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丸
新旧冷积并妙,虽有巴豆,不令人泻积消痢止。
南木香 南豆蔻 丁香(各一两五钱) 姜(炮,一两) 百草霜(一两) 巴豆(七十粒,去皮、心膜、研去油) 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 前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与巴豆、杏仁另研,七味同和匀,用好黄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砂锅内煮蜡数沸,倾出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四两,用清油一两) 铫内熬令香热,次下蜡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药末,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九丸,姜汤空心送下。赵养葵、李时珍并言其神效。

- 感应丸《冯氏锦囊秘录》
- 感音神经性聋《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感应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感藤《证类本草》
- 感应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感暑眩晕《中医词典》
- 感应丸《退思集类方歌注》
- 感暑《续名医类案》
- 感应丸《脾胃论》
- 感受器官适宜刺激《生理学》
- 感应丸《医方论》
-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生理学》
- 感应丸《瘴疟指南》
- 感受器的换能作用《生理学》
- 感应丸(太乙神明再造)《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生理学》
- 感症《续名医类案》
-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生理学》
- 感症《续名医类案》
- 感受器《急诊医学》
- 感症本病《医宗己任编》
- 感湿嗽《中医词典》
- 感症变病《医宗己任编》
- 感热劳伤《症因脉治》
- 感症兼病《医宗己任编》
- 感染中毒性脑病《神经病学》
- 感症小议《邹孟城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感染性智能低下《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 感症总论《医宗己任编》
- 感染性休克的诊断《传染病》
- 感知障碍《医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