2.5mg。

表7-2 用于生长的每天所需的铁

男性女性
出生后体重增加数(成年体重-出生体重)(kg)5550
每公斤体重正常含铁量(mg)5035
所增加的全部体重中所含的铁(mg)27501750
生长年数2015
估计生长所需的铁量(mg)平均每年137.5116.7
平均每天0.380.32

因此,在拟订营养素供给量标准时,应当考虑到生长、月经和妊娠所增加的铁需要量。

我国营养学会1988年修订的标准中,每日膳食中铁的供应量为:初生~12个月婴儿10mg,1岁以上不足10岁的儿童为10mg,10岁以上不足13岁的儿童为12mg,13岁以上至不足18岁的少年男子为15mg,少年女子为18mg,18~40岁成年男子为12mg、成年女子为18mg、孕妇和乳母为20mg。

关于铁的来源,动物性食品如肝脏、瘦猪网、牛羊肉不仅含铁丰富而且吸收率很高,但鸡蛋和牛乳的铁吸收率低。植物性食物中则以黄豆和小油菜、太古菜(塔棵菜)、芹菜水芹菜鸡毛菜萝卜缨、荠菜毛豆等铁的含量较高,其中黄豆的铁不仅含量较高且吸收率也较高,是铁的良好来源。

用铁质烹调用具烹调食物可显著增加膳食中铁含量,用铝和不锈钢取代铁的烹调用具就会使膳食中铁的含量减少。

7.3.6 铁缺乏和铁中毒

(1)铁缺乏 铁缺乏常见于4个月以上的婴儿和儿童,据1980年我国部分省市普查,7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高达57.6%,尤其1~3岁的幼儿最高,其主要原因就是缺铁。婴幼儿和儿童生长迅速,对铁的需要量很大,而乳中所含的铁往往不能满足需要,尤其是用牛乳和米粉等人工喂养的婴儿,因牛乳和米粉中铁的吸收率显著低于母乳,更容易发生铁找缺乏。通常在妊娠的最后三个月,母体每天约向胎儿运送3~~4mg的铁,一方面供生长所需,一方面增加胎儿体内铁的储备。由于早产婴儿体内的铁储备明显少于足月婴儿,因此,比足月婴儿更容易发生铁的缺乏。

铁缺乏还常见于青年妇女和妊娠妇女,月经失血和妊娠引起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未及相应提高,是导致缺铁的主要原因。

各种显性和隐性出血,如创伤痔疮消化性溃疡、肠道寄生虫(特别是钩虫病)等疾病中的出血,也是引起缺铁的重要原因。成年男子和停经妇女发生铁缺乏症,除非证明有其它原因,一般应考虑到由于这些疾病引起。

铁缺乏还发生于铁吸收不良。一是膳食因素的吸收不良,当膳食中谷类食品所占比率很大而肉类食品很少时,铁的吸收率很低。二是肠道的吸收良,如吸收不良综合征慢性腹泻等。

铁的生理功能主要为用于血红蛋白的合成,因此,缺铁时主要表现为血中血红蛋白减少。

关于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等将在十七章中,专题阐述,此处不作叙述。

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引起缺铁性贫血,仅仅是缺铁对身体的影响之一。缺铁还可对人体的其它系统产生影响。如神经系统缺铁,可能通过损害参加神经传导找单胺的代谢而使儿童出现智力降低和行为障碍。肌肉缺铁,可能使肌肉代谢特别是α-甘油磷酸脱氢酶活力异常,从而使肌肉活动能力降低,已观察到非贫血的慢性疲劳的妇女给予铁剂后有良好的反应。由此可见,铁缺乏可能对一系列组织代谢产生影响,从而引起某些组织的机能失调。现在,对缺铁和 传染病免疫之间可能的关系已予以更多的注意。

对于铁缺乏的预防可采取下述措施:

① 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进膳食组成,增加含铁丰富及其吸收较高的食品,如肉类和大豆类食品。

②增加膳食中的维生素C,并使与含铁食物同时摄入,以提高膳食中铁的吸收与利用。

③在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合理地有计划地发展铁强化食品,尤其是婴儿食品。如铁强化的乳粉和代乳糕等。使用铁质烹调用具对膳食起着一定程度强化铁的作用。

④针对铁的丢失原因,积极防治各种引起显性和隐性出血的疾病(如钩虫病的防治)。

(2)铁中毒 铁中毒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中毒常见于过量误服铁剂,尤其常见于儿童。主要症状为消化血道出血,死亡率很高。慢性铁中毒或称负荷过多,可发生于消化道吸收的铁过多和肠外输入过多的铁。这里所说的消化道铁吸收过多只发生于:①长期过量服用铁剂;②长期大量摄入含铁量异常高的特殊食品(如非洲斑图人用铁 质器血制备的洒含铁量高达4mg·100ml-1);③慢性酒精中毒和六脉性肝硬化,因其均可使铁的吸收增加;④原发性血色病,因遗传缺陷而使小肠吸收过多的铁。在正常情况下,即使膳食铁含量很丰富,亦不致达到引起慢性中毒的水平。肠外输入过多的铁,通常由多次大量输血引起。

吸收的过量的铁,多半以含铁血黄素沉着于网状内皮细胞或某些组织的实质细胞。通常将铁储备增加而不伴有组织损害时,称为含铁血黄素沉积症;而将出现组织损害,特别在肝脏中有铁的大量增加时,称为血色病。血色病的主要症状有肝硬化糖尿、皮肤高度色素沉着、以房性心律不齐为前导的心力衰竭等。

铁中毒的预防:急性中毒主要发生于儿童,或出于自己误服,将包装美观的糖衣或糖浆铁剂当糖吃,或出于家长缺乏医学常识,认为铁剂是“补药”而超过规定剂量服用。因此对于铁剂的使用,药瓶标签上应有明确交待,医生也要加强医药常识宣传,说明乱吃铁剂的危险性。家庭中的铁剂应放好以好免误服。对于慢性铁中毒的预防主要为:①防止长期过量服用铁剂;②防止慢性酒精中毒。至于因肝硬化引起的慢性铁中毒,或因某疾病而必须反复大量输血而引起的慢性铁中毒,则应着眼于原发疾病的防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临床营养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临床营养学》书籍目录
  1. 《临床营养学》
  2. 贴诸肿毒疔疮发背治诸病法列于后《寿世保元》
  3. 《本草纲目》
  4. 贴诸疮《奇效简便良方》
  5. 《雷公炮炙论》
  6. 贴药法《针灸学》
  7. 《千金翼方》
  8. 贴药《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9. 《新修本草》
  10. 贴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11. 《本草备要》
  12. 贴眼药《明目至宝》
  13. 《证类本草》
  14. 贴眼药《明目至宝》
  15. 《本草分经》
  16. 贴眼药《明目至宝》
  17. 《本草撮要》
  18. 贴眼药《明目至宝》
  19. 《本草图经》
  20. 贴眼药《明目至宝》
  21. 《预防医学》
  22. 贴眼药《明目至宝》
  23. 铁扁担《中药学》
  24. 贴囟法《育婴家秘》
  25. 铁槌柄《证类本草》
  26. 贴熁《中医词典》
  27. 铁锤《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28. 贴小儿癖块《仁术便览》
  29. 铁刺枝《滇南本草》
  30. 贴腿上疮《是斋百一选方》
  31. 铁弹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临床营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