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伤寒感寒中寒外感内伤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伤寒、感寒、中寒、及外感内伤,虚实迥别,治法悬绝,书未洞悉其详,后学何从辨别,误投误杀,臭可底止。盖伤寒者,冬月受寒,即病之名也。夫冬时杀厉之寒过甚,偶失调护,得以犯之,但阳气闭藏敛纳,中气不甚空虚,外邪何能重人?所以,身发壮热,由表入里,次第传经。善治之者,散其外邪,调其营卫,而病自己,岂其必俟传足六经,以竟其局耶!感寒者,外寒虽甚轻,然当时令阳气升浮在表,且我正气甚虚,足以感之,身或微热,或不热,六脉无力,神气困倦,当温以调之,而病自愈也,至于中寻者,由人中气元阳亏极,又遇强暴之寒邪,直中于中,手足厥冷,息微体倦,六脉沉细语言无力,身不发热,即微热而口不满,此时不急峻用温补以保之,则几希之元阳失散,残灭乃易易耳。书云∶宜急温之,迟则不救。故术附、参附、理中、四逆,皆为此等设也。至于外感内伤,尤须剖明脉诀,以左关人迎脉大为外感。然外感之中,尤有内伤之辨,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即解。外感鼻气不利;内伤口不知味。外感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内伤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外感头痛,常痛不休;内伤头痛,时作时止。外感手背热;内伤手心热。脉诀以右关气口脉大为内伤,此谓内伤饮食,有余症也,宜消之。至于书论治法,云外感少内伤多,只须温补不可发散,此言元气内伤,非饮食之谓也。证属天渊,治者从何作主,故宜分饮食伤为有余,劳倦伤为不足,此即《内经》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义。然内伤劳倦,中气即虚,外感虚人,略缓时日,未有表病而不累及里者,未有受病而不伤人正气者。初病当分内外,久则统致一虚,故诸病身发壮热者、脉洪数有力者、掀衣气粗者、语言不倦者、发渴喜冷者,皆为有余。若不发热及微热者,脉沉细弦缓无力者,里衣密处者,语言无力者,微渴喜热者,及不渴者,皆为不足。有余为阳症客病,不足为阴症主病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辨伤寒感寒中寒外感内伤《冯氏锦囊秘录》
  2. 辨伤寒二《伤寒寻源》
  3. 辨伤寒可汗不可汗《冯氏锦囊秘录》
  4. 辨伤寒(附寒极似热)《幼科铁镜》
  5. 辨伤寒受病阴阳不同一条《伤寒贯珠集》
  6. 辨善后《白喉条辨》
  7. 辨伤寒太阳经再传《冯氏锦囊秘录》
  8. 辨善恶顺逆《中医外科学》
  9. 辨伤寒未解将解《冯氏锦囊秘录》
  10. 辨善病风厥消瘅寒热痹积聚善忘善饥不瞑多卧形状篇《形色外诊简摩》
  11. 辨伤寒温病热病并无传染之理《温病正宗》
  12. 辨痧疹腹痛《医门补要》
  13. 辨伤寒五十九刺《续名医类案》
  14. 辨涩脉《诊脉三十二辨》
  15. 辨伤寒一《伤寒寻源》
  16. 辨色失误《百病自测》
  17. 辨伤寒疫气不同歌《伤寒百证歌》
  18. 辨色论《女科折衷纂要》
  19. 辨伤寒中寒假热假胀《冯氏锦囊秘录》
  20. 辨色及病《沈氏女科辑要》
  21. 辨上焦病脉证并治《婴儿论》
  22. 辨色歌《小儿推拿广意》
  23. 辨烧热《幼科铁镜》
  24. 辨色法《医理真传》
  25.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
  26. 辨色《女科证治准绳》
  27.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论》
  28. 辨色《白喉条辨》
  29.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全篇《医宗金鉴》
  30. 辨三因《察病指南》
  31. 辨少阳邪气进退之机四条《伤寒贯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