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20.3.1 地区性
克山病分布在我们东北到西南的一宽带上,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据地质学单位的调查,这一条地带正好是贫硒地带。在带上,克山病又只在局部地区流行,成灶状分布。重病区常分布在山区和丘陵、高原沟壑等土壤受淋蚀的地区,因此微量元素的流失较大,饮水多偏软。平原地区极少发病。盐渍化较重的土壤多属非病区。病区由重到中、轻、非病区之间有逐渐过渡的现象。病区土壤又多为腐殖土或属腐殖淤泥较厚的土壤。我们实验室观察到这类地区土壤酸碱度往往偏酸。腐殖质和总铁含量偏高,从而使可供植物利用的水溶性硒含量偏低,少数病区如山东沂蒙地区土壤中有机质虽不高,但土壤本身含硒量较低,而土壤酸碱度又偏碱性,硒易于流失,故土壤中可供作物利用的硒为量也不高。由于大部病区土壤腐植质含量高,故土壤肥沃,作物生长较好,而临近农作物生长差,土地贫瘠地区往往反属非病区。病区土壤中硒的可利用量本来已经很低,再加上作物生长繁茂,故作物中硒的含量必然更为缺乏。以往已有记载;当雨水充沛。饲料作物生长繁茂年代,往往是动物白肌病流行的年代,这与克山病的流行有相似之处。某些自然条件影响克山病的流行。因此在重病区中,往往由于一山一水之隔即可形成病区与非病区的差别,或出现一个孤立的,为病区所环绕的局部非病区,即所谓“健康岛”。在此局部地区内,没有或极少有病人出现,而周围却为重流行地区。
根据以上地区流行特点,取得居民头发及其主食中硒的含量证实:凡属病区,硒的水平也较低,即硒水平的高低支配非病区和病区的分布,结果列于表20-5。
表20-5 克山病的地方性流行特点和本地地区的硒水平(ppm)*e
地方特点 | 头发 | 黄豆 | 白薯 | 地方性特点 | 头发 | 黄豆 | 白薯煎饼 |
丘陵,病区(山东沂水、莒县、日照) | 0.104(79) | 0.028(9) | 0.004(15) | 山东,病区(山东邹县) | 0.084(20) | 0.022(3) | 0.003(4) |
邻近沿海,非病区(山东日照) | 0.282(40) | 0.062(4) | 0.009(4) | 邻近平原,非病区(山东邹县) | 0.217(40) | 0.061(4) | 0.009(2) |
头发 | 小麦 | 燕麦 | |||||
低盐渍化土壤、病区(河北沽源东南部) | 0.056(20) | 0.005(6) | 0.005(5) | “健康岛”(四川黄联) | 0.060(18) | 0.006(4) | 0.008(5) |
邻近盐渍化土壤,非病区(河北沽源西北部) | 0.170(2) | 0.020(6) | 0.039(4) | 邻近“健康岛”,非病区(四川黄水) | 0.144(20) | 0.025(4) | 0.020(6) |
高硒地区远侧,病区(湖北利川西部) | 0.122(20) | 0.006(9) | 0.017(4) | ||||
高硒地区近侧,非病区(湖北利川东部) | 0.270(2) | 0.019(4) | 0.044(4) |
*主食按干重计( )内数字为样品数
20.3.2 人群多发
在同一病区内,克山病大多数发生在农业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及城市居民发病极少或不发病。在东北和西北病区,女性发病率较高,但此特点仅出现在21~50岁的人群中,女子的发病率高达男子的5倍。近年来儿童发病所占比重增加,西南病区亚急型克山病的病人几乎全属儿童,其中又以断乳后学龄前儿童最多。
根据人群分布的流行特点,测定各人群发硒水平。结果亦证实多发人群发硒水平(表20-6)及全血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表20-7)均较低。
表20-6 病区多发人群(儿童)发硒水平(ppm)#的差别
地方 | 城镇 | 农村 | P |
四川冕宁县 | 0.131±0.014(16) | 0.069±0.005(10) | <0.001 |
地点 | 职工户 | 农业户 | P |
黑龙江这亮河公社 | 0.295±0.023(11) | 0.151±0.011(20) | <0.001 |
黑龙江乌吉密公社 | 0.357±0.021(22) | 0.146±0.013(21) | <0.001 |
山东桑园公社 | 0.238±0.011(7) | 0.128±0.009(14) | <0.001 |
四川先锋公社 | 0.161±0.007(16) | 0.058±0.003(22) | <0.001 |
地点 | 鲜族 | 汉族 | P |
黑龙江新民公社 | 0.168±0.007(20) | 0.100±0.09(20) | <0.001 |
黑龙江亮河公社 | 0.106±0.006(21) | 0.057±0.005(24) | <0.001 |
(X±SE)( )内数字代表样品数
表20-7 病区和非病区儿童、病区多发儿童全血GSH-Px活力的差别
地点 | 病区 | 非病区 | P |
