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方脉自汗盗汗合参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自汗属气虚,阳虚血虚湿痰,宜人参黄 ,少佐桂枝,阳虚制附子亦可少用,火气上蒸胃中之湿,亦能作汗,凉膈散主之。自汗盗汗,并忌生姜,以其开腠理也。盗汗属血虚阴虚,小儿不须治,当归大黄汤甚效,但药性寒而人虚者,兼用黄 、甘草补气之味,麻黄根治盗汗甚捷,盖其性能行周身之表,引诸药至卫分而固腠理也。盗汗发热,因阴虚者四物加黄柏,兼气虚加参 白术。盗汗者表里汗出,非任自汗而自出也,多因心虚所致,宜敛心气益肾水,使阴阳调和,水之升降,其汗自止。《经》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惊惶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然肥人多自汗,以其多气虚也。瘦人多盗汗,以其多阴虚有火也。但脏腑尽有津液,一经劳倦所伤,皆足以致汗出,然血之与汗,异名同类,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五脏六腑表里之阳,皆心主之,以行其变化,随时升降,所在之处而生津;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泄而为汗,是汗尽由心出也。醒而出汗曰自汗,属阳虚。睡而出汗曰盗汗,属阴虚。汗者心之阳,寝者肾之阴,一则阳虚不能固表,一则阴虚不能闭脏也。

有胃腑旁达于外为手足汗者,有胃热熏蒸头颅自汗而属实者,故外感初症多自汗。海藏曰∶与寒脉散三黄丸,三日病已,盖肾主五液,化为五湿,肾水上行,乘心之虚,心火上炎而入肺,欺其不胜皮毛以是而开,为汗出也。先以凉膈散泻胸中相火,次以三黄丸泻心火以助阴,则肾水退舍而还本脏,玄府固闭而汗自己矣。此可以证初起实热为汗之一见,然非概可以有余之法治不足也。

《经》曰∶心之液为汗。东垣曰∶坤土主湿,在人为脾胃,夫人之汗,犹天地之阴气,为雾为雨也。《内经》独主于心,东垣又指脾胃而言,盖心属火主热,脾胃为土主湿,湿热相搏,为汗明矣。如天气下降,地湿上升,乃成霖雨。又如甑中烧酒,非汤火熏淘,则不能成涓滴也。然人身清阳之气上行达表,实腠理而固皮毛,谓之卫气,卫气象天,天包地外,一气统摄,犹卫气包护一身。《经》云,阳密乃固,阳密者即腠理密也。此气主于肺,而本于胃,故胃充则卫实。自汗、盗汗之症,为病虽一,其源不同。自汗者乃阳虚气虚有湿,盖阳气虚则不能卫护肌表,故醒时津律然而汗出。盗汗者,乃阴虚血虚有火也,阴血虚,则不能荣养于中,故睡里凑凑然而汗出也,肾多主之,以其闭藏之令失守也。然自汗阳虚,古今之定论,但真阴衰弱,亦令自汗,盖阴虚则火动乘于阴位,阴精被火煎熬而出,犹干竹而以火燃之,亦有油也,不可概用参术黄与桂枝敛之,但补其阴,则火自潜伏而汗自止矣。当兼以脉候辨之。

方书多言血与汗异名而同类,丹溪因之,遂有在内为血,在外为汗之论,似乎血即是汗,汗即是血矣。奚知血与汗之由来,有不可以同类并言者,《经》云∶心主血,血生于心;又云∶肾主五液,人心为汗;又云∶汗者,心之液,此言汗为心之液,而非曰心之血。血生于心,统于脾,藏于肝,其源则自水谷之精气,受于中焦,变化取汁,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以奉生身者也。若夫汗则为人身之津液,因腠理疏豁,皮毛不能外护,暑湿热之邪干之,则津液而为汗,是汗乃身之阳气所化,故《经》曰∶阳加于阴谓之汗,此可以气言,而不可以血类也。且夏天毫窍不密,汤水入胃,汗即流溢,津液外耗,小便短少,冬天腠里闭密,汗不外溢,小便频多,此更可见汗属津液,而非可血类也更明矣。况人之一身有涕、泪、涎睡、便溺,皆属一水之化,而发于九窍之中。故鼻之所出曰涕,目之所出曰泪、口之所出曰唾、曰涎,二阴之所出曰便溺,而皮肤之所泄则曰汗,汗若可以血类之,则涕泪涎唾便溺,亦可以血言之矣。但心为君主,汗为心液,汗多之害,与亡血之害不甚远耳,非若便溺之无大关害也。

