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脓诸论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六七日之期,顺候浆行半足,虚疮方见分光,毒重而壅遏者,必干枯退缩,气盛而发者,必饱满光荣,头面行浆而四肢未起,见之切莫惊张,腿 发泡而脸额焦枯,见之且休欢喜,既已惧其发呛,发呛愁其失音,且又虑其喘急,喘急恐其腹胀,饮食不多,或致脏虚而内陷,水浆频进,恐未泄泻而复颠,调理失宜,倒或反掌,热盛渴烦,到此休根据实论,再加溏泻,此时只作虚看,黑紫干枯,急攻发而或生,气虚塌陷,重温补而幸活,疮或白而少神,根虽红而莫治,皮不起而离窠,脚虽赤而难生,淡白塌涸,此内必无浆汁,皮薄娇红,有浆亦是清稀,犯此四端,八九日必然发痒。若还壮热燎人,不痒定行干燥,至紫色干枯,不须着眼,定然凶中凝血迹,或可幸而成浆水,三日而焦紫者,犹可转斡旋之功,七日而焦紫者,难以施挽回之力。浆既行而半足,时尚未宜收敛,忽然一齐紫黑,自古名为倒靥,请君莫认谓之结痂,攻发若得其宜,此症犹堪复活,旁生血点,再行浆,伏毒凭之而解散。至若气急而腹胀,黄泉在迩,失音而呕哕,阳数无几已。

痘疮出现三日,则乃起胀,渐乃养脓,继而结靥,初出现时,其形小,其色红,乃是一点血,至起发其形圆,其色红白,乃血化为水也。养脓则其形大而坚,其色红而黄,乃水化为脓也。结靥则其形大而软,其色红而黑,谓之苍腊,此脓熟欲靥之状,如果之熟,自然外皮软而内肉烂,已而结实也。假如十日以后,正当成脓结靥之时,其形平陷其色红紫,外不胖壮,内无脓水,此名生痘,血至而气不至,乃倒陷也,不出中三日,腹胀气喘闷乱而死。

或问痘之脓浆,自何经证来,亦何经收去,盖容光所照,日月之真明也。湍润沂发,河海之渊源也。夫痘起于肾而伏藏于肾,天一生水,肾居之。为肾之所主者,骨髓,而痘毒所伏也。是以脓浆亦自始于天一之水,然乙癸同源,而用荣助之故,其根本源于肾。王尊推于心,调畅由于肝,卫养在于肺,收藏伏于脾,水火相济,以成其功,赖上以成其实,故痘终变而为黄者,是阳明土之正色也。是以毒伏于肾,振于阳明。又终以生化之土而归藏之,故痘无浆则毒不化,浆不足则毒不尽。毒伏肾,必赖肾以竣之,上化毒,必赖脾以收之,故脓浆之来,虽出于肝血,实资于真水。真水者,即真阴也。脓浆之收,虽赖于脾土,实藉于真火真火者,即真阳也。脓浆之理,于此昭然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灌脓诸论《冯氏锦囊秘录》
  2. 灌脓证治歌括《冯氏锦囊秘录》
  3. 《本草衍义》
  4. 灌脓时备用诸药《冯氏锦囊秘录》
  5. 鹳骨《本草经集注》
  6. 灌脓三朝治款《景岳全书》
  7. 鹳骨《新修本草》
  8. 灌脓三朝顺逆险《冯氏锦囊秘录》
  9. 鹳骨《证类本草》
  10. 灌脓三朝辩吉凶《景岳全书》
  11. 鹳骨《本经逢原》
  12. 灌脓门杂症变症《冯氏锦囊秘录》
  13. 鹳骨《名医别录》
  14. 灌脓吉凶《证治准绳·幼科》
  15. 鹳骨丸《备急千金要方》
  16. 灌木类 苞木类 寓木类《本草从新》
  17. 鹳鹤《医学入门》
  18. 灌浆证治《痘疹心法要诀》
  19. 鹳口疽《中医词典》
  20. 灌浆证治《证治准绳·幼科》
  21. 鹳口疽《医宗金鉴》
  22. 灌浆证治《医宗金鉴》
  23. 鹳口疽《外科心法要诀》
  24. 灌浆险证《痘疹心法要诀》
  25. 鹳口疽《外科正宗》
  26. 灌浆险证《医宗金鉴》
  27. 鹳口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28. 灌浆险证《中医词典》
  29. 鹳肉《饮食须知》
  30. 灌浆顺证《痘疹心法要诀》
  31. 《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