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伤寒可下不可下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经》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又曰∶土郁夺之。谓下之令其疏泄也。然欲攻病邪之标,必先审正气之本。如伤寒寸脉弱而无力者,切忌发吐,尺脉弱而无力者,切忌汗下,俱宜小柴胡汤和之。若小便数而赤,大便结而脉沉实者,日数虽少,邪已传里,病宜下之,失下则聚热不散,无黄、发狂等症生焉。如脉浮大,小便清长,日数虽多,病未传里,未成热结,不可下也,下之则虚其阴,阴气弱于中,阳邪攻于内,所谓引贼破家也。并宿滞未熟,表邪未尽,亡血溃疡,动气恶心,六脉无力,睡卧安宁,虚结年高,病久产后,均忌大下。内伤元气不足,有食停滞,当补泻兼施,补中益气,加熟大黄润而行之。更有太阳、少阳并病,是半表半里之症,宜和之者也。若误下之,则太阳表邪入里,而为结胸,少阳里邪攻于肠、胃而为脏结,或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故身热恶寒,邪在表也,可汗不可下。发热恶热,热在里也,可下不可汗。邪在半表半里,汗下俱禁之人,皆曰汗多亡阳,不知下多亦亡阳,以亡阴中之阳,故曰亡阴耳。若不呕不渴,睡卧安宁,身无大热,惟心下觉痛,时欲进食,下痢频频,舌有白苔者,是寒在胸中,热聚丹田,此谓脏结,因邪结于中,气不得通于下,故心下觉痛也。至若白苔不退,是上焦寒盛,寒盛则其结愈固,伤寒以阳盛为顺,阴盛者,逆候也。如至五六日间,胸无结滞,但日中烦躁不眠,至夜微能安静者,是过下过汗而阴阳亡也。盖昼主阳,在昼则阳气欲复,因虚不胜邪,故烦躁不宁也。夜稍安静者,阳虚不能与之争,邪热遇阴,故少解也。如阴阳未脱者,至夜而阴复之,至日而阳复之,则数日阴阳渐复,邪气自当潜退矣。如逐日更甚者,此正气散乱于内,邪气纵横于中也,不治。然伤寒汗下之后,不可便用参 大补,宜用小柴胡汤加减和之。若即加大补,则邪气得补,而热复盛,所以谓伤寒无补法此也。惟挟虚类伤寒,脉见无力者,并劳力伤寒者,不在禁补之例,更宜须分阴阳二症,阴症者,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口鼻气冷身凉,水浆不入,二便不禁,面上恶寒是也。阳症者,身动轻语有声,口鼻气热身烙是也。更当以脉之有力无力辨之。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论伤寒可下不可下《冯氏锦囊秘录》
  2. 论伤寒见证识病法《伤寒六书》
  3. 论伤寒两感《伤寒六书》
  4. 论伤寒汗药宜早下药宜迟《冯氏锦囊秘录》
  5. 论伤寒六经变正法《伤寒六书》
  6. 论伤寒汗药宜早下药宜迟《质疑录》
  7. 论伤寒难拘日数辩《伤寒六书》
  8. 论伤寒古治法《景岳全书》
  9. 论伤寒痞症《冯氏锦囊秘录》
  10. 论伤寒春变温病夏变热病《质疑录》
  11. 论伤寒七十二证候《伤寒发微论》
  12. 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质疑录》
  13. 论伤寒日数病源并方二十一首《外台秘要》
  14. 论伤寒传足不传手之误《伤寒六书》
  15. 论伤寒少阴病发热而反用药不同《伤寒六书》
  16. 论伤寒初证《医学入门》
  17. 论伤寒慎用圆子药《伤寒发微论》
  18. 论伤寒成温之理《温病正宗》
  19. 论伤寒受病不独足六经《冯氏锦囊秘录》
  20. 论伤各要害处不治《跌打秘方》
  21. 论伤寒受邪不独太阳经《冯氏锦囊秘录》
  22. 论善能疗者几日可瘥《外台秘要》
  23. 论伤寒太阳经再传《质疑录》
  24. 论善恶形症《外科精要》
  25. 论伤寒温病神昏谵语之原因及治法《医学衷中参西录》
  26. 论疝与肾经绝无相干《质疑录》
  27. 论伤寒无斑疹《疫疹一得》
  28. 论疝气症《评琴书屋医略》
  29. 论伤寒无补法《质疑录》
  30. 论疝瘕《济阴纲目》
  31. 论伤寒无阴证《质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