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脉气滞合参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夫气为人身之主,乃生死之关也。周流顺行,则无病矣。逆则诸病生焉。男子宜养其气,以全其神。妇人宜平其气,以调其经。或内伤七情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

喜则气散,怒则气逆,忧则气陷,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怯,惊则气乱也。外感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也。风伤气者,为疼痛;寒伤气者,为战栗;暑伤气者,为热闷;湿伤气者,为肿闷;燥伤气者,为闭结;火伤气者,为瞀螈。有虚气,有实气。

虚者正气虚,实者邪气实。丹溪有云∶气实不宜补,气虚宜补之。虽云气无补法,若痞满壅塞实胀,似难于补。若正气虚而不补,则气何由而行?《经》云∶“壮者气行而愈,怯者着而成病”,此气之确论也。故一切气滞食积腹胀痛者,宜消导也。一切气虚为病者、宜补气也。然滞者,亦由气弱而不能健运,究竟亦非实也。(张按∶结为积聚,气不舒也,逆为狂厥气不降也,即瘤之为留亦气之凝,单行克伐无益也。)破滞气高者,须用枳壳。盖枳壳者,损胸中至高之气,二三服即已。又云∶滞气用青皮,然多用并伤真气,故禀受素壮而气刺痛,暂用枳壳、乌药。若肥白气虚之人,气刺痛者,宜参术加木香,(张按∶气以形载,形以气充,惟气与形两相维持,气和则生,气戾则病,岂可以作有形治也。)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当其和平之时,外护其表,复行于里,周流一身,循环无端总统于肺气,曷尝病于人也?及其七情五志,乖戾失常,清者变而为浊,行者遏而反止,表失卫护而不和,里失健悍而少降,营运渐远,肺失主持,妄动不已,五志厥阳之火起焉,上燔于肺,气乃病焉。气本属阳,反胜则为火矣。河间曰∶五志过极,皆为火也。切不可概用香辛燥热削伐大过之剂,如青皮陈皮三棱、蓬术、益智官桂甘草之类,此惟可劫滞气,冲快于一时,以其气久抑郁者,借此暂行开发之意耳。要知气乃氤氲清虚之象。若雾露之着物,虽滞易散,苟太用香辛散气燥热伤气之药,则真气耗散,浊气上腾,犹曰∶肾气不能摄气归原,遂与苏子降气汤之类,则湿痰甚者,亦或当之。质弱者,何堪峻削?况肺受火邪,子气亦弱,降令不行,火无以制,相扇而动,本势空虚,命绝如缕,以无形之气,而作有形之治,一旦火气狂散,喘息奔急而死矣。

修养法曰∶凡患气血凝滞者,闭息澄心,先以左手摩滞处七七遍,右手亦然,复以津涂之七日可开。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方脉气滞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 方脉破伤风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3. 方脉伤风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4. 方脉呕吐哕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5. 方脉舌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6. 方脉目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7. 方脉湿门合参(附湿热)《冯氏锦囊秘录》
  8. 方脉面热面痛合参(附须发病)《冯氏锦囊秘录》
  9. 方脉暑门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0. 方脉梦遗精滑白浊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1. 方脉痛风五痹合参(附麻木虚痒)《冯氏锦囊秘录》
  12. 方脉六郁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3. 方脉头眩晕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4. 方脉流气饮《外科理例》
  15. 方脉吐血咳血咯血唾血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6. 方脉痢疾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7. 方脉吞酸嗳气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8. 方脉疠风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9. 方脉痿证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0. 方脉雷头风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1. 方脉胃风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2. 方脉痨瘵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3. 方脉痫病合参(附论颤振螈)《冯氏锦囊秘录》
  24. 方脉口唇病合参(附呵欠)《冯氏锦囊秘录》
  25. 方脉小便不禁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6. 方脉咳嗽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7. 方脉小便不通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8. 方脉厥症合参(附麻木)《冯氏锦囊秘录》
  29. 方脉哮症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30. 方脉举要《医经国小》
  31. 方脉泄泻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冯氏锦囊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