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脂类的供给量
营养素供给量和需要量不同。需要量指的是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所需要的数量,低于这个量将对身体产生不利的影响。供给量是在满足身体正常生理需要的基础上,按食物生产和饮食习惯的情况而规定的“适宜”数量。一般地说,它比需要量充裕。
膳食中脂肪供给量不像蛋白质那么明确,主要原因是根据目前的资料很规定人体脂肪的最低需要量。因为脂肪的最低需要量可能是非常低的,这是由于Mitra在印度的Bihar省土著部落里进行过调查。他调查了3250个家庭,发现其中200家在烹调中不用任何油,每人每日总的脂肪摄取量为2.4~3.8g,大约占总热量的2%,但却有1g左右的必需脂肪酸,没有看到任何脂肪缺乏的症状。他们的营养状况和体格不比邻近摄取正常植物油的村民差。因此,有人认为能满足人们需要的脂肪量是非常低的。即使为了供给脂溶性维生素、必需脂肪酸以及保证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等作用,所需的脂肪亦并不太多,一般认为每日膳食中有50g脂肪即能满足此项需要。
但是脂肪毕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时,脂肪可以提高烹调后菜肴的口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膳食中动物性食品的数量亦将不断增多。因此,脂肪摄入量亦将随之而增加。所以,人们应该得到至少有占热量20%的脂肪。但由于脂肪过高易引起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及癌症,甚至影响寿命。因此,生活水平较高,活动少的中年者,其脂肪摄取量应限制在提供热量的25~30%。
根据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证实,膳食中的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正相关,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则有显著降血脂效果,有利于防止冠心病的发生。于是,不仅要控制过量的脂肪,同时,还应注意脂肪的质,即饱和脂肪酸(S)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应为1:1.5。现将一些常用食物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及其比值列于表3-7。
还要考虑亚油酸的供给量,因为它是最重要的必需脂肪酸,不仅能防止和治疗必需脂肪酸缺乏病,预防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在体内转变为花生四烯酸,进一步合成前列腺素。国外推荐亚油酸的供给量一般为热量的2~3%。
同时,胆固醇的量亦不宜过高,如西方人膳食中的胆固醇含量约为每天500mg,因而高血脂症和冠心病率很高。所以Levy等建议每日胆固醇摄取不宜超过300mg。
表3-7 常用食物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饱和脂肪酸的含量
食物名称 | 含量(脂肪总量的%) | 食物名称 | 含量(脂肪总量的%) | ||||
多不饱和(P) | 饱和(S) | P/S值 | 多不饱和(P) | 饱和(S) | P/S值 | ||
菜子油 | 21.5 | 4.5 | 4.78 | 猪肠 | 18.0 | 33.0 | 0.55 |
豆油 | 62.8 | 14.8 | 4.24 | 大黄鱼 | 20.2 | 37.3 | 0.54 |
芝麻油 | 46.6 | 12.5 | 3.73 | 带鱼 | 15.7 | 37.3 | 0.42 |
玉米油 | 48.3 | 15.2 | 3.18 | 对虾 | 15.4 | 37.2 | 0.41 |
棉籽油 | 55.6 | 27.9 | 3.11 | 瘦猪肉 | 13.8 | 34.9 | 0.40 |
花生油 | 37.6 | 19.9 | 1.89 | 猪肝 | 15.6 | 45.7 | 0.34 |
米糠油 | 35.2 | 20.8 | 1.67 | 羊肉 | 12.1 | 42.4 | 0.29 |
猪心 | 44.7 | 34.3 | 1.30 | 松花蛋黄 | 8.7 | 31.4 | 0.28 |
墨斗鱼 | 37.5 | 30.0 | 1.25 | 鸭蛋黄 | 5.7 | 27.7 | 0.21 |
鲤鱼 | 22.2 | 18.6 | 1.19 | 肥猪肉 | 8.7 | 41.7 | 0.21 |
鸡肉 | 29.9 | 25.6 | 1.17 | 猪油 | 8.5 | 42.7 | 0.20 |
鸡油 | 26.0 | 25.9 | 1.00 | 牛肉 | 9.0 | 46.3 | 0.19 |
鸭肉 | 23.8 | 25.2 | 0.94 | 牛油 | 6.3 | 51.6 | 0.12 |
鲫鱼 | 20.4 | 26.1 | 0.78 | 牛乳 | 6.7 | 59.6 | 0.11 |
鲢鱼 | 22.8 | 30.4 | 0.75 | 黄油 | 5.8 | 58.3 | 0.10 |
猪肾 | 28.2 | 44.7 | 0.63 | 全脂奶粉 | 4.9 | 62.1 | 0.08 |
兔肉 | 26.8 | 44.6 | 0.60 | 脱脂奶粉 | 4.5 | 63.1 | 0.07 |
鸡蛋黄 | 14.7 | 25.8 | 0.57 | 羊油 | 3.4 | 62.6 | 0.05 |
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脂肪较多的饮料比低脂肪饲料能使动物更好地保持体温,并可使动物对突然暴露低温中的耐受力增强。因此,寒冷地区膳食中脂肪量可略高于一般地区,但亦宜过高,一般认为可占总热量的35%左右。
膳食中脂肪量过多,可以促进铅在小肠中的吸收。动物实验证明,接触铅的动物,饲料中脂肪含量较高时,肝损害较重,动物存活时间也较短。故铅作业人员保健餐中脂肪含量不宜过多。
1979年修订的日本营养供给量中,对婴儿、儿童、孕妇和授乳妇女的脂肪供给量作了规定。未满半岁的婴儿脂肪供给量占热量的45%;6~12月的婴儿占30~40%;1岁以上的儿童及孕妇、授乳妇占25~30%。
关于老年人脂类的供给量,认为膳食中脂肪应占总热量的20~25%,即每日摄取脂肪量约为50g就满足机体的需要。身体肥胖者,还应适当减少。脂肪中的P/S比值约为1,胆固醇的摄取量应低于300mg,同时,还应供给适量的维生素E和磷脂。
参考文献
1.露木英男:营养学杂志,42(2):81~90,1984
2.武汉医学院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6页,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

- 脂类的供给量《临床营养学》
- 脂类的分类及其功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脂类的生化代谢《临床营养学》
- 脂类代谢有关酶类《动脉粥样硬化》
- 脂类的生理功用《临床营养学》
- 脂类代谢有关的特殊蛋白质《动脉粥样硬化》
-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脂类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
- 脂类的种类和理化性质《临床营养学》
- 脂类代谢特点《临床生物化学》
- 脂类和甾族化合物《医用化学》
- 脂类《食物疗法》
- 脂瘤《中医名词词典》
- 脂解素《减肥新法与技巧》
- 脂瘤《中医词典》
- 脂瘕《中医词典》
- 脂瘤《中医外科学》
- 脂环烃的性质《医用化学》
- 脂麻仁《本草经解》
- 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医用化学》
- 脂人《中医词典》
- 脂环烃《医用化学》
- 脂溶性维生素《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脂肥《中医词典》
- 脂塞不孕《中医词典》
- 脂肪组织的改变《减肥新法与技巧》
- 脂溢性角化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脂肪组织《组织学与胚胎学》
- 脂溢性皮炎《皮肤性病学》
- 脂肪信号Adipsin-ASP系统《动脉粥样硬化》
- 脂溢性皮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