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脉喘症合参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喘有寒、有热、有水病。寒喘遇寒则发,热喘发于夏,而不发于冬水病者,小便涩,胸膈满闷,脚微肿是也,更有肺热,有肺虚,有胃热,有肾虚,最宜分别。

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然痰盛而喘,则治痰为本,而利气为标,气实而喘,则气反为本,痰反为标,哮喘未发,以扶正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若自少腹下火气冲于上而喘者,宜补阴以敛之。凡咳不得卧,其脉浮,按之虚而涩者,为阴虚,去死不远,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大宜补阴壮火,火归则为气为痰,俱不泛上矣。

苦久病肺虚而发喘者,必少气而喘,右寸脉微,或虚大无力,宜阿胶人参五味补之。新病气实而喘者,寸脉沉实,痰涎壅盛,呼吸不利,宜桑白皮、苦葶苈泻之。凡喘正发时无痰,将愈时却吐痰者,乃痰于生发之时闭塞不通,故喘甚。当于其时,开其痰路则喘易安也,宜桔梗汤枳壳栝蒌杏仁之类,引出其痰,候痰出喘退,却调其虚实。

喘者,张口抬肩者是也。短气者,呼吸虽数,而不能相续,似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者是也。戴复庵曰∶短乏者,下气不接,上呼不来,语言无力,宜补虚,四桂饮木香减半,加山药、黄 各一钱。东垣曰∶胸满少气短气者,肺主气,气不足乃尔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茯苓加黄 。更曰,少气短气,治法各异。夫短气有虚有实,治法有补有泻,故曰,短气有属饮,脉必弦滑,宜苓术甘桂之类渗之,或从小便中去之,一属气虚,脉必不足,若少气则纯属不足也。治惟有补而已,中年人病后,气促痰嗽,腿足冷肿,腰骨大痛,面目浮肿,太阳作痛,悉属命门火衰,阳虚之候,用八味丸料佳。若作痰治立危。

妇人产后喘,乃急症极危多死,此名孤阳绝阴,因所下过多,荣血暴竭,卫气无根据,独聚肺中,故令喘促,喉中气急也,宜浓煎独参汤,或大料芎归汤。若恶露快散血停凝,上熏于肺,亦今喘急者,但云恶露,而喘自定。

《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华佗云∶肺气盛为喘。《活人书》云∶气有余则喘。后代集症类方,不过遵此而已。独海藏云∶气盛当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与有余,则清肃下行,岂复为喘?以其火烁俱阴,衰与不足而为喘焉,所言盛与有余者,非肺之气也,肺中之火也。海藏之辨。发千古之精奥,惜乎启其端,未竟其火之所由来,夫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阳之有余,阴之不足也。凡诸逆冲之火,皆下焦冲任相火,出于肝肾者也。肾水虚衰,相火偏胜,壮火食气,销烁肺金,乌得而不喘焉?丹溪云∶喘有阴虚,自小腹下引起而上,宜四物汤青黛竹沥陈皮童便煎服。如挟痰喘者,四物加枳壳半夏,补阴以化痰。夫谓阴虚发喘,丹溪亦发前人之未发,但如此治法,实流弊于后人,盖阴虚者,肾中之真阴虚也,岂四物汤阴血之谓乎?其火起者,下焦龙雷之火也,岂寒凉所能降乎?其间有有痰,有无痰者。有痰者,水挟木火而上也,岂竹沥,枳半之能化乎?须用六味地黄,加麦冬五味大剂煎饮,以壮水之主,则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盖绿阴水虚,故有火,有火则有痰,有痰则咳嗽,咳嗽之甚则喘耳。

夫呼随阳出,吸随阴入,一升一降,阴阳乃和,苟有乘戾,则气上不行,升而不降,否塞膈中,气道奔迫,乃喘急而有声也。故《经》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又曰∶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然又有一等似火非火,似喘非喘。《经》曰∶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归,故上气喘也。乃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其人平日若无病,但觉气喘,非气喘也,乃气不归元也。视其外症,四肢厥逆,而赤烦燥,恶热似火,非火也。乃命门真元之火离其宫而不归也,察其脉两寸虽浮大而数,两尺微而无力,或似有而无为辨耳,不知者,以其有火也,少用凉药以清之,以其喘急难禁也,佐以四磨之类以宽之。下咽之后,似觉稍快,少顷依然,岂知宽一分更耗一分,甚有见其稍快,误认药力欠到,倍进寒凉快气之剂,立见其毙矣。盖阴虚至喘,去死不远,幸几希一线,牵带命门,尚尔留连,善治者、能求其绪而接助真元、裨其返本归原、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峻骤也。且先以八味丸安肾丸养正丹之类,煎人参生脉散送下,觉气若稍定,然后以大剂参 补剂,加破故纸阿胶、朱膝之类,以镇于下,又以八味丸加河车为丸,日夜遇饥吞服方可。然尤须远房帏,绝色欲,经年积月,方可保全。不守此禁,终亦必亡而已。聪明男子,当自治未病,毋蹈此危机。

又有一等火郁之症,六脉俱涩,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怫怫促而喘,却似有余,而脉不紧数,欲作阴虚而按尺鼓指,此为蓄郁已久,阳气怫遏不能营运于表,以致身冷脉微,闷乱喘急,当此之时,不可以寒药下之,又不可以热药投之,惟逍遥散加茱连之类,宣散蓄热,得汗而愈,后仍以六味地黄,养阴和阳方佳。此谓火郁则发之,木郁则达之,即《金匮》所云∶六脉沉伏,宜发散,则热退而喘定也。然喘多不能卧,何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卧则喘者,水气逆行乘于肺,肺得水而浮,气不得流通也。

病后产后,一切疮症,溃后发喘,即是短气,悉属气虚。虽素有痰火,若在年高病久,正气耗散,若误作有余,削伐寒凉,立见倾危,须大剂生脉散,扶接元气为急,或温补之,以导气导火归原,则为喘为痰,不治而自愈。然喘病因虚而死者,十之九,因实而死者,十之一,盖实者,攻之即愈无所难也。虚者,补之,未即见效,转折进退,良非易也。凡服温补药后,纵喜凉饮,而冷水切不可与,盖咽干口燥者,因虚火未下,津液未生故耳。若一饮冷水则温热药力全消,毫无所济,况寒气一人丹田,龙雷愈为浮越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方脉喘症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 方脉齿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3. 方脉大头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4. 方脉肠风脏毒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5. 方脉癫狂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6. 方脉嘈杂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7. 方脉跌扑损伤诸痛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8. 方脉不寐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9. 方脉呃逆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0. 方脉鼻衄齿衄舌衄肌衄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1. 方脉耳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2. 方脉鼻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3. 方脉发热证论合参(附恶寒)《冯氏锦囊秘录》
  14. 方略《临症验舌法》
  15. 方脉肺痿肺痈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6. 方略《中医词典》
  17. 方脉风热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8. 方侣丰兄挟虚伤寒误治致变坏病《程杏轩医案》
  19. 方脉寒门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0. 方论(一)《中国医籍考》
  21. 方脉喉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2. 方论(五十一)《中国医籍考》
  23. 方脉火门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4. 方论(五十五)《中国医籍考》
  25. 方脉颊车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6. 方论(五十四)《中国医籍考》
  27. 方脉肩背臂疼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8. 方论(五十三)《中国医籍考》
  29. 方脉惊悸怔忡健忘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30. 方论(五十六)《中国医籍考》
  31. 方脉痉合参(附劳风)《冯氏锦囊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