夫自汗属阳虚有湿,盗汗属阴虚有火,古哲之定论,然《经》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但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故火盛则阳衰,阳衰则卫虚,其所虚之卫行阴,当瞑目之时,正气无力,以固其表,故腠理开,津液泄而为汗,迨寤则目张,其行阴之气复还于表而汗止矣。谓之盗汗,《经》名寝汗也。自汗盗汗,虽分阴虚阳虚,然悉属于卫,且卫气者,实由谷气之所由化,肺脏之所分布,即天真之阳,必得是而后充大,无是则衰微,变症百出,岂止汗乎。

汗由血化,血自气生,在内为血,在外为汗,然汗者心之液也,而肾又主五液,故汗证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者。心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而自能出也,肾阴衰,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睡则汗出,醒则倏收。

《经》曰∶津脱者,腠里开,汗大泄也。然二者之汗,各有冷热之分,因寒气乘阳气而发者,所出之汗必冷,因热气乘阴虚而发者,所出之汗必热,虽然,亦有热火过极,亢则害承乃制,反兼胜已之化,而为冷者有之,此又不可不察也。较而论之,则自汗为甚,盖盗汗真元犹未尽虚,自汗则真元耗散,腠里皆开,肺失统气之权,不能固表,故毫窍疏豁,任其溃泄,势必阳亡阴竭而后己,故自汗阳虚,治当补气,以卫外,盗汗阴虚,治当滋阴以荣内,一以温热补益,一以清凉滋补,总不外收敛固密为主。至若肺虚未固其皮毛,脾虚者收其中气,心虚者益其血脉,肝虚者禁其疏泄,肾虚者。助其封藏,更当观五脏,宜温宜补,或润或燥,不得胶乎一定也。

仲景曰∶汗多则亡阳,阳去则阴胜也,重虚其表,阳虚极矣。甚为寒中,有服止汗固表药不应,愈敛愈出,止当理心血,盖汗乃心之液,心无所养,不能摄血,故溢而为汗也,宜大补黄 汤,加酸枣仁也。有微热者加石斛。凡治自汗,既用人参、黄 ,当必少佐桂枝、防风,以助其达表之力。阳虚甚者,更必少加附子,以翼参 之助。内伤虚损,总用补中益气汤,少加麻黄制附子为佐助,但升柴须少用,而必蜜炙以抑其升发暴悍之性,又欲其引参 至表,复不可缺。食滞中宫,热气聚胃而上炎,则头汗出,然在病后产后,悉属阳虚,误治必死。当心汗出,名心汗,乃思虑伤脾,以生脉散补心丹治之。至阴之处,或两腿挟中,行走劳动,汗出腥秽,此下焦湿热不行也,以渗湿热为主。遇饮食汤饭,鼻上多汗,此肺虚乘热也,宜益肺凉血。两胁之下动辄有汗,此肝虚乘热也,宜补肝养血。饮食汗出如洗,日久心虚液耗,令人消渴偏风,宜及早治之。脾经湿热,淫于四肢,使手足心常有汗,宜抑阳流湿。平人半身出汗,夏月半身有汗,此皆气血不足所致,夭之兆也。凡衄血吐血,头额汗多,而身上无汗,为阳亡阴竭,及汗出不至足者死。汗出发润,如油之粘,如珠之缀,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者,即三阳绝汗也,不治。脉不为汗衰者,死。额汗如雨,喘促弄色,四肢厥冷,汤药俱呕者,死。大如贯珠,转出不流者,六阳气绝也死。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方脉自汗盗汗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 方脉转筋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3. 方脉足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4. 方脉肿胀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5. 方牧夫兄尊堂寒湿内伏加感外邪《程杏轩医案》
  6. 方脉中风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7. 方镊子《中医词典》
  8. 方脉痔漏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9. 方女慢惊《程杏轩医案》
  10. 方脉燥门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1. 方仁渊《中医词典》
  12. 方脉燥结合参(附肠交)《冯氏锦囊秘录》
  13. 方如川《中医词典》
  14. 方脉噎塞痞闷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5. 方如化《中医词典》
  16. 方脉噎膈翻胃关格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7. 方上《中医名词词典》
  18. 方脉腰痛合参(附肾着)《冯氏锦囊秘录》
  19. 方上《中医词典》
  20. 方脉阳痿《冯氏锦囊秘录》
  21. 方盛衰论《素问悬解》
  22. 方脉胸胁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3. 方盛衰论篇《黄帝内经·素问》
  24. 方脉心脾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5. 方盛衰论篇《冯氏锦囊秘录》
  26. 方脉泄泻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7. 方盛衰论篇《疡医大全》
  28. 方脉哮症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9. 方士《中医词典》
  30. 方脉小便不通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31. 方氏《中医词典》

《冯氏锦囊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