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第一次用碘盐预防地方甲状腺肿的试验是在法国进行的:对患甲状腺肿的家庭供应加有碘化钾:盐=1:10000~1:50000的碘盐。
1917年,美国学者Marine等,对50 00 名11 ~8岁的女性青少年进行了成功的预防地甲肿的试验:于一年内在春、秋两个季度,在每一季度的10天中,每天供给每个受试者20 0mgNaI,亦即每年共服4gNaI。试验结果表明,接受NaI的,甲肿发病率是0.2%,对照组是27 .65 ,原来有甲肿的人,接受NaI组有60 .4%缩小,对照组只有13 .8%缩小。观察到11 例碘性甲状腺毒症患者,但停药几天后症状完全消失,这个试验为碘预防地甲肿工作奠定了基础。此后,在美国、瑞士、希腊、芬兰、苏联、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及南美和亚洲的某些国家,便开始推选碘盐预防地甲肿的工作。
我国在解放前,对于预防地甲肿,只不过作了一些试验性工作,受益人数微不足道。真正有计划、有领导的大规模预防工作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的。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地方病的防治工作。在1956年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防治地甲肿。为加强地方病工作,中共中央于1960年成立了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1973年又将地甲肿列为五种重点防治的地方性疾病之一。我国各地的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许多严重的流行区,地甲肿发病率大大降低,也不再有新的地克病患者出现。1980年提出五年内在北方十六省市区(新疆南部除外)基本控制地甲肿与地克病,于1990年在全国要控制这两种病。但是,防治工作发展得还不够平衡,有的地区食盐加碘落实得不够严格,因此个别地区地甲肿发病率又在回升,甚至有新地的地克病患者出现。1978年河南省辉县地方甲状腺肿及克汀病第一次学术交流及科研协作会议上。经过讨论制定了我国的病区划分标准。根据这个标准,以公社为单位居民中甲肿发病率大于3%;或7~14岁的中小学生的甲状腺肿大率大于2%的重病区(表19-4)。这个标准并规定在健康人群中随机抽样的尿碘平均值低于50μg·g-1肌酐,可作为确定地方病的参考指标。
据划分标准确定为病区的,必须进行补碘、防治。补碘以后地甲肿发病率原为>20%的重病区降到轻病区<8%,降到<3%即为控制。这个标准仅提到地甲肿发病率而未提及地克病。因为地克病的问题,实际上是地甲肿问题的继续,在地甲肿的流行得到控制后,也就不会再有新的地克病患者出现。但近年的实践观察到有的病区在碘盐预防以后,地甲肿发病率已降低到此标准以下,而地克病尤其是类克汀病仍时有出现。其原因可能是食盐加碘不经常或不均匀,在胚胎的关键时期,有可能只需短短几十天缺碘即可造成地克病或类克汀病。
表19-4 地甲肿病区划分标准
居民患病率(%) | 7~14岁中学生肿大率(%) | 尿碘(μg·g-1肌酐) | |
轻病区 | 3+~10 | 20+~50 | 50~25 |
重病区 | >10 | >50 | <25 |
食盐加碘的浓度各国不一,根据人体需要可按1/50000的浓度计,每人每日可摄入300μg碘左右,应当能够满足需要。根据我国加碘食盐储存、运输方式与烹调习惯,可能以1/20000的浓度更加安全。食盐加碘量也不宜过高,长期每日摄入800μg以上的碘可以造成高碘性甲状腺肿,它对人生理方面的影响还不够明确,至少在新生儿可造成窒息。
碘化油是继碘盐之后又一个很有效的防治地甲肿的措施。国外用的碘化油几乎都是樱粟油与碘合成。国内的医用碘化油多为核桃油与碘合成。1977年河南省方城县用豆油与碘合成碘化油。
碘化油所以能长期防治地甲肿,是由于一次大剂量注射后可在体内形成碘库,以后可以缓慢地、长期地释放出来,持续供应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所需要的碘,从而收到了防治甲状腺肿的效用。
注射碘化油后,甲状腺吸131 碘率偏高的现象迅速得到纠正。根据在秘鲁的观察,注射碘化油前,24h甲状腺吸131碘率为70±19%,注射18个月后为31±20%,3年后为44±18%。在扎伊尔的观察结果是,一次大剂量碘化油注射,可抑制甲状腺,吸131碘率的时间为5年。但国内有的报告指出注射碘化油(豆油制)后抑制甲状腺吸131碘率的时间只为2年。
Watanabe等通过在阿根廷进行的试验,提出用口服碘化油代替肌肉注射以预防地甲肿与地克病,碘化油口服后,部分可在脂库中储存,可在1~1.5年时间内,维持尿碘于合理水平。
必须明确,环境缺碘是长期存在的,因此食盐加碘工作也必须长期坚持;否则,只要补碘工作一放松,地甲肿与地克病就会重新流行。
巨大的结节性地甲肿可进行手术切除。
地克病的预防与地甲肿是一样的,仅有的一个区别可能是地克病要求食盐加碘的情况更稳定。由这一点看来碘化油可能比碘盐在预防地克病方面更有优越之处。近年黑龙江省与河北省在推选育龄妇女妊娠前加注碘化油预防地克病的方法,值得重视。
粘肿型地克病用甲状腺素治疗可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现症甲低的症状完全可以控制。对体格矮小,骨龄落后,性发育落后等也可有明显的疗效。但对大脑发育落后症状的治疗效果是较差的。神经型地克病主要是大脑发育落后症状,因此甲状腺激素治疗效果也是较差的,但是配合教育与训练仍然可以取得一些疗效。Bautista注意到在缺碘地区伴有地甲肿的儿童,于补碘以后,智力均可有一定的改善。Hetzel认为,由于补碘后提高了血浆T4的水平,从而使脑和垂体的T3含量增加,故脑功能得到改善。

-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临床营养学》
-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临床营养学》
-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临床营养学》
- 地纪《中医词典》
-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临床营养学》
- 地箕《中医词典》
- 地浆《本草纲目》
- 地机(一名脾舍)《针灸大成》
- 地浆《千金翼方》
- 地机《针灸学》
- 地浆《药笼小品》
- 地机《中医词典》
- 地浆《本草经集注》
- 地黄粥《医学入门》
- 地浆《新修本草》
- 地黄粥《保健药膳》
- 地浆《本草备要》
-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方《伤寒杂病论》
- 地浆《饮食须知》
- 地黄枣仁粥《保健药膳》
- 地浆《医学入门》
- 地黄饮子《时方歌括》
- 地浆《证类本草》
- 地黄饮子《汤头歌诀》
- 地浆《本草从新》
- 地黄饮子《汤头歌诀》
- 地浆《得配本草》
- 地黄饮子《医方论》
- 地浆《名医别录》
- 地黄饮子《医方论》
- 地浆《本草分经》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