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1 霉菌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霉菌毒素中致癌性最强和研究最多的一个。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黄曲霉和寄生贡霉的代谢产物。1961年即发现污染了黄曲霉的花生饼粕能诱发大鼠肝癌,1962年发现致癌物为黄曲霉毒素。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对黄曲霉毒素开展工作较多,有大量的科学资料。我国在大量调查研究及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我国国家食品标准。
(1)黄曲霉毒素性质及其污染食品情况黄曲霉毒素是毒性和致癌性极强的物质,并且耐热,一般烹调加工破坏很少,黄曲霉毒素主要污染糖油及其制品,如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等等。
从我国大规模普查食品污染资料来看,我国南方高温、高湿地区一些粮油及其制品也受到污染,而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除个别样品外,一般不会受到黄曲霉毒素污染。
除糖油等食品外,也有报告干果类,如胡桃、杏仁、榛子、椰核、动物性食品,如奶及奶制品、肝、干咸鱼等以及辣椒中也有黄曲霉毒素污染。
一般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发酵制品,如酱、酱油中无污染。但家庭自制发酵食品也曾报告可查出黄曲霉素素。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比氰化钾毒性还高。主要病变为肝脏出血、坏死、胆管增生等。慢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变化,肝组织除类似急性毒性的变化外,还可以形成肝硬化,生长障碍,食物利用率低等。
人类也曾发生黄曲霉毒素急性中毒,如1974年鳊200个村庄曾暴发黄曲霉毒素中毒性肝炎,397人发病,死亡106人。自1974年10月开始共延续约两个月,流行仅限于农村以玉米为主食的部族,因该年玉米未收获时下雨,而使玉米发生霉变。人和狗食玉米数周后就发生了肝炎。症状以黄疸为主,还有呕吐、厌食及发烧等。部分较轻的人可恢复,但有的在二三周内迅速出现腹水,下肢水肿,脾大且硬,死亡病例死前有胃肠道出血。5岁以下儿童发病显著较少。婴儿完全不发病。发病的狗吃过病家食物。不吃相同食物的其它家畜不发病。5份病家玉米样品,全部检出黄曲霉毒素(含量6.25~15.6ppm),7个患者的血,2个测出黄曲霉毒素B1。非洲、亚洲等地也曾发生过人类急性中毒的情况。
我国台湾省曾有三家农民39人中有25人中毒,可疑食物为发霉大米。在米深棕色,黄曲霉毒素含量最高者为225.9ppb。25人中3个小孩死亡。用此批米喂鸭雏,肝脏发生典型的典曲霉毒素中毒病变。
上海奉贤县曾因食霉变玉米而发生人中毒和猪死亡的情况。停食玉米后逐渐恢复。中毒死亡的猪的肝黄染、肝大质硬。此批玉米有黄曲霉毒素300~400ppb,喂鸭雏有肝脏肿管增生,出血及坏死等。
(2)致癌性、致突变性及致畸性黄曲霉毒素能使鱼类、禽类、猴等实验动物及家禽诱发实验性肝癌,曾用大鼠实验得出很好的剂量反应关系。如按最低致癌剂量比较,鳟鱼最敏感,以含有B10.1mg·kg-1的饲料喂鳟鱼,6个月后可出现肝癌。给大鼠含B10.015mg·kg-1的饲料,经68~82周全部雄性及雌性动物皆发生肝癌。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
国内进行黄曲霉毒素致癌试验中,曾用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花生、玉米或大米喂雄性大鼠,高剂量组B1含量390mg·kg-1。肝癌发生率为32/33。10个月时出现第一只肝细胞癌,此时摄入黄曲霉毒素总量为1.74mg。除肝癌外,此组尚发生前胃乳头状瘤、肾小管腺瘤、泪腺癌、垂体腺瘤。低剂量玉米组、花生组及大米组B1为20mg·kg-1,也先后出现肝癌、前胃乳头状瘤及前胃鳞状上皮癌、纤维组织瘤、肾小管腺瘤、泪腺瘤、垂体腺瘤、睾丸间质细胞瘤和甲状腺瘤等。低剂量组癌瘤出现较高剂量组晚,其B1总摄入量也较高剂量组低,例如20mg·kg-1花生组出现第一只肝癌在第93周(656天),此时摄入B1总量约为230mg,仅为高剂量组的八分之一左右。可见长期小剂量摄入致癌物质的危险性。出现的肝癌多数为肝细胞癌,少数为胆管型和混合型。有肺、淋巴结、腹膜和肠系膜转移。出现肝癌的动物食欲下降、消瘦、精神萎靡。常见血性腹水及脾脏肿大。有的动物虽无肝癌,但可见胆管上皮增生、肝细胞增生及再生结节。国内还进行过其他致癌试验。除B1外,M1、G1及B2也有致癌作用。
黄曲霉毒素除在多种实验动物、家畜、家禽和鱼类等能诱发肿瘤外,尚能在灵长类诱发肝癌。迄今为止。由黄曲霉毒素诱发实验性肝癌的报道,虽然例数不多,但对阐明人类肝癌的原因有一定帮助。在恒河猴黄曲霉毒素最小致癌剂量仅有99mg,最短诱癌时间仅48个月,动物死前有黄疸、腹水、消瘦和肝昏迷等。有的血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和胆红素升高;血浆白蛋白和血糖降低。肿瘤有肝细胞癌、胆管腺癌、肝血管肉瘤以及肝硬化等。有的瘤组织向周围浸润,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肺转移等。根据上述资料可以认为黄曲霉毒素能引起非人类的灵长类实验性肝癌,B1无论在有无S9的情况下都能使人体成纤维细胞发生程序外DNA合成;都能使鼠伤寒沙门氏菌TA98及TA100发生阳性致空变反应;枯草杆菌也呈现阳性反应。M1、黄曲霉毒醇、G1也有致突变性。给妊娠地鼠B1能使胎鼠死亡及发生畸形。
