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伤寒论脉撮要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左右手脉俱急紧盛,是夹食伤寒。右手脉来空虚,左手脉来紧盛,是劳力伤寒。左手脉来紧盛,右手洪滑,或寸脉沉伏,身热恶寒,隐隐头痛,喘咳烦闷,胸胁体痛,是夹痰伤寒。左手脉来紧涩,右手脉沉数,心胸肋下,小腹有痛处,是血郁内伤外感。

杂病以弦为阳,伤寒以弦为阴,杂病以缓为弱,伤寒以缓为和。两手无脉曰双伏,一手无脉曰单伏,必有正汗也。寸口阳脉中或见沉细者,但无力者,为阳中伏阴。尺部阴脉中,或见沉数者,为阴中伏阳。寸口数大有力为重阳,尺部沉细无力为重阴,寸脉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实宜汗。浮而无力,主风邪,表虚宜实。尺脉沉而有力,主阳邪在里,为实宜下。无力主阴邪在里,为虚宜温。寸脉弱而无力,切忌发吐。尺脉弱而无力,切忌汗下。初按来疾去迟,名曰内虚外实。去疾来迟,名曰内实外虚。尺寸俱同,名曰缓,缓者,和而生也。汗下后脉静者生,乃正气复也。躁乱身热者,死,乃邪气胜也。温之后脉来歇至者,正气脱而不复生也。纯弦之脉名曰负,负者,死。按之解索,名曰阴阳离,离者,死。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按∶阴脉有沉、有紧、有数,而仲景统以微细言之。盖沉必重按始得,紧数亦在沉细中见,不似阳症浮大而紧数也。薛氏曰∶人知数为热,不知沉细中见数为寒甚。真阴寒症,脉常有七八至者,但按之无力而数耳,宜深察之。故曰∶脉数为热,浮数为表热,沉数为里热,数而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况细数乎。

鬼脉 得病之初,便谵语发狂,六部无脉,大指之下寸口之上有脉动者是也。

反美脉 如病患六部无脉,便不可言其无脉,要在掌后切看,脉来动者是反关脉也。

心脏 心病舌强,笑面赤燥烦,掌热口干谵,脐上动气洪紧数,反得沉微,命不全。

肝脏 肝家面青目痛闭,筋急怒容,脐左气,脉当弦急,或兼长浮涩短兮,名不治。

脾脏 脾家不食,面皮黄体重,肢痛喜卧床,动气当脐脉缓大,弦长而紧是凶殃。

肺脏 肺家面白带忧愁,吐血寒温喘嗽,求脐右气兮,沉细涩大而牢者死根由。

肾脏 肾家面黑爪甲青,耳闭足寒泄腹疼,脐下气兮,脉沉滑缓而大者死之形。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伤寒论脉撮要《冯氏锦囊秘录》
  2. 伤寒论方解上篇导言《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3. 伤寒论难读并宜补大旨《伤寒补例》
  4. 伤寒论读法十四条《伤寒补例》
  5. 伤寒论说什么?《思考中医》
  6. 伤寒论《史载之方》
  7. 伤寒论序《伤寒悬解》
  8. 伤寒论《医效秘传》
  9. 伤寒论序《伤寒论》
  10. 伤寒论《婴童类萃》
  11. 伤寒论音训《伤寒总病论》
  12. 伤寒论《古今医彻》
  13. 伤寒论治《笔花医镜》
  14. 伤寒论《医贯》
  15. 伤寒论注正误存疑全篇《医宗金鉴》
  16. 伤寒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7. 伤寒脉案《类证治裁》
  18. 伤寒论《古今医统大全》
  19. 伤寒脉闭(二)《医学衷中参西录》
  20. 伤寒六日候《诸病源候论》
  21. 伤寒脉闭(一)《医学衷中参西录》
  22. 伤寒六绝脉歌括《冯氏锦囊秘录》
  23. 伤寒脉法《医学入门》
  24. 伤寒六经提纲病情$《医理真传》
  25. 伤寒脉法及刺法六问《仲景伤寒补亡论》
  26. 伤寒六经见证法《医学心悟》
  27. 伤寒脉论《三指禅》
  28. 伤寒六经传受《伤寒直格》
  29. 伤寒脉一首《医经国小》
  30. 伤寒六法《中医词典》
  31. 伤寒脉证总论歌《伤寒百证歌》

《冯氏锦囊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