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生于古松之下,感土木之气而成,故味甘淡,性平,无毒。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阳中之阴也。甘能补中,淡能利窍,故为渗湿扶脾、解热散结、利水补中之要药。专入脾肾功多。如入补脾药中,宜不制者,方得淡渗之功,若入补阴药中,宜人乳拌晒,以减淡渗之势。茯神抱木而生,有根据守之义,故专入心经,为安种益智健忘却惊之需,其心木名黄松节,治伤风口眼歪斜,毒风筋挛不语,凡神惊掣,虚而健忘,其所主与伏神大同小异耳。

白茯苓,主胸胁逆气,腹中痰水,忧恚惊恐,寒热烦满,心下结痛,咳逆舌干,水肿淋结,五劳七伤,安胎气暖腰膝,生津液健脾驱痰火,益肺利血,渗湿安魂,却惊开胃浓肠,上以渗脾肺之湿,下以伐肝肾之邪,故为利水燥湿之要药。入四君,则佐参术以渗脾家之湿。入六味,则使泽泻以行肾邪之余。赤入心脾小肠,专功泻热利水。白者兼补,赤者专泻。白者入壬癸,赤者之丙丁。茯神专补心经,主恍惚惊悸,恚怒健忘,辟不详开心智,安魂魄养精神,盖假松之气,而津盛发泄于外以成者为茯苓,其内守抱根而生者为茯神,有根据附之义,为收敛神气之用,取静而能安也。

茯苓皮,本性淡而能渗湿,色黑而象水,故入五皮汤中,以为利水消肿之剂。琥珀亦松液精华凝结地中千年而成象,故生于阳而成于阴也,属阳与金,色赤味甘,肝心脾小肠血分之药。本性燥而渗湿,故亦和水,辛温而色赤,故能消瘀,资禀敛涩,故能长肌,成于冲净,故能定魄。

主治(痘疹合参) 茯苓,利水除湿,益气和中,本为扶脾养胃之药,但多淡渗走利之功,故于痘疮灌浆时忌服,恐令水气下行,外不行浆,内防发渴,惟泄泻者,水泡者,及收靥时并用之。赤者惟利水泻热而不补,如小便多,及汗多阴虚者,所当忌也。

按∶茯苓假土之精气,松之余气而成,无中生有得地浓之精,为脾家之要药。《素问》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调通水道,下输膀胱。则利水之药,皆上行而后下降也。洁古谓其上升,东垣谓其下降,各不相皆也。但小便频多,其源甚异。

《经》云∶肺气盛则便数,虚则小便遗,心虚则少气遗尿,下焦虚则遗尿,胞络移热于膀胱则遗尿,膀胱不约为遗,厥阴病则遗尿,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宜茯苓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肺虚心虚,胞络热厥阴病,皆虚火也必上热下寒,所当升阳,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必肢冷脉迟,当用温热,皆非茯苓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宜用也。茯神抱根而生,有根据守之义,故魂不守舍者用以安之。赤者入丙丁,但主导赤而已。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白茯苓《冯氏锦囊秘录》
  2. 白茯苓《雷公炮制药性解》
  3. 白茯苓《医学入门》
  4. 白凤膏(自制)《何氏虚劳心传》
  5. 白茯苓《得配本草》
  6. 白粉散《小儿药证直诀》
  7. 白茯苓《外科全生集》
  8. 白粉《药征续编》
  9. 白茯苓《药性切用》
  10. 白粉《汤液本草》
  11. 白茯苓《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12. 白矾石《吴普本草》
  13. 白茯苓散《妇人大全良方》
  14. 白矾散《医学心悟》
  15. 白茯苓丸《医方论》
  16. 白矾散《妇人大全良方》
  17. 白茯苓丸《汤头歌诀》
  18. 白矾散《冯氏锦囊秘录》
  19. 白符《吴普本草》
  20. 白矾半夏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21. 白附子《本草纲目》
  22. 白矾《药性切用》
  23. 白附子《雷公炮制药性解》
  24. 白矾《本草撮要》
  25. 白附子《千金翼方》
  26. 白矾《本草分经》
  27. 白附子《药笼小品》
  28. 白矾《本草便读》
  29. 白附子《玉楸药解》
  30. 白矾《本草从新》
  31. 白附子《中药炮制》

《冯氏锦囊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