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 维生素D的毒性和维生素D过多症
长期服用药理剂量的维生素D,不论在成年人或儿童都可引起中毒。维生素D在血浆中的存留时间相当长,大剂量使用后,能使几年内血浆维生素D的含量都维持在高的水平上。不同个体对维生素D的敏感性差别很大,敏感的人,即使服用较低剂量的维生素D也可能发生中毒。
维生素D中毒的症状和表现主要是高钙血症及由此引起的肾功能损害及软组织钙化等。临床表现包括:食欲减退、无力、心搏徐缓 、心律紊乱、恶心、呕吐、烦渴、便秘、多尿等。长期维生素D过多时,高钙血症可使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并有广泛性的软组织钙化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严重的维生素D中毒可以导致死亡。
高钙血症的持续时间比血钙升高的程度对肾脏有更大的影响。高钙血症对肾脏的影响:①抑制垂体后叶加压素对肾远曲小管的作用,使肾脏浓缩尿的机能受损害,导致多尿;②肾小管中磷酸钙沉积,发生钙化性肾功能不全(nephricalcinosis);③肾小管对肾小球滤出液中钙的重吸收减少;④抑制近曲小管和亨利襻对钠离子的重吸收;⑤肾小管对镁的重吸收减少;⑥尿钾排出量增加,发生低钾血症(hypokalcemia); ⑦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退行性变和坏死,脱落的钙化上皮细胞可使管腔发生栓塞,导致肾水肿和肾盂积水,引起继发性尿道感染、慢性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肾硬化(nephrosclerosis ) 及肾性高血压。
发生氮血症(azoteimia)的患者多尿,并有尿毒症症状。当血清钙降低到正常水平时,氮血症症状也明显好转 。
维生素D摄入量与血脂的含量也有关系,文献报道:维生素D能促使健康人血脂升高,曾有人观察到6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清甘油三酯与钙浓度呈负相关,也有人报告长期大剂量使用维生素D,能使血清胆固醇增高,血压上升。维生素D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死亡率也有关系。
婴儿高钙血症(infantile hypercalcemia)可因母体摄入过多维生素D而引起,在广泛使用各种维生素D强化食品的情况下,发病率有明显升高,因此已有建议:食物添加维生素D应仅限于按规定标准强化牛奶。但也有人认为这种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影响,机体维生素D过敏有关。
婴儿高钙血症的表现与血钙的浓度有关,血钙不很高的儿童往往在出生3~7个月后突然发病,血钙逐渐升高,在没有特殊治疗的情况下,病情可以有反复,其预后一般良好,但也有在急性高血钙期死亡者。妊娠期子宫内的胎儿也可发生高钙血症,出生时体重小,心脏常有收缩期杂音,严重者并有智力发育不良及骨硬化(ostisclerosis)等现象,心血管和肾脏的缺陷很少能够得到恢复,其预后不良,有相当数量的病儿死于新生儿期。
维生素D中毒的机理现在还不很清楚。正常情况下,维生素D的代谢和血清钙、磷浓度的变化有一系列的反馈调节,所以一般不致使人中毒,有人认为服用大剂量维生素D时,可能与血浆蛋白结合有变化,由于维生素D及其代谢物在血中过饱和,使机体中毒;有人认为过量的维生素D的使氧化磷酸化发生脱偶联,是机体中毒的原因;Coburr,Brautbar等指出:肝脏和肾脏功能正常的人发生维生素D中毒时,血中25-(OH)D3 有明显的升高(常达500~570ng·ml-1),而1,25-(OH)2D3 正常或仅略有增加。而肾功能不全的人,1,25-(OH)2D3 生成障碍,血中的含量减少,仍能产生维生素D中毒的高钙血症。因此,维生素D中毒时的高钙血症不像是1,25-(OH)2D3 增加所引起的,25-(OH)D3 与高钙血症的关系似更密切。体外实验也证明当血浆25-(OH)D3 浓度急骤升高时,骨钙的释出显著增加。从这些资料来看,维生素D中毒的发生可能与肝脏维生素D-25-羟化酶系统调节机能的变化有关。
维生素D中毒的防治:①立即停止使用维生素D,并限制钙的摄入;②必要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强的松龙prednisolone,1~3 mg·kd-1)以阻断维生素D对肠的作用,降低血钙;③肌肉注射降钙素或使用二磷酸盐;④补充水份。

- 维生素D的毒性和维生素D过多症《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D的的正常代谢和调节《儿科学》
- 维生素D的临床应用《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D《预防医学》
- 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维生素D《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维生素D《医院药学》
-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中医儿科学》
- 维生素D《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儿科学》
- 维生素C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儿科学》
- 维生素C有益于免疫《免疫与健康》
- 维生素D中毒《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维生素C缺乏病《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E《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C(抗坏血酸,VC)《预防医学》
- 维生素E《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维生素C(抗坏血酸)《医院药学》
- 维生素E《预防医学》
- 维生素C《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E(生育酚,产妊酚)《医院药学》
- 维生素B复合体《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维生素E的作用《动脉粥样硬化》
- 维生素B6《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E缺乏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维生素B2缺乏病《临床营养学》
- 维生素E缺乏症《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维生素B2《预防医学》
- 维生素K《临床营养学》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