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生大豆,有黑白二种。白者不用,黑者入药。其紧小者为雄,入药尤佳。本禀土气以生,色黑则又象水,故味气甘平无毒,平即兼凉为肾家之谷也。生食则凉,炒食则温,煮食则极寒矣。甘平能活血解毒祛风散热,下气利水,故主涂肿止痛,调中气,通关脉,制金石药毒,杀鬼毒,乌头毒,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逐水肿腹胀散内寒,除五脏积结,消谷去牛马温病。若同甘草煮汤饮之,去一切热毒及风毒香港脚。小儿以炒豆,与猪肉同食,必壅气致死,十有八九,至十岁之上则无害也。蓖毕麻子者,炒豆犯之,胀满致死。服浓朴者,亦忌之,以其最能动气故也。扁鹊方∶三豆饮,治天行痘疮,预服此饮疏解,热毒纵出亦少,黑大豆赤小豆绿豆各一升,甘草节二两,以水八升,煮极热,任意吞豆饮汁,七日乃止,三豆膏,痘后痈毒初起,用之神效。绿豆赤小豆,黑大豆等分。晒燥砰为细末,醋谓扫涂即消。同蔓荆子土茯苓金银花甘菊花玄参川芎天麻芽茶荆芥乌梅,治偏头风痛有神。

淡豆豉诸豆皆可为之。惟黑豆入药,有咸淡二种。惟江右淡者治病。得蒸晒之气,味苦气温无毒。苦能涌吐,故治烦躁满闷,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又温能发汗,如伤寒头发热,及瘴气恶毒。非疏通腠理无以解之。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及两脚疼冷,暴痢腹疼,辟除温疫也。

豆黑白种殊,惟取黑者入药,大小颗异,须求小粒煎汤。黑豆主下水虫肿胀,瘀血肿胀,除胃热淋露下血,散五脏结积内寒。除痹去肿,宽胀消谷,解一切饮馔丹石、砒霜,雄、附、巴豆百药毒。生研消肿毒。又炒黑烟未断,乘热投入酒中,即古方豆淋酒,一名紫酒,主风痹瘫痪诸症,产后风抽搐,女人阴肿,绵裹可纳。色配癸水,入盐煮食。大能补肾益阳,另有一种小黑豆尤佳。白豆补五脏,暖肠胃益气和中,兼调经脉,磨作豆腐,主宽中下气,去大肠浊气,和脾胃去胃火,消胀满;清热散血,但性寒能动正气,食多罗卜能消, 面作豆酱,入药涂风癣,杀虫最验。炒熟豆婴儿多食,壅气咽喉窒塞,种有青黄斑不一,功效仿佛可推。豆豉,味淡无盐,入药方验。

理瘴气,治伤寒,佐葱白散寒头痛,助栀子除虚烦懊 。足冷痛甚,浸醇酒可尝血痢痛,多同薤白煮服。仍安胎孕,女科当知。但伤寒直中三阴,与传入阴经者,勿用热。结胸烦闷,宜下不宜汗者忌之。

按∶豆经蒸 ,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止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

熟又能止汗,亦要药也。造豉法,黑豆一升,六月间水浸一宿,蒸熟摊芦席上,微温,蒿覆五六日,后黄衣遍满为度,不可太过,取晒簸净,水拌得中,筑实瓮中,桑叶盖后三寸,泥固,取出晒半日,又入瓮,如是七次,再蒸曝干。

诸豆主治(痘疹合参) 生大豆,除胃热,解诸毒。黑豆,能解毒和诸药,兼利小便,不论虚实寒热皆可用。生豆腐,治痘疮不起。用此极攻脓解毒,如乡间无药煮食极妙。是以用治痘毒获效。

黄豆,能发痘毒,壳烧灰为末。善掺疹痘,如痘风癣,以豆壳煎汤洗。豆豉须新者佳,痘疹发表解肌,辟恶除烦亦用。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冯氏锦囊秘录》
  2. 斗肘走气法《推拿抉微》
  3. 《本草从新》
  4. 斗肘走气《中医词典》
  5. 《本草择要纲目》
  6. 斗肘《中医词典》
  7. 《本草撮要》
  8. 斗母天尊肥亲丸方《急救广生集》
  9. 豆(扁豆)〈微寒〉《食疗本草》
  10. 斗门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1. 豆豉《雷公炮制药性解》
  12. 斗门秘传方《时方歌括》
  13. 豆豉《本草便读》
  14. 斗精疮《外科十三方考》
  15. 豆豉《本草经解》
  16. 斗睛(胎症)《冯氏锦囊秘录》
  17. 豆豉饼《外科理例》
  18. 斗鸡眼《中医词典》
  19. 豆豉法《中医词典》
  20. 斗纲解《类经图翼》
  21. 豆豉法《医宗金鉴》
  22. 斗底症《喉舌备要秘旨》
  23. 豆豉灸《中医词典》
  24. 斗底风《重楼玉钥》
  25. 豆疮陈氏方论《格致余论》
  26. 斗底风《喉科秘诀》
  27. 豆疮传变《活幼心书》
  28. 斗底风《中医词典》
  29. 豆丹《回生集》
  30. 抖法《中医词典》
  31. 豆腐《本草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