四川冕宁县 | 60.5±0.7(63) | - | |
山东苔县 | 61.9±.8(20) | - | |
北京平谷县 | - | 77.5±.1(22) | <0.001 |
成都文字公社 | - | 73.6±3.1(20) | <0.001 |
地点 | 职工户 | 农业户 | P |
四川冕宁县 | 80.2±1.2(23) | 60.5±0.7(63) | <0.001 |
山东莒县 | 90.0±1.2(8) | 61.9±.8(20) | <0.001 |
酶活力单位定为每8全血在37C反应5分钟时,扣除非酶反应后使GSH浓度下降1的酶活力单位。()内数字代表样品数。
20.3.3 波浪性
从一个大范围的地区或省来看,克山病存在多发年和少发年的差别,并出现所谓“波浪性,的流行特征。但就某个高发点而言,就不一定存在此种“波浪性”了。暴发点的出现难以预料,随时间而移动。因此,这种所谓的“波浪性”难于作为传染病流行的特征。
季节多发随地区而异,各地区虽然四季均有病人,但北方寒冷地区每年发病高峰在冬季,东北称冬季的头场雪、三九天和过小年为三关;西南地区则以砟季为多发季节。我们曾于1973~1975年间监测四川冕宁及大竹,云南南华,山东莒县以及黑龙江尚志和富祫各县病区居民四季发硒水平的变动。结果:各地四季均处于病区低硒水平,但未发现在发病季节期间或其前后发硒水平有任何规律性的变动。说明硒是决定克山病流行的基本因素。但克山病的流行似尚需其它条件因素,如气候或随气候而进入人体致病的其它因素如生物因素等。

-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临床营养学》
-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临床营养学》
- 克山病的预防《临床营养学》
- 克山病的病因《临床营养学》
-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营养学》
-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临床营养学》
- 克山病的治疗《临床营养学》
- 克山病《心脏病学》
-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临床营养学》
- 克山病《病理学》
- 克汀病《百病自测》
- 克罗恩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克效饼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克隆清除《医学免疫学》
- 克雅病《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克隆酶供体免疫测定《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刻《千金宝要》序《千金宝要》
- 克隆基因的表达《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刻欢丹《重楼玉钥》
- 克隆不应答《医学免疫学》
- 刻欢丸《外科全生集》
- 克隆病(肉芽肿性小肠结肠炎)《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刻脉症治方小言《脉症治方》
- 克隆病 《消化病学》
- 刻脉症治方序《脉症治方》
- 克雷氏骨折《百病自测》
- 刻孙真人眼科秘诀序《眼科秘诀》
- 克雷伯氏菌感染的治疗《医学微生物学》
- 刻陶节《伤寒六书》序《伤寒六书》
- 克雷伯氏菌《医学微生物学》
- 刻针灸问对叙《针灸问对》
《临床营养学》
- 第一篇 营养概论
- 1 热能
- 2 蛋白质
- 3 脂类
- 4 碳水化物
- 5 维生素
- 5.1 前言
- 5.2 维生素A
- 5.3 维生素D
- 5.4 维生素E
- 5.5 维生素K
- 5.6 维生素B1
- 5.7 维生素B2
- 5.8 尼克酸
- 5.9 维生素B6
- 5.10 叶酸
- 5.11 维生素B12
- 5.12 维生素C
- 5.13 泛酸与生物素
- 参考文献
- 6 无机盐(常量元素)
- 7 微量元素
- 8 健康人营养
- 第二篇 营养缺乏病
- 9 引言
- 10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 11 维生素A缺乏病
- 11.1 病因学
- 11.2 维生素A缺乏病的病理与缺乏症状
- 11.3 维生素A缺乏病的诊断
- 11.4 维生素A缺乏病的预防
- 11.5 治疗
- 11.6 维生素A过多或中毒
- 11.7 维生素A与肿瘤的关系
- 11.8 维生素A与锌的关系
- 11.9 维生素A与药物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12 维生素B1缺乏病
- 13 维生素B2缺乏病
- 14 癞皮病
- 15 维生素C缺乏病
- 16 维生素D缺乏病