(3)黄曲霉毒素与人类肝癌流行病学黄曲霉毒素对人类持癌关系尚难以得到直接证据。由流行病学调查中发现,凡食物中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和人类实际摄入量较高的地区,肝癌发病率也高;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高温高湿地区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较为严重,肝癌发生率也较高,埃及等干燥地区污染不重,肝癌发病率则低。表31-2列举了黄曲霉毒素摄入量和成年人原发性肝癌的发病率,但须强调指出,表内所列系平均摄入量,个体摄入量有的要明显高于此值,并且某些食物中黄曲霉毒素的量未计算在内。菲律宾有一以玉米为主食的地区和另一常食自制花生酱的地区肝癌发病率比一般地区高7倍以上。在食花生酱地区的居民中,曾在食中污染花生酱的地区肝癌发病率比一般地区高7倍以上。在食花生酱地区的居民中,曾在食用污染花生酱的人尿液中检出黄曲霉毒素M1;7名儿童由于食用花生酱,每日摄入黄曲霉毒素B111.2~15.0mg,其中3名尿液中可检出黄曲霉毒素M1。我国某些地区的调查也有类似的规律。通过对黄曲霉毒素与人类肝癌的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对黄曲霉毒素与人类肝癌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入。但尚需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
表31-2 黄曲霉毒素摄入量与原发性肝癌发病率
国家 | 地区 | 黄曲霉毒素摄入量(mg·kg-1·d-1) | 原发性肝癌 | |
病例数 | 发病率(1/10万·年-1) | |||
肯尼亚 | 高地势地区 | 3.5 | 4 | 1.2 |
泰国 | Songkhla | 5.0 | 2 | 2.0 |
斯威士兰 | 高原 | 5.1 | 11 | 2.2 |
肯尼亚 | 中地势地区 | 5.9 | 33 | 2.5 |
斯威士兰 | 温暖草原 | 8.9 | 29 | 3.8 |
肯尼亚 | 低地势地区 | 10.0 | 49 | 4.0 |
期威士兰 | Lebowbo | 15.4 | 4 | 4.3 |
泰国 | Ratruri | 45.0 | 6 | 6.0 |
斯威士兰 | 低湿草原 | 43.1 | 42 | 9.2 |
莫桑比克 | Tnhambane | 222.4 | 462 | 13.0 |
预防黄曲霉毒素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措施是防止食品受黄曲霉菌及其毒素的污染,并尽量减少人类随同食品摄入毒素的可能性。为此,根本问题是加强对食品的防霉,其次为去毒,并应执行国家标准。我国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允许量标准(国家标准GB2761-81)规定如下:
玉米、花生仁、花生油 不得超过20μg·kg-1
玉米及花生仁制品(按原料折算)不得超过20μg·kg-1
大米、其他食用油 不得超过10μg·kg-1
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 不得超过5μg·kg-1
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
其他食品可以对照以下标准执行。
除黄曲霉毒素外,还有些霉菌毒素也能诱发动物肿瘤,如杂色曲霉毒素、展青霉毒素、黄天精、环氯素以及镰刀菌毒素等。

- 霉菌毒素《临床营养学》
- 霉酱色苔舌总论《伤寒舌鉴》
- 霉菌无菌试验培养基灵敏度试验法《中国生物制品规程》
- 霉疮《古今医案按》
- 霉菌性阴道炎《中医词典》
- 霉变甘蔗中毒《家庭医学百科-自救互救篇》
- 霉菌性阴道炎《妇产科学》
- 酶作用在于降低反应活化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霉湿《时病论歌括新编》
- 酶作用高效率的机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霉湿《时病论歌括新编》
- 酶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霉湿《时病论》
- 酶消化液《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每分通气量《生理学》
- 酶系统《病理学》
- 每年至每月必病目《中医词典》
- 酶桥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 每日气数百刻六千分解《类经图翼》
-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每始王木《千金翼方》
-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每始王木《新修本草》
-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每始王木《证类本草》
- 酶免疫测定的应用《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每月忌日不宜针灸出血《普济方·针灸》
- 酶类标志物《临床生物化学》
- 每月忌日不宜针灸出血《黄帝明堂灸经》
- 酶扩大免疫测定技术《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每月经来二三次《竹林女科证治》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