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搐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凡惊搐而在痘未出之时,则是毒火上逼,神魂为之不安,不能自主,而乃目睛上窜,惊叫暴厥,有如惊风之状,此乃欲出之后,治宜表痘而兼泻肝,利水。泻肝则风去,利水则热除,风热既退,则痘出而惊自愈矣。切不可妄投凉剂,盖心主一凉,气血随敛,毒邪内蓄而反危矣。若痘既见而有此者,是热毒未解,尚宜疏通血脉,使毒尽泄于外,而惊自平。若一失治,惊久不已,中虚毒伏,变为坏症,务审气虚血虚而调之。

血虚者,和其血,气虚者,壮其中,佐以姜桂鼓舞之药,则气血得力,自能逐毒出表。

若徒以毒药攻击,即药力无中气以运用,亦将行而复止,欲出外而缩入矣。更有胃弱而致饮食不化,大便酸臭,秘泻不调,吐利腹痛潮热往来,面黄发搐者,谓之食厥,泻者消导之,秘者微下之,至如痘后惊搐者,恶症也。盖至靥后,则热毒当解,百病自散。如反发惊者,则心气已绝,神无所根据,多不可治。

夫挟热吐泻,不可投燥药,伤寒身热,不可投凉药,痘疹发搐,不可投惊药,《经》虽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然痘出之始,虽有四脏,心实主之,心火热甚,则肺金受克,不能制伏肝木。是以热则生风,风火相搏,神气不安,故发惊搐。然何以别其痘疮之发搐也?此必发搐而口无痰潮,不恶风而惟恶热,兼有腹痛眼涩,心悸烦燥呕吐,唇红颊赤,发渴耳冷足冷,脉数舌白等症。凡遇此等症候,切不可投镇惊凉心之药,否则,心主一凉,痘无自而出矣。故其治法当专以发痘为主,少佐平肝利水为要,肝平则风息,水利则心清,风火既定而痘出,惊搐自愈矣。然痘先惊者多吉,以痘出惊止,无余事也。痘后惊者多凶,以气血虚弱,神无所根据也。然其治法而又专理其脾土,何也?

以其脾土虚弱,不能当肝木所克,此非肝水之本病。譬如土薄而上有大木,不能乘载,故无风而自动,栽培者当浓填其土,使根深本固而自无风邪之害也。然有脾土实火太旺而逆乘者;有肝经血虚,是以火动生风者,并当养血而风自灭也。然书云惊痘为美者,以痘从心经,自内达外,其候以惊耳,非谓外受惊触而痘者,自外伤内反为美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惊搐《冯氏锦囊秘录》
  2. 惊搐《冯氏锦囊秘录》
  3. 惊搐《续名医类案》
  4. 惊搐《医宗金鉴》
  5. 惊搐《证治准绳·幼科》
  6. 惊搐《医学纲目》
  7. 惊搐《张氏医通》
  8. 惊搐《经验麻科》
  9. 惊搐《古今医案按》
  10. 惊搐《中医词典》
  11. 惊搐《审视瑶函》
  12. 惊搐《景岳全书》
  13. 惊搐《明医杂着》
  14. 惊瘛《中医词典》
  15. 惊搐《痘疹心法要诀》
  16. 惊产《竹林女科证治》
  17. 惊搐等症误用药饵《明医杂着》
  18. 惊产《中医词典》
  19. 惊搐目直《保婴撮要》
  20. 惊怖《中医词典》
  21. 惊搐五证《中医词典》
  22. 《也是山人医案》
  23. 惊搐痫痉不同《幼科释谜》
  24. 《银海指南》
  25. 惊搐由脏腑《幼科释谜》
  26. 《明医指掌》
  27. 惊搐有声无声《幼科释谜》
  28. 《儒门事亲》
  29. 惊丹《中医词典》
  30. 《古今医案按》
  31. 惊丹《证治准绳·幼科》

《冯氏锦囊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