- 17 营养性贫血
- 18 锌缺乏
- 19 碘缺乏病与碘过多病
- 19.1 前言
- 19.2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历史与流行病学
- 19.3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
- 19.4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临床与诊断
- 19.5 地甲肿与地克病的防治
- 19.6 结语
- 19.7 碘过多病
- 19.8 高碘甲状腺肿的主要临床表现
- 19.9 高碘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
- 19.10 高碘甲状腺肿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20 缺硒与克山病
- 20.1 引言
- 20.2 克山病和低硒间的关系
- 20.3 克山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硒的关系
- 20.4 克山病的病因
- 20.5 克山病的病理改变
- 20.6 克山病的临床表现
- 20.7 克山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20.8 克山病的治疗
- 20.9 克山病的预防
- 参考文献
- 21 必需脂肪酸缺乏病
- 第三篇 疾病与营养
- 22 引言
- 23 肥胖
- 24 糖尿病
- 25 痛风
- 26 胃肠道疾病
- 27 肝胆系统疾病
- 27.1 营养性肝脏疾病的原因
- 27.2 病毒性肝炎
- 27.3 脂肪肝
- 27.4 肝硬变(肝硬化)
- 27.5 肝功能衰竭与肝性脑病(肝昏迷)
- 27.6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氏病)
- 27.7 胆系结石和感染(胆石症与胆囊炎)
- 参考文献
- 28 心血管疾病
- 29 肾脏疾病
- 30 营养与遗传
- 31 营养与癌瘤
- 32 营养与感染和免疫
- 33 营养与烧伤
- 34 食物与过敏
- 35 营养与口腔疾病
- 36 几种神经系统疾病与营养
- 第四篇 特殊饮食与营养
- 37 外科创伤与营养
- 38 胃肠外营养
- 38.1 前言
- 38.2 影响营养的代谢因素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8.4 胃肠外营养的种类
- 38.5 胃肠外营养的指征
- 38.6 静脉用营养制剂
- 38.7 营养素的需要量
- 38.8 胃肠外营养的实施
- 38.9 胃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 38.10 胃肠外营养的监测
- 38.11 胃肠外营养的组织和护理
- 33.1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9 要素膳
- 39.1 前言
- 39.2 要素膳的分类
- 39.3 要素膳的组成
- 39.4 要素膳的氮源
- 39.5 要素膳的性质
- 39.6 要素膳的生理
- 39.7 要素膳的适应证
- 39.8 要素膳的禁忌证
- 39.9 使用方法
- 39.10 要素膳的并发症
- 参考文献
- 40 临床检查用饮食
- 40.1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功能检查
- 40.2 甲状旁腺的功能检查
- 40.3 检查肾脏功能的试验饮食
- 40.4 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耐量试验饮食
- 40.5 检查小肠功能的粪脂测定试验饮食
- 40.6 检查先天性非溶血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型的低热量试
- 40.7 隐血试验饮食
- 40.8 胆囊造影饮食
- 参考文献
- 41 特殊条件下的营养
- 41.1 电离辐射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2 高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3 低气压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4 有害物质与营养素的关系
- 41.5 噪声环境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1.6 救生条件下的营养保证
- 41.7 应激状态对营养素代谢的影响
- 42 膳食调查
- 附录:推荐的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