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脉痉合参(附劳风)

《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丹溪云∶ 当作痉,传写之误耳。考之诸书,亦未有能辩之。有云病以时发者谓之痉,不以时发者谓之 ,及按《灵》、《素》、仲景以下诸书,云 云痉,字虽有两般,治多雷同,殆亦不必犁而为二也。大抵 乃病之名,痉乃病之状,原其有刚柔二种,以病发之时,而经筋脉络僵劲,角弓反张,故曰痉 ,是劲急也,是以其病发之状象而名之也,不然,何历代诸公,或以治 之方治痉,或以治痉之方治 也。诸皆能效,治既同而不殊,则症当一而不二。更有劳风者,因劳汗遇风,其候其治,与同法,但须审其劳损何脏,如因肾气虚损者,即为肾劳风也,宜随症施治。

按∶ 症发作,则通身战掉,皆因气虚血虚,挟痰火所致,正犹火炎而旋转也。火能燥物,而使气液之不足,世人不谙,误认为风而用风药,风能胜湿,是不足之中而又不足矣。多因病后汗后而血不能养筋而然,切不可作风治,而纯用风药也。《玉匮密钥》曰∶休治风,休治燥,治了火时风燥了。夫火为风燥之本,能治其火,则是散风而润燥,何风燥之有哉!此 症所以宜补气液而兼散痰火,(张)常以十全大补,少佐附子,行参 之性以补卫,引归地之性以养荣,则内起之风火潜消,而 不治自愈矣。

夫人之筋,各随经络,退出于身,血气内虚,外为风寒湿热之所中,以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曰柔 。血寒泣无汗而恶寒,曰刚 。原其所因,多由亡血,筋无所营,邪得以袭之,所以伤寒汗下过多,与病疮人发汗,产后过汗,致成斯疾者,概可见矣。诊其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急,则反张强直,二证各异,不可不别。

书曰∶风病下之则 ,复发汗,必拘急。又曰∶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可见多因汗下而致 ,皆由坏证而成,则不专于风寒湿之外传明矣。若属风寒湿所伤,有汗者脉必浮缓,无汗者脉必浮紧。若脉沉细者,湿所伤也。

按∶风搐一症,本与 症不同。夫 症属湿,然土极必兼风木动摇之化。风搐属木,木旺必见金燥紧敛之形,故曰诸风掉眩,曲直摇动皆风木之用。阳主动,阴主静,由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木旺而自病,此宜吐下之。是虽不可与 同论,然可引以证 之风热内作者。伤寒发汗太过,多成 症。若身热足寒,项强恶寒,头热面肿,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张者,太阳 也。若头低视下,手足牵引,肘胁相构,阳明 也。若一目左右邪视,并一手足搐搦者,少阳 也。治法在表无汗汗之,有汗止之;阳明 属里下之∶少阳 半表半里和之,所谓各随其经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冯氏锦囊秘录》书籍目录
  1. 方脉痉合参(附劳风)《冯氏锦囊秘录》
  2. 方脉惊悸怔忡健忘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3. 方脉举要《医经国小》
  4. 方脉肩背臂疼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5. 方脉厥症合参(附麻木)《冯氏锦囊秘录》
  6. 方脉颊车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7. 方脉咳嗽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8. 方脉火门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9. 方脉口唇病合参(附呵欠)《冯氏锦囊秘录》
  10. 方脉喉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1. 方脉痨瘵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2. 方脉寒门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3. 方脉雷头风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4. 方脉风热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5. 方脉疠风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6. 方脉肺痿肺痈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7. 方脉痢疾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18. 方脉发热证论合参(附恶寒)《冯氏锦囊秘录》
  19. 方脉流气饮《外科理例》
  20. 方脉耳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1. 方脉六郁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2. 方脉呃逆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3. 方脉梦遗精滑白浊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4. 方脉跌扑损伤诸痛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5. 方脉面热面痛合参(附须发病)《冯氏锦囊秘录》
  26. 方脉癫狂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7. 方脉目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8. 方脉大头病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29. 方脉呕吐哕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30. 方脉喘症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31. 方脉破伤风合参《冯氏锦囊秘录》

《冯氏锦囊秘录》