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病证虚实论
五脏各有所主,至其病证莫不随所主而见焉。面赤喜笑,舌破口干,烦躁掌热,心痛而哕,脐上有动气者,心家病也。面青多怒,胁下痛硬,咳逆目眩,肢节挛急,转筋溲难,脐左有动气者,肝家病也。(肝乘脾挟水气,故咳逆。足厥阴下终于阴器,故溲难。)面黑而恐,呵欠呻吟,齿痛骨痿,耳鸣精泄,足胫寒,腰脊痛,小腹急疼,瘕泄而里急后重,脐下有动气者,肾家病也。面白善嚏,忧愁欲哭,喘嗽气逆,咽喉不利,洒淅恶寒,时作寒热,脐右有动气者,肺家病也。面黄、善思、善噫、善嗜,中脘胀满,饮食不消,身体肿重,肢节酸疼肾受病则耳不能听,脾受病则口不能食,心受病则舌不能举。五脏病证,以此观之,不待智者而后知矣。然而,心之恶热者何?热则脉溃浊也。肝之恶风者何?风则筋燥急也。肾何以恶燥?燥则精涸竭也。肺何以恶寒?寒则气留滞也。脾何以恶湿?湿伤肌肉,肉伤则痿肿也。五脏之病,推原及本,安有不从所受中来哉?是以脏气有余谓之实,脏气不足谓之虚。心实之候∶口干,喜笑,身热,汗血,痛满乎胛胁膺背之间。肝实之候∶目赤,多怒,头眩,耳聋,痛引乎两胁小腹之下。肾实之候∶腹膨,体肿,少气不言,骨痛,飧泄而小便黄。肺实之候∶喘促咳嗽,上气鼻张,胫股肩疼而胸中满。脾气一实,必至肢体重着而不举,腹胀,尿秘而苦饥。故曰脏气有余谓之实者,此也。心虚则恍惚,多惊,忧烦,少色,咳唾,舌强,腰背酸疼。肝虚则眼昏,胸痛,筋胁拘挛,恐惧面青,如人将捕。肾虚则心悬如饥,胸痛引脊,厥逆,溲变, 冷,耳鸣。肺虚则呼吸少气,鼻涕,嗌干,肺中声鸣,喘之咳血。(唾中有红缕者,此肺损,为热气所伤也。若胁下痛而唾鲜血者,此热气伤肝也。)其或吐逆泄利,饮食不消,腹胀肠鸣,四肢无力,则脾虚之证生焉。故曰脏气不足谓之虚者,此也。大抵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无过不及,以平为期。否则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东坡先生所谓至虚有盛势,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疑似之间,便有死生祸福之畏。吁!何畏哉?
至若心病而直视,面黧,肝病而舌卷、囊缩,肾病而腰折、骨枯,肺病而毛焦、气出,脾病而脐突、唇反,此则五脏之气绝也。绝者无复生之理,脱遇岐、扁亦未如之何。虽然,病亦有虚实之证不同耳。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曰五实;脉细、皮寒、气少、前后泄利、饮食不进曰五虚。诸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阴出乘阳,阳入乘阴。)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阴主静则缓,阳主躁则急。)濡者为虚,坚者为实;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者,外实内虚;外快内痛者,外虚内实。其有心腹、皮肤内外俱痛,则按之而止者虚也,按之而痛者实也。经所谓∶皮虚则热,脉虚则惊,肉虚则重,筋虚则急,骨虚则痛,髓虚则堕,肠虚则溏泄。三阳实三阴虚,汗不出;三阴实三阳虚,汗不止。与夫脉浮而缓,自汗恶风,法当解肌;脉浮而紧,无汗恶寒,法当发汗,此表病之一虚一实。脉伏而牢,腹痛秘结,法当下之;脉沉而弱,厥冷自利,法当温之,此里病之一实一虚。内实之证,心下牢强,腹中痛满,前后不通,干呕而无物出者,死。内虚之证,厥逆烦躁而吐,利不止者,亡。是又不可不知也。故并及之。

- 五脏病证虚实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五脏病证形色总见面部《古今医统大全》
- 五脏病证总例篇《形色外诊简摩》
- 五脏病证第七问(无方)《婴童百问》
- 五脏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 五脏病相生刑克《幼幼新书》
- 五脏补泻法《医学启源》
- 五脏病四时所不宜《幼幼新书》
- 五脏补泻凉散《医学集成》
- 五脏病气法时《类经》
- 五脏补泻之法论《幼科折衷》
- 五脏病脉《诊家正眼》
- 五脏补泻主治例《寿世保元》
- 五脏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 五脏补泻主治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五脏病刺《针灸素难要旨》
- 五脏部位决吉凶《疡医大全》
- 五脏病《小儿药证直诀》
- 五脏部位气色外见《冯氏锦囊秘录》
- 五脏病《证治准绳·幼科》
- 五脏虫《圣济总录》
- 五脏病《中医词典》
- 五脏虫方七首《外台秘要》
- 五脏别论篇《疡医大全》
- 五脏传变病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五脏别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 五脏传变皆痰《幼科释谜》
- 五脏别论《素问悬解》
- 五脏传病大论《针灸甲乙经》
- 五脏标本《冯氏锦囊秘录》
-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针灸甲乙经》
《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 作者:? 朝代:? 年份:?
- 《仁斋直指》序
- 卷之一总论
- 卷之二证治提纲
- 得病有因
- 治病当先救急
- 治病如操舟
- 用药中病不必尽剂
- 经常用药自有奇功
- 论肝脾生病
- 病人尺脉洪大
- 水气、肾气、血气、风毒擒纵治法
- 治痢要诀
- 简径治痢
- 姜茶治痢法
- 噤口痢
- 疟痢用常山、罂粟壳
- 治疟要诀
- 发疟呕吐勿用常山
- 疟有水有血
- 疟证寒热有根
- 常山治疟须用大黄为佐
- 寒热似疟
- 吐、汗、下治疟
- 疟后调理
- 退热
- 柴胡退热不及黄芩
- 退热有法
- 小儿风证解热有三
- 滞血发热
- 佐助小柴胡汤
- 肾热用五苓散
- 下后大肠热肿坠重
- 通利大便有法
- 饭后随即大便
- 脾泄、肾泄
- 肾泄
- 大便脱泄白脓
- 脱肛
- 小便不通
- 石淋
- 转胞
- 孕妇胎热似痢
- 下焦蓄血
- 产妇血块筑痛
- 身体血滞作痛
- 身体胸腹隐热、隐疼、拘急、足冷
- 血滞
- 血崩
- 吐血
- 治渴有法
- 酒家有病勿用温药
- 伤寒筋惕肉治法
- 发痉详证
- 胸胁痛引背上,头面两手浮肿
- 肚皮痛
- 胸膛气隔
- 附∶证治赋
- 卷之三诸风
- 风论
- 诸风证治
- 附∶诸贤论
- 附诸方
- 附∶预防中风出《干坤生意》
- 附∶胃风
- 附∶伤风
- 附∶破伤风
- 寒
- 暑
- 湿
- 附∶瘟疫
- 卷之四风缓(附痿证)
- 卷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