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病证总例篇

《形色外诊简摩》书籍目录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 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 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五行之胜,即六气之胜复也。)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化生气。)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其性为暄,其德为和,其用为动,其色为苍,其化为荣,其虫毛,其政为散,其令宣发,其变摧拉,其眚为陨,其味为酸,其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肝,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阴阳应象有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其性为暑,其德为显,其用为躁,其色为赤,其化为茂,其虫羽,其政为明,其令郁蒸,其变炎烁,其眚燔 ,其味为苦,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阴阳应象有在音为征,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虫,其政为谧,其令云雨,其变动注,其眚淫溃,其味为甘,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阴阳应象有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其性为凉,其德为清,其用为固,其色为白,其化为敛,其虫介,其政为劲,其令雾露,其变肃杀,其眚苍落,其味为辛,其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阴阳应象有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其性为凛。其德为寒,其用为(阙),其色为黑,其化为肃,其虫鳞,其政为静,其令(本阙),其变凝冽,其眚冰雹,其味为咸,其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阴阳应象有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又按∶以例推之,中央热伤皮毛,寒胜热,当作燥伤皮毛,热胜燥。北方寒伤血,燥胜寒,当作寒伤骨,湿胜寒。盖湿热二气相合,热胜燥,是热而湿也。湿胜寒,是湿而热也。此五节字字精切,果能参透,万病机括,无不贯澈。上《素问》。)

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满闭,即满痹也。旧以闭淋二字句,误。)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 。有是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堕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热。有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胫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上《难经》。)

(出《难经》)

凡病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为正邪。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中湿得之为贼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也。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

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臭也。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

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然当喜苦味也。虚为不欲食,实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当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喜苦味,非心喜之,谓口中常患苦也。)

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肾为呻,入肺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寒本肾邪,此以为肺,必兼燥也。谵妄脉涩,皆出于燥。)

何以知中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不可止也。其病,身热,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

(出《素问》)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 肿。

厥阴所至,为里急,为支痛,(支柱妨也。)为 戾,为胁痛呕泄。(所至,谓主令也。后同。)

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为惊惑、恶寒战栗、谵妄,为悲妄、衄蔑,为语笑。

太阴所至,为积饮痞隔,为惊惑蓄满,为中满,霍乱吐下,为重, 肿。(重,体重也,如怠惰四肢不举,湿胜则缓故也。)

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为惊躁瞀昧暴病,(即暴痛也。)为喉痹耳鸣、呕涌,为暴注、 螈、暴死。

阳明所至,为浮虚,为鼽。尻阴股膝髀 足病,(即痛字。)

为皴揭,为鼽嚏。

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为腰痛,为寝汗,为流泄禁止。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形色外诊简摩》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形色外诊简摩》书籍目录
  1. 五脏病证总例篇《形色外诊简摩》
  2. 五脏病证虚实论《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3. 五脏补泻法《证治准绳·幼科》
  4. 五脏病证形色总见面部《古今医统大全》
  5. 五脏补泻法《医学启源》
  6. 五脏病证第七问(无方)《婴童百问》
  7. 五脏补泻凉散《医学集成》
  8. 五脏病相生刑克《幼幼新书》
  9. 五脏补泻之法论《幼科折衷》
  10. 五脏病四时所不宜《幼幼新书》
  11. 五脏补泻主治例《寿世保元》
  12. 五脏病气法时《类经》
  13. 五脏补泻主治例《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14. 五脏病脉《诊家正眼》
  15. 五脏部位决吉凶《疡医大全》
  16. 五脏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17. 五脏部位气色外见《冯氏锦囊秘录》
  18. 五脏病刺《针灸素难要旨》
  19. 五脏虫《圣济总录》
  20. 五脏病《小儿药证直诀》
  21. 五脏虫方七首《外台秘要》
  22. 五脏病《证治准绳·幼科》
  23. 五脏传变病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4. 五脏病《中医词典》
  25. 五脏传变皆痰《幼科释谜》
  26. 五脏别论篇《疡医大全》
  27. 五脏传病大论《针灸甲乙经》
  28. 五脏别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29.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针灸甲乙经》
  30. 五脏别论《素问悬解》
  31. 五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针灸甲